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5
版次: 1
ISBN: 9787516196007
定价: 7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3页
字数: 35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7人买过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从“存在论”的视角切入,立足于“元哲学”的高度展开,试图从根本上回答“人究竟何以为本”的问题。寻找“逻各斯”是西方传统人学(实体本体论人学)难以撼动的存在论情结,是统治西方传统人学的“坚硬内核”。西方传统人学追寻“本体”的初衷乃是为了给人确立“安身立命之本”,结局却使人陷入“无家可归之境”。实体本体论人学在找寻“意义”的途中,却使人生失去了“意义”;在营建“精神之乡”的过程中,却使人失去了“精神家园”。马克思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辟了“直面生活本身”的人学存在论道路,这是人学发展史的一次“哥白尼革命”,是人学存在论的“断裂”。这一“存在论转向”直接地是解决了“人是什么”的存在论难题,深层地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蕴。   陈曙光,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工程”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湖北省委讲师团兼职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4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复印70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中,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1届、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一等奖各1项,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关于“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16年5月17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代表,参加****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导论
    一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二 主要内容
    三 重要观点
    四 主要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何谓“以人为本”
    一 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
    二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本
    三 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什么
    四 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边界厘定
    一 从“包含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二 从“交叉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三 从“对立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四 从“并列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第三章 “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一)——实体本体论的僭妄与人本向度的深度遮蔽
    一 迷恋实体:西方传统人学难以撼动的“存在论情结”
    二 困境与悖论:寻找“安身立命之本”却陷入“无家可归之境”
    三 “人本”维度:一个尚未开启的意义领域

    第四章 “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二)——感性直观本体论的滥觞与人本向度的低度伸张
    一 “神的主体是理性”:费尔巴哈对神学本体论的反动以及神本原则的动摇
    二 “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巴哈对理性本体论的批判以及人本向度的开启
    三 “我欲故我在”:感性直观本体论的奠基以及人本向度的有限伸张

    第五章 “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三)——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奠基与人本向度的高度彰显
    一 马克思人学有“存在论”
    二 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开辟的人学存在论道路
    三 以人为本:感性生活本体论的价值论意蕴

    第六章 “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一)——以人为本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丰富不等于理论的成熟
    二 空想:西方人本主义无法逾越的命运
    三 以人为本:从空想走向科学

    第七章 “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二)——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一 人本社会:人类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 人本神话:资本主义人本价值观的前提批判
    三 人本维度: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分野
    四 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

    第八章 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以“每个人”为本
    一 不必讳言“个人”:马克思主义有“个人观”
    二 个人之外没有人:“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
    三 社会之外没有人:“以人为本”不能降低为以个人为本
    四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
    五 唯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
    六 “以每个人为本”是对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超越
    七 “以每个人为本”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命题
    八 “以每个人为本”永远在路上

    结语
    附录 “以人为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从“存在论”的视角切入,立足于“元哲学”的高度展开,试图从根本上回答“人究竟何以为本”的问题。寻找“逻各斯”是西方传统人学(实体本体论人学)难以撼动的存在论情结,是统治西方传统人学的“坚硬内核”。西方传统人学追寻“本体”的初衷乃是为了给人确立“安身立命之本”,结局却使人陷入“无家可归之境”。实体本体论人学在找寻“意义”的途中,却使人生失去了“意义”;在营建“精神之乡”的过程中,却使人失去了“精神家园”。马克思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辟了“直面生活本身”的人学存在论道路,这是人学发展史的一次“哥白尼革命”,是人学存在论的“断裂”。这一“存在论转向”直接地是解决了“人是什么”的存在论难题,深层地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蕴。
  • 作者简介:
      陈曙光,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工程”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湖北省委讲师团兼职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4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复印70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中,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1届、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一等奖各1项,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关于“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16年5月17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代表,参加****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二 主要内容
    三 重要观点
    四 主要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何谓“以人为本”
    一 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
    二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本
    三 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什么
    四 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边界厘定
    一 从“包含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二 从“交叉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三 从“对立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四 从“并列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第三章 “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一)——实体本体论的僭妄与人本向度的深度遮蔽
    一 迷恋实体:西方传统人学难以撼动的“存在论情结”
    二 困境与悖论:寻找“安身立命之本”却陷入“无家可归之境”
    三 “人本”维度:一个尚未开启的意义领域

    第四章 “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二)——感性直观本体论的滥觞与人本向度的低度伸张
    一 “神的主体是理性”:费尔巴哈对神学本体论的反动以及神本原则的动摇
    二 “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巴哈对理性本体论的批判以及人本向度的开启
    三 “我欲故我在”:感性直观本体论的奠基以及人本向度的有限伸张

    第五章 “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三)——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奠基与人本向度的高度彰显
    一 马克思人学有“存在论”
    二 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开辟的人学存在论道路
    三 以人为本:感性生活本体论的价值论意蕴

    第六章 “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一)——以人为本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丰富不等于理论的成熟
    二 空想:西方人本主义无法逾越的命运
    三 以人为本:从空想走向科学

    第七章 “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二)——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一 人本社会:人类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 人本神话:资本主义人本价值观的前提批判
    三 人本维度: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分野
    四 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

    第八章 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以“每个人”为本
    一 不必讳言“个人”:马克思主义有“个人观”
    二 个人之外没有人:“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
    三 社会之外没有人:“以人为本”不能降低为以个人为本
    四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
    五 唯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
    六 “以每个人为本”是对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超越
    七 “以每个人为本”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命题
    八 “以每个人为本”永远在路上

    结语
    附录 “以人为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长江大桥
亢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民国卷)
李卫东 著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学研究 2022年第1期 总第7期
涂文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
李鲁平 著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晚清卷)
武乾 著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城记
许颖 丁援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刘奇志 赵中元 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黄宁 武静 朱芋静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市汉阳地区国有企业调查
杨卫东 编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青山长江大桥施工技术(精)
作者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常见植物图鉴
杨春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许传华 著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仲裁卷)
彭国元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