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精神漫游

德意志精神漫游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04-01
版次: 1
ISBN: 9787542618368
定价: 2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65页
字数: 10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32人买过
  • 张辉先生的新作《德意志精神漫游》一书是对德意志经典作家歌德、尼采和黑塞的三部重要作品《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解读,但它异于一般性阅读,令人耳目一新。
    通常的阅读往往侧重把握一部书或者一篇文章的主题,再从宏观把握中寻找细节的支持,是一种从外到里的阅读路径。但是,张辉先生的阅读却一反常规,他并不急于抛出整体结论,他用一种引领式的、从内到外的阅读方式,从作品的蛛丝马迹中寻求作者本身所隐含的可能含义,并且最终证明,这些可能含义的汇总,正好严丝合缝地表达了作品的题旨。
    有一篇署名“诗哲魂”的评论认为,《德意志精神漫游》对作品的这种阅读方式,类似于美国思想家列奥·斯特劳斯的阅读方式,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斯特劳斯学派讲究回归古典传统,对于经典作品要有真正的敬畏,要求我们虔诚地阅读经典,要在精神上对伟大作品的作者体贴入微,以便深入到作者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的核心,这样才能深入到作品的最深处。《德意志精神漫游》确实就是这种阅读方式的尝试。
    无疑这是一种冒险——它常常难以避免过度诠释之讥。
    但它给人带来的警示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伟大作品的精义是否像某些阅读者所展示的就那么容易地掌握?我们是否可能轻轻松松地拿起又随便放下一部伟大作品,随后就一览众山小地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了?伟大作品中被我们肆意放过、未加咀嚼的那些细节都是作者顺手写下、从未安排过的吗?
    张辉先生正是通过细致甚至于繁琐的阅读,对上述三问作出否定性回答。三部不同时代的作品之间在精神气质上的同构关系,被他在解读过程中,自然地揭示出来。然而,更加重要的是,阅读只是一个载体,作者所要探寻的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怎样才能找回生存的依据。孟子所谓求其放心,此心何在?此心如何安放?
    在传统精神资源被快速而线性“前进”的现代销蚀殆尽的今天,张辉先生独特的阅读方式委婉但尖锐地质疑了形形色色的快餐式生活本身——虽然这本书并不倡导简单地回身就古典之怀。这部书或许隐喻了内容之外的含义:怎样阅读比读出什么也许更加重要。因为这种虔诚阅读本身即是生存敬畏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我们对生存意义的具体内容,完全丧失了确定信仰的能力,那么2500年前孔子曾经说过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能恰是今日人类的精神解药,这句话中深藏若虚的敬畏本身,或许正好提供了生活何以为生活,此心如何安放的答案。
    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所力图揭示的重点所在。 张辉,江苏省南通市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暨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著有《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合著,上海,1996),《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1999),《德意志精神漫游》(上海,2003)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1999)、《巨人与侏儒:布卢姆文集》(北京,2003);翻译《诗与哲学之争》(北京,2004)等。 断念者之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一、18世纪的精神无法停留?
    二、有限的人呀,能走多远?
    三、在现代,学习过懂得敬畏的生活
    四、漫游与固守:在绝望和崇拜之间
    “下山”之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19世纪的希腊洞穴
    二、上帝之死是一种私人语言?
    三、市场上的登山宝训
    四、末人世界的活法
    五、埋葬过去的两种伎俩
    六、新的真理在心里破晓
    七、蛇与鹰:作为精神同伴
    附录:雷白韦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言》
    寻找自己的上帝: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一、两种精神,两个世界
    二、一个自由流浪者的怀疑
    三、这个人生不能没有爱欲
    四、寻找母亲与寻找上帝
  • 内容简介:
    张辉先生的新作《德意志精神漫游》一书是对德意志经典作家歌德、尼采和黑塞的三部重要作品《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解读,但它异于一般性阅读,令人耳目一新。
    通常的阅读往往侧重把握一部书或者一篇文章的主题,再从宏观把握中寻找细节的支持,是一种从外到里的阅读路径。但是,张辉先生的阅读却一反常规,他并不急于抛出整体结论,他用一种引领式的、从内到外的阅读方式,从作品的蛛丝马迹中寻求作者本身所隐含的可能含义,并且最终证明,这些可能含义的汇总,正好严丝合缝地表达了作品的题旨。
    有一篇署名“诗哲魂”的评论认为,《德意志精神漫游》对作品的这种阅读方式,类似于美国思想家列奥·斯特劳斯的阅读方式,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斯特劳斯学派讲究回归古典传统,对于经典作品要有真正的敬畏,要求我们虔诚地阅读经典,要在精神上对伟大作品的作者体贴入微,以便深入到作者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的核心,这样才能深入到作品的最深处。《德意志精神漫游》确实就是这种阅读方式的尝试。
    无疑这是一种冒险——它常常难以避免过度诠释之讥。
    但它给人带来的警示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伟大作品的精义是否像某些阅读者所展示的就那么容易地掌握?我们是否可能轻轻松松地拿起又随便放下一部伟大作品,随后就一览众山小地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了?伟大作品中被我们肆意放过、未加咀嚼的那些细节都是作者顺手写下、从未安排过的吗?
    张辉先生正是通过细致甚至于繁琐的阅读,对上述三问作出否定性回答。三部不同时代的作品之间在精神气质上的同构关系,被他在解读过程中,自然地揭示出来。然而,更加重要的是,阅读只是一个载体,作者所要探寻的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怎样才能找回生存的依据。孟子所谓求其放心,此心何在?此心如何安放?
    在传统精神资源被快速而线性“前进”的现代销蚀殆尽的今天,张辉先生独特的阅读方式委婉但尖锐地质疑了形形色色的快餐式生活本身——虽然这本书并不倡导简单地回身就古典之怀。这部书或许隐喻了内容之外的含义:怎样阅读比读出什么也许更加重要。因为这种虔诚阅读本身即是生存敬畏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我们对生存意义的具体内容,完全丧失了确定信仰的能力,那么2500年前孔子曾经说过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能恰是今日人类的精神解药,这句话中深藏若虚的敬畏本身,或许正好提供了生活何以为生活,此心如何安放的答案。
    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所力图揭示的重点所在。
  • 作者简介:
    张辉,江苏省南通市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暨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著有《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合著,上海,1996),《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1999),《德意志精神漫游》(上海,2003)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1999)、《巨人与侏儒:布卢姆文集》(北京,2003);翻译《诗与哲学之争》(北京,2004)等。
  • 目录:
    断念者之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一、18世纪的精神无法停留?
    二、有限的人呀,能走多远?
    三、在现代,学习过懂得敬畏的生活
    四、漫游与固守:在绝望和崇拜之间
    “下山”之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19世纪的希腊洞穴
    二、上帝之死是一种私人语言?
    三、市场上的登山宝训
    四、末人世界的活法
    五、埋葬过去的两种伎俩
    六、新的真理在心里破晓
    七、蛇与鹰:作为精神同伴
    附录:雷白韦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言》
    寻找自己的上帝: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一、两种精神,两个世界
    二、一个自由流浪者的怀疑
    三、这个人生不能没有爱欲
    四、寻找母亲与寻找上帝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德意志精神漫游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北大经院论丛 张辉等著
张辉 等 著
德意志精神漫游
大地文心——第五届生态文学征文优秀作品集
张辉 编
德意志精神漫游
海商法(第三版)
张辉 主编;李凤宁 副主编
德意志精神漫游
军事建模案例与实战
张辉 编
德意志精神漫游
水色升芳——水彩画风景艺术语言呈现研究
张辉 著
德意志精神漫游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验实践教程
张辉 主编;胡学钢 总主编;施俊
德意志精神漫游
现代控制电机及其智能化
张辉 著
德意志精神漫游
责任与使命:大学捐赠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张辉 著
德意志精神漫游
乒乓球教学训练与科研
张辉 著;杨青、杨青、张辉 编
德意志精神漫游
功能语法视域下的哈萨克语时间范畴研究
张辉 著
德意志精神漫游
转型期中国民营书业的社会学研究
张辉 著
德意志精神漫游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
张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