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纪事

中西纪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1988-02
ISBN: 978780520088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分类: 政治
3人买过
  • 本书叙述了明末至清朝同治初年的中外关系史,对导致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两次鸦片战争记叙尤详。 夏燮(公元1800—1875年),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
    夏燮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兄弟之间自相师友,学业日进。他除熟谙经书、音韵学之外,“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成为一代史家。
    夏燮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人,初任青阳县学训导。道光三十年,任直隶临城县学训导,《中西纪事》初稿编次成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十月,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驻扎在祁门。夏燮从浙江返回江西,调入曾国藩幕府。这时,夏燮从事于明史的研究,开始了撰写《明通鉴》的准备工作。接着又做了江西巡抚毓科、沈葆桢的幕撩,处理过长江设关和江西法国教士传教纠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在《与弘莲详明经论修明通鉴书》中,阐述了修《明通鉴》的目的和凡例。同治四年六月,他又将《中西纪事》增订为24卷,刻印发行。其后在江西历任吉安、永宁、宜黄等县知县。同治十二年,在宜黄县任所刊刻了《明通鉴》一百卷。
    夏燮在宜黄县任内,历年亏空,多达几万金。此事被江西藩司刘秉璋查觉,历次交代不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夏燮在贫病忧愤中去世。夏燮死后,官府逼还欠款,其家人只好将夏燮的藏书出售偿债,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刘秉璋曾派人告诉夏家,如果愿将《明通鉴》木版归官书局,可折价一万五千金。由于夏家不肯,于是刘秉璋便报请江西巡抚刘坤一,将夏燮参奏革职、查抄、监追。至光绪七年,欠款尚未还清,其子夏*[上'来'+下'金']也遭受连累。江西巡抚李文敏参奏他“顽抗不缴,实属延玩”。上谕将在外省任职的夏*[上'来'+下'金']暂行革职,由吴元炳委员押解到江西,勒逼追缴。夏燮所刻的书版,被没入江西官库。光绪九、十年间,两江总督左宗棠,鉴于夏燮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奏请朝廷将他列入儒林传。这时刘秉璋已调升浙江巡抚,见到左宗棠的奏稿后,便旧事重提,将夏燮亏欠公款原案同时上奏。并说:“岂有亏空公款数万金,而可称为儒林者?”因而撤销左宗棠原奏。
    夏燮勤于撰述,著作甚多,他的代表作为《中西纪事》和《明通鉴》。
    《中西纪事》全书二十四卷,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末年中外关系的史事。例如,对于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大门,强行通商的经过,以及西方教士来华传教的始末等,记载甚为详细。特别可贵的是他搜集了抗击外国侵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事迹,列为《海疆殉难》一目,加以记录。《中西纪事》的编撰,采用纪事本末体裁,将中外关系的有关史事,分类记载,列成二十四个题目,每个题目为书一卷,按时间先后,叙明原委,眉目清楚,叙事详明。夏燮自叙编书的目的是抗御外国的侵略和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因而怀着“蒿目增伤,裂眦怀愤”的心情,“搜辑邸钞文报,旁及新闻纸之可据者,录而存之”。但又考虑到清政府文字狱的余威,“窃怀挟书之惧”,因而署名“江上蹇叟”。书中贯串着强烈的爱国思想,揭露英、法、美、俄等国的侵略罪行,颂扬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中西纪事》初稿成于道光三十年,后经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的修改,定为十六卷。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今增订为本24卷。出版以后,因触犯了洋人,受到腐败的清政府的查禁,曾被毁版。到公元1871年,才又重新刊刻印行。
    《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在《明通鉴》中,夏燮把明代历史分为三个部分来撰写:《明前纪》,起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迄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用元朝的年号,记叙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农民起义军到建立明朝的历史。《明纪》,起自洪武元年,迄于崇祯十七年,记叙朱元璋称帝后到崇祯缢死煤山、清兵入关的历史。《附编》,起子清顺治元年,迄于康熙三年,用清朝的年号,记叙南明政权的历史,特别是抗清斗争的历史。
    《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 材料丰富,考订详实。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明通鉴》于同洽十二年(公元1873年)刻印于江西宜黄官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又由湖北官书局重校刊行。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
    此外,夏燮的著作,尚有《五服释例》二十卷,《粤氛纪事》二十卷,校勘明《陶安学土集》,吴应箕《楼山堂集》、《国朝汪策算学书》,《校八表》等,都刊印发行。没有刻印的有《明史纲目考证》、《明史考异》、《谢山堂文集》等书。 《中西纪事》原序||1
    《中西纪事》次序||1
    《中西纪事》定本目录||1
    卷之一 通番之始||1
    卷之二 猾夏之渐||19
    卷之三 互市档案||40
    卷之四 漏卮本末||58
    卷之五 英人窥边请抚||73
    卷之六 粤东要抚||83
    卷之七 闽浙再犯||99
    卷之八 江上议款||112
    卷之九 白门原约||125
    卷之十 台湾之狱||137
    卷之十一 五口衅端||146
    卷之十二 四国合从||156
    卷之十三 粤民义师||165
    卷之十四 大沽前后之役||181
    卷之十五 庚申换约之役||191
    卷之十六 天津新议续议||202
    卷之十七 长江设关||215
    卷之十八 洋药上税||233
    卷之十九 小国换约||239
    卷之二十 外夷助剿||248
    卷之二十一 江楚黜教||258
    卷之二十二 剿抚异同||266
    卷之二十三 管蠡一得||280
    卷之二十四上 海疆殉难记上||297
    卷之二十四下 海疆殉难记下||320
    人名索引||1
  •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明末至清朝同治初年的中外关系史,对导致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两次鸦片战争记叙尤详。
  • 作者简介:
    夏燮(公元1800—1875年),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
    夏燮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兄弟之间自相师友,学业日进。他除熟谙经书、音韵学之外,“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成为一代史家。
    夏燮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人,初任青阳县学训导。道光三十年,任直隶临城县学训导,《中西纪事》初稿编次成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十月,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驻扎在祁门。夏燮从浙江返回江西,调入曾国藩幕府。这时,夏燮从事于明史的研究,开始了撰写《明通鉴》的准备工作。接着又做了江西巡抚毓科、沈葆桢的幕撩,处理过长江设关和江西法国教士传教纠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在《与弘莲详明经论修明通鉴书》中,阐述了修《明通鉴》的目的和凡例。同治四年六月,他又将《中西纪事》增订为24卷,刻印发行。其后在江西历任吉安、永宁、宜黄等县知县。同治十二年,在宜黄县任所刊刻了《明通鉴》一百卷。
    夏燮在宜黄县任内,历年亏空,多达几万金。此事被江西藩司刘秉璋查觉,历次交代不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夏燮在贫病忧愤中去世。夏燮死后,官府逼还欠款,其家人只好将夏燮的藏书出售偿债,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刘秉璋曾派人告诉夏家,如果愿将《明通鉴》木版归官书局,可折价一万五千金。由于夏家不肯,于是刘秉璋便报请江西巡抚刘坤一,将夏燮参奏革职、查抄、监追。至光绪七年,欠款尚未还清,其子夏*[上'来'+下'金']也遭受连累。江西巡抚李文敏参奏他“顽抗不缴,实属延玩”。上谕将在外省任职的夏*[上'来'+下'金']暂行革职,由吴元炳委员押解到江西,勒逼追缴。夏燮所刻的书版,被没入江西官库。光绪九、十年间,两江总督左宗棠,鉴于夏燮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奏请朝廷将他列入儒林传。这时刘秉璋已调升浙江巡抚,见到左宗棠的奏稿后,便旧事重提,将夏燮亏欠公款原案同时上奏。并说:“岂有亏空公款数万金,而可称为儒林者?”因而撤销左宗棠原奏。
    夏燮勤于撰述,著作甚多,他的代表作为《中西纪事》和《明通鉴》。
    《中西纪事》全书二十四卷,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末年中外关系的史事。例如,对于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大门,强行通商的经过,以及西方教士来华传教的始末等,记载甚为详细。特别可贵的是他搜集了抗击外国侵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事迹,列为《海疆殉难》一目,加以记录。《中西纪事》的编撰,采用纪事本末体裁,将中外关系的有关史事,分类记载,列成二十四个题目,每个题目为书一卷,按时间先后,叙明原委,眉目清楚,叙事详明。夏燮自叙编书的目的是抗御外国的侵略和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因而怀着“蒿目增伤,裂眦怀愤”的心情,“搜辑邸钞文报,旁及新闻纸之可据者,录而存之”。但又考虑到清政府文字狱的余威,“窃怀挟书之惧”,因而署名“江上蹇叟”。书中贯串着强烈的爱国思想,揭露英、法、美、俄等国的侵略罪行,颂扬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中西纪事》初稿成于道光三十年,后经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的修改,定为十六卷。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今增订为本24卷。出版以后,因触犯了洋人,受到腐败的清政府的查禁,曾被毁版。到公元1871年,才又重新刊刻印行。
    《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在《明通鉴》中,夏燮把明代历史分为三个部分来撰写:《明前纪》,起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迄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用元朝的年号,记叙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农民起义军到建立明朝的历史。《明纪》,起自洪武元年,迄于崇祯十七年,记叙朱元璋称帝后到崇祯缢死煤山、清兵入关的历史。《附编》,起子清顺治元年,迄于康熙三年,用清朝的年号,记叙南明政权的历史,特别是抗清斗争的历史。
    《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 材料丰富,考订详实。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明通鉴》于同洽十二年(公元1873年)刻印于江西宜黄官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又由湖北官书局重校刊行。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
    此外,夏燮的著作,尚有《五服释例》二十卷,《粤氛纪事》二十卷,校勘明《陶安学土集》,吴应箕《楼山堂集》、《国朝汪策算学书》,《校八表》等,都刊印发行。没有刻印的有《明史纲目考证》、《明史考异》、《谢山堂文集》等书。
  • 目录:
    《中西纪事》原序||1
    《中西纪事》次序||1
    《中西纪事》定本目录||1
    卷之一 通番之始||1
    卷之二 猾夏之渐||19
    卷之三 互市档案||40
    卷之四 漏卮本末||58
    卷之五 英人窥边请抚||73
    卷之六 粤东要抚||83
    卷之七 闽浙再犯||99
    卷之八 江上议款||112
    卷之九 白门原约||125
    卷之十 台湾之狱||137
    卷之十一 五口衅端||146
    卷之十二 四国合从||156
    卷之十三 粤民义师||165
    卷之十四 大沽前后之役||181
    卷之十五 庚申换约之役||191
    卷之十六 天津新议续议||202
    卷之十七 长江设关||215
    卷之十八 洋药上税||233
    卷之十九 小国换约||239
    卷之二十 外夷助剿||248
    卷之二十一 江楚黜教||258
    卷之二十二 剿抚异同||266
    卷之二十三 管蠡一得||280
    卷之二十四上 海疆殉难记上||297
    卷之二十四下 海疆殉难记下||320
    人名索引||1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西纪事
明通鉴(中华国学文库·全6册)
夏燮 撰;沈仲九 标点
中西纪事
中西纪事(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平装·繁体竖排)
夏燮 著;欧阳跃峰 点校
中西纪事
明通鉴 1-8册(精)
夏燮 著;沈仲九 注
中西纪事
粤氛纪事: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夏燮 著;欧阳路峰 点校
中西纪事
明通鉴(上中下)
夏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