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10
版次: 1
ISBN: 9787121246616
定价: 162.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铜版纸
页数: 36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36人买过
  •   扬州是世界著名运河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以扬州为例探讨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地理复原这三重证据,对不同历史时期关系扬州运河与城市发展的诸多“定论”或疑问,如春秋时期邗沟、隋代山阳渎与邗沟、唐代七里港河、宋代大运河、江岸与湖泊水系等水道变迁,以及春秋邗城位置与规模、汉魏广陵城形制、隋江都宫布局、南宋城墙防御体系变迁等,提出一系列新见解与新认识;对蜀冈这一扬州历史文脉发轫和辉煌时期遗存最为富集的地带,进行价值挖掘与阐释,进而对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进行规划;以扬州为个案,推而广之,就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沿线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强发展”与“强保护”的平衡,以及“积极保护,整体发展,文化复兴,人水和谐”的观点。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
      
      王学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文物局古遗址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工程专家,主要从事夏商考古、古代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序
    出版说明


    第一章扬州:从一个区域到一个城市
    地理概况
    地理区位
    地形特征
    “扬州”作为九州之一
    扬州的地域范围
    淮南江北海西头
    “江都”地位的提升
    “扬州”作为一座城市
    “扬州”作为一座运河城市
    城市空间发展大势
    扬州沿革
    隋以前蜀冈上城的发展
    隋都与城市空间的展拓
    唐代两重城与宋三城
    元明清蜀冈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
    本书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二重证据法与扬州城研究
    大地为证
    本书主要内容

    第二章扬州水道变迁
    江岸
    商周:扬镇之间不可径渡
    汉晋:广陵曲江观潮
    隋代:运河水从扬子津入江
    中唐:瓜洲取代扬子津的渡口地位
    宋代以来:京口瓜洲一水间
    运河
    吴王夫差开邗沟
    吴王刘濞开运盐河
    欧阳埭与仪扬运河
    隋文帝开山阳渎
    隋炀帝开邗沟
    唐代齐浣开伊娄河
    唐代杜亚与王播引塘灌河
    北宋运河阻水工程
    元明清京杭运河
    五塘
    陈公塘与句城塘
    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雷塘与隋炀帝陵
    五塘兴废

    第三章隋以前蜀冈上城的发展
    邗城:扬州城市的原点
    吴城邗
    邗城功能
    邗城位置
    广陵:以地形为名的城市
    楚筑广陵城
    汉初吴王刘濞筑城
    曹丕临江观兵
    广陵有天子气
    芜城:南北对峙与城市兴衰
    桓温筑广陵城
    刘宋经始山川
    刘宋竟陵王诞筑城
    吴公台

    第四章隋江都作为帝国之都
    杨广任扬州总管时期的城市建设
    总管府时期城市建设并不奢华
    以道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建筑
    “大业”时期的运河与都城建设
    大业:宏伟的国家规划
    江都作为隋都
    江都宫及城市建设
    江都宫格局与苑囿建设
    江都宫格局
    长阜苑十宫
    迷楼与九曲池
    临江宫
    北宫

    第五章唐代以来扬州城市形态变迁
    唐代两重城
    扬一益二
    霞映两重城
    入郭登桥出郭船
    唐城名寺
    唐末五代之扬州
    宋三城
    宋大城与平山堂建设
    以扬州为“行在”
    蜀冈上筑堡砦城-宝祐城-李庭芝大城
    夹城
    西方人看扬州
    明清新旧城
    明代先后筑旧城与新城
    清代扬州城沿袭明扬州城格局
    运河城市文化与景观建设
    扬州的衰落与转型

    第六章大运河及运河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
    大运河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最重要的物流大动脉
    大运河为建构与巩固大一统的帝国文明提供了基本保障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成就的杰出代表
    大运河是世界上价值最为突出的遗产运河
    运河城市及其空间特色
    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带
    运河城市的空间结构与风貌特色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对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
    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
    辩证认识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将保持文化遗产的活态作为寻求保护与发展平衡的桥梁
    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动态结合
    积极创造,寻找失去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索引
  • 内容简介:
      扬州是世界著名运河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以扬州为例探讨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地理复原这三重证据,对不同历史时期关系扬州运河与城市发展的诸多“定论”或疑问,如春秋时期邗沟、隋代山阳渎与邗沟、唐代七里港河、宋代大运河、江岸与湖泊水系等水道变迁,以及春秋邗城位置与规模、汉魏广陵城形制、隋江都宫布局、南宋城墙防御体系变迁等,提出一系列新见解与新认识;对蜀冈这一扬州历史文脉发轫和辉煌时期遗存最为富集的地带,进行价值挖掘与阐释,进而对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进行规划;以扬州为个案,推而广之,就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沿线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强发展”与“强保护”的平衡,以及“积极保护,整体发展,文化复兴,人水和谐”的观点。
  • 作者简介: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
      
      王学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文物局古遗址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工程专家,主要从事夏商考古、古代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目录:
    总序
    出版说明


    第一章扬州:从一个区域到一个城市
    地理概况
    地理区位
    地形特征
    “扬州”作为九州之一
    扬州的地域范围
    淮南江北海西头
    “江都”地位的提升
    “扬州”作为一座城市
    “扬州”作为一座运河城市
    城市空间发展大势
    扬州沿革
    隋以前蜀冈上城的发展
    隋都与城市空间的展拓
    唐代两重城与宋三城
    元明清蜀冈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
    本书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二重证据法与扬州城研究
    大地为证
    本书主要内容

    第二章扬州水道变迁
    江岸
    商周:扬镇之间不可径渡
    汉晋:广陵曲江观潮
    隋代:运河水从扬子津入江
    中唐:瓜洲取代扬子津的渡口地位
    宋代以来:京口瓜洲一水间
    运河
    吴王夫差开邗沟
    吴王刘濞开运盐河
    欧阳埭与仪扬运河
    隋文帝开山阳渎
    隋炀帝开邗沟
    唐代齐浣开伊娄河
    唐代杜亚与王播引塘灌河
    北宋运河阻水工程
    元明清京杭运河
    五塘
    陈公塘与句城塘
    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雷塘与隋炀帝陵
    五塘兴废

    第三章隋以前蜀冈上城的发展
    邗城:扬州城市的原点
    吴城邗
    邗城功能
    邗城位置
    广陵:以地形为名的城市
    楚筑广陵城
    汉初吴王刘濞筑城
    曹丕临江观兵
    广陵有天子气
    芜城:南北对峙与城市兴衰
    桓温筑广陵城
    刘宋经始山川
    刘宋竟陵王诞筑城
    吴公台

    第四章隋江都作为帝国之都
    杨广任扬州总管时期的城市建设
    总管府时期城市建设并不奢华
    以道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建筑
    “大业”时期的运河与都城建设
    大业:宏伟的国家规划
    江都作为隋都
    江都宫及城市建设
    江都宫格局与苑囿建设
    江都宫格局
    长阜苑十宫
    迷楼与九曲池
    临江宫
    北宫

    第五章唐代以来扬州城市形态变迁
    唐代两重城
    扬一益二
    霞映两重城
    入郭登桥出郭船
    唐城名寺
    唐末五代之扬州
    宋三城
    宋大城与平山堂建设
    以扬州为“行在”
    蜀冈上筑堡砦城-宝祐城-李庭芝大城
    夹城
    西方人看扬州
    明清新旧城
    明代先后筑旧城与新城
    清代扬州城沿袭明扬州城格局
    运河城市文化与景观建设
    扬州的衰落与转型

    第六章大运河及运河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
    大运河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最重要的物流大动脉
    大运河为建构与巩固大一统的帝国文明提供了基本保障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成就的杰出代表
    大运河是世界上价值最为突出的遗产运河
    运河城市及其空间特色
    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带
    运河城市的空间结构与风貌特色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对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
    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
    辩证认识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将保持文化遗产的活态作为寻求保护与发展平衡的桥梁
    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动态结合
    积极创造,寻找失去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索引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遗产监测技术与应用
姜师立、唐剑波、张益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沿线典型区域生态环境演变
杨静、张金池、吴永兴、庄家尧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遥感技术应用
聂跃平、杨林、邓飚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吴晨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与保护
陈怡、吕舟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及发展
姜师立、陈跃、文啸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历史与复兴
毛锋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漕运与航运
李跃乾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荀德麟、刘志平、李想、贾新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
蔡蕃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开凿与变迁
毛锋、吴永光、李喜佳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山东卷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编委会 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之恋
苏曼凌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 北京卷
仰坡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浙江卷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编委会 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江苏卷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编委会 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津冀卷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编委会 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京杭大运河”系列丛书之一 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资源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潘赛 著;佟东;周佳艳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运河首次自行车之旅
沈兴大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
朱明海 著;洪艳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城古镇:“走读京杭大运河”系列丛书之一 大运河 古城古镇
刘晶 著;佟东;马雨晴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运河区域<山东段>民间手工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许大海 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京杭运河诗文赏析
邱江宁;孟国栋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江苏沿海张謇盐垦文化遗产研究
武廷海;郑伊辰;张能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规画:中国空间规划与人居营建
武廷海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13卷第1期,总第35期)
武廷海 执行主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空间共享——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镇化(第二版)
武廷海 张能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中国城市规划史
武廷海 郭璐 张悦 孙诗萌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区域规划概论(中国近现代)
武廷海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12卷第1期,总第33期)
武廷海 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8卷第1期,总第20期)
武廷海 著;武廷海 本期 执行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空间共享: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镇化
武廷海、张能、徐斌 著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城市化模式转型(第5卷·第2期·总第14期)
武廷海、于涛方、李郇 编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六朝建康规画
武廷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