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3
版次: 1
ISBN: 9787301239988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11页
字数: 45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学术史丛书
分类: 社会文化
64人买过
  •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学术界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兴起与展开,基于全新的材料及问题意识,重建了儒教传统的转型与新文化形成之间的历史关联。康有为、章太炎分别是近代孔教运动的领导者和批儒思潮的发动人。他们彼此间、他们与新文化人的思想对话揭示出反孔批儒的多层次历史动力。明治日本将儒学忠孝伦理纳入"国体论",并从台湾开始侵占中国;受此触动,近代儒教形成了批判性的自我认知,新文化批儒有持续的跨文化背景。面临基督教的挑战,儒教正信与异端之争急剧裂变,内部的废淫、排异使新文化的反孔教拥有了来自传统的知识支撑。孔教曾经是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它试图迎接近代国民思潮进行制度建设,但却在民初政治纷争中被新文化人视作奴隶的道德,而没有跨越其现代转型的最大屏障。随着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戊戌前后为人津津乐道的康有为孔教思想逐渐隐没。

      彭春凌,重庆市人。1999至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2011年7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为助理研究员。2013年6至7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任PostdoctoralFellow。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近现代文学史以及新文化运动史,近年尤为关注近代儒教、国学、国语运动以及近代东亚地区的思想文化交流。迄今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山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12年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国学’构想的建立:章太炎与明治思潮”(12CZS042)。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1
    导言作为儒学转型内生问题的新文化
    一从儒学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问题
    二儒学的近代转型
    三儒学转型进程在戊戌后的新变
    四沿康、章及新文化人构成的历史关系网络走进思想现场
    第一章“真儒术”认知拥有的明治日本触媒与新文化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
    --章太炎从拥康到反康及其思路的延续
    第一节章太炎与明治日本“国体论”的对话
    一《答学究》的缘起、依据及相关拥康佚文
    二《书〈原君〉篇后》与《谋臣论》的两种儒学伦理
    三围绕《客帝论》的争论与中日近代政治图景的异同
    第二节《儒术真论》的成立及章太炎学问独立意识的完成
    一《人定论》对殖民地台湾“天意论”的反抗
    二《绝颂》对殖民地台湾“祝颂”的抵制
    三《儒术真论》的成立
    第三节近代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从章太炎到周氏兄弟
    一“真儒术”与康、章分歧
    二《民报》时期章太炎超越儒教圈的亚洲构想
    三周氏兄弟等批儒的跨文化性
    第二章儒家正信异端之争的近代裂变及其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
    --以《訄书·原教》篇的渊源及演变为线索
    第一节《訄书》初刻本(1900)“王鲁改制”“鬻庙辟佛”思想与
    戊戌的改革
    一康有为戊戌“保大教,废淫祀”主张的背景
    二章太炎与康有为“鬻庙”思想的共振
    三章太炎与康有为“正祀”观念的同异
    第二节《訄书》重订本(1904)破“文野之见”、立“宗教信心”思想
    与晚清的革命
    一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上):从语文学出发的
    宗教认知
    二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下):革命欲求与宗
    教信心
    三《原教》上下篇所作整合与东亚思想之交流
    四齐物理论与革命构想
    第三节《检论》(1915)扬“圣人之知”、抵“淫祀之首”思想与新文
    化反孔教的合流
    一康、章换位及其与政府政策之离合
    二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
    “世间法”(上)
    三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
    “世间法”(下)
    四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上)
    五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下)
    第三章孔教对“国民”思潮的回应与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教之关系
    --康有为与梁启超、陈独秀
    第一节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
    一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上)
    二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下)
    三康有为对国民义的接纳与踌躇
    四康、梁同行及1915年后的再度分途
    第二节陈独秀反孔批康的历史重探
    一陈独秀对孔教与国民三层面的对应及其关注点的变易
    二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上)
    三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下)
    四多元舆论的敞开与中滞
    五余论
    结语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与康有为孔教思想的隐没
    附录一戊戌政变后章太炎致康有为佚信考释
    附录二章太炎在《台湾日日新报》刊发诗文汇总表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内容简介: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学术界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兴起与展开,基于全新的材料及问题意识,重建了儒教传统的转型与新文化形成之间的历史关联。康有为、章太炎分别是近代孔教运动的领导者和批儒思潮的发动人。他们彼此间、他们与新文化人的思想对话揭示出反孔批儒的多层次历史动力。明治日本将儒学忠孝伦理纳入"国体论",并从台湾开始侵占中国;受此触动,近代儒教形成了批判性的自我认知,新文化批儒有持续的跨文化背景。面临基督教的挑战,儒教正信与异端之争急剧裂变,内部的废淫、排异使新文化的反孔教拥有了来自传统的知识支撑。孔教曾经是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它试图迎接近代国民思潮进行制度建设,但却在民初政治纷争中被新文化人视作奴隶的道德,而没有跨越其现代转型的最大屏障。随着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戊戌前后为人津津乐道的康有为孔教思想逐渐隐没。

  • 作者简介:
      彭春凌,重庆市人。1999至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2011年7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为助理研究员。2013年6至7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任PostdoctoralFellow。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近现代文学史以及新文化运动史,近年尤为关注近代儒教、国学、国语运动以及近代东亚地区的思想文化交流。迄今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山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12年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国学’构想的建立:章太炎与明治思潮”(12CZS042)。
  • 目录: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1
    导言作为儒学转型内生问题的新文化
    一从儒学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问题
    二儒学的近代转型
    三儒学转型进程在戊戌后的新变
    四沿康、章及新文化人构成的历史关系网络走进思想现场
    第一章“真儒术”认知拥有的明治日本触媒与新文化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
    --章太炎从拥康到反康及其思路的延续
    第一节章太炎与明治日本“国体论”的对话
    一《答学究》的缘起、依据及相关拥康佚文
    二《书〈原君〉篇后》与《谋臣论》的两种儒学伦理
    三围绕《客帝论》的争论与中日近代政治图景的异同
    第二节《儒术真论》的成立及章太炎学问独立意识的完成
    一《人定论》对殖民地台湾“天意论”的反抗
    二《绝颂》对殖民地台湾“祝颂”的抵制
    三《儒术真论》的成立
    第三节近代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从章太炎到周氏兄弟
    一“真儒术”与康、章分歧
    二《民报》时期章太炎超越儒教圈的亚洲构想
    三周氏兄弟等批儒的跨文化性
    第二章儒家正信异端之争的近代裂变及其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
    --以《訄书·原教》篇的渊源及演变为线索
    第一节《訄书》初刻本(1900)“王鲁改制”“鬻庙辟佛”思想与
    戊戌的改革
    一康有为戊戌“保大教,废淫祀”主张的背景
    二章太炎与康有为“鬻庙”思想的共振
    三章太炎与康有为“正祀”观念的同异
    第二节《訄书》重订本(1904)破“文野之见”、立“宗教信心”思想
    与晚清的革命
    一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上):从语文学出发的
    宗教认知
    二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下):革命欲求与宗
    教信心
    三《原教》上下篇所作整合与东亚思想之交流
    四齐物理论与革命构想
    第三节《检论》(1915)扬“圣人之知”、抵“淫祀之首”思想与新文
    化反孔教的合流
    一康、章换位及其与政府政策之离合
    二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
    “世间法”(上)
    三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
    “世间法”(下)
    四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上)
    五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下)
    第三章孔教对“国民”思潮的回应与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教之关系
    --康有为与梁启超、陈独秀
    第一节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
    一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上)
    二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下)
    三康有为对国民义的接纳与踌躇
    四康、梁同行及1915年后的再度分途
    第二节陈独秀反孔批康的历史重探
    一陈独秀对孔教与国民三层面的对应及其关注点的变易
    二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上)
    三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下)
    四多元舆论的敞开与中滞
    五余论
    结语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与康有为孔教思想的隐没
    附录一戊戌政变后章太炎致康有为佚信考释
    附录二章太炎在《台湾日日新报》刊发诗文汇总表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晚清文人妇女观
夏晓虹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陈国球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
夏晓虹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陈平原、米列娜 编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赵园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文学史的权力
戴燕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齐物论》及其影响
陈少明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
陈平原、王德威 编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
陈平原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
严建强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学术史丛书
莫小也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视觉形式的生命
张坚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视域中的书法观念与文化传承
曹建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流变札记
解光宇主编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 北大哲学教授干春松作品
干春松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的现代化路径
徐庆文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门径:五子精要注评
秦敬修;秦治;秦帼英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与古典学研究(第一辑):物论与中国古典形上学
陈畅 主编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概论(儒学学科丛书)
干春松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与儒藏(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丛书)
舒大刚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思想(儒学学科丛书)
张茂泽 著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与造型艺术
李希今 著;李黎;姚曦平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丛书)
陈来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
儒学谱系论
杨泽波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