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6
版次: 1
ISBN: 9787548226512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1人买过
  •   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5年,中国大陆生产的,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影像表现区间,且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要或次主要角色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故事片)为研究对象。《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史论结合、一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电影学、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边疆想象、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分析其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叙事特征、美学风格,剖析各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场域”中的权力纠葛关系,力图探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怎样建构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形象,解析少数民族电影与边疆少数民族想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本质和内涵。   李淼,云南昆明人,2013年获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在核心刊物发表影视艺术相关研究论文十余篇,参与编著的著作5部。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社会历史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1949-2015)
    第一节 “十七年”政策文化导向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创与繁荣(1949-196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文化政策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步探索(1949-1956)
    二、“双百”方针指引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短暂繁荣(1957-1966)
    第二节 “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78-1989)
    一、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延续性创作
    二、文化反思中的少数民族题材探索影片
    三、少数民族题材商业类型片的初步尝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转折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90-2001)
    一、文化经济政策指引下的商业娱乐片创作
    二、国家政策和经济效益双重制约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三、坚持民族文化省思的艺术影片创作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化创作(2002-2015)
    一、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现实主义坚守
    二、产业化格局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三、文化自觉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创作
    小结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
    第一节 异域想象:再现边疆自然景观
    一、边地山川的奇绝与秀美
    二、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
    三、原生态的边地云南景象
    第二节 风情想象:再现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一、少数民族音乐与歌舞奇观
    二、民族服饰文化的展演
    三、民族习俗与节庆的仪式化呈现
    第三节 “他者”想象:少数民族形象的想象性建构
    一、定型化的少数民族形象
    二、协商性的少数民族形象
    三、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形象
    第四节 想象“乌托邦”与现实“异托邦”——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意义生产
    一、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表述方式
    二、从想象“乌托邦”到现实“异托邦”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身份建构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投射:国家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一、以阶级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二、以领土意识凸显国家认同
    三、图解新中国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新生活”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投射:华夏认同置换族群认同
    一、“寻根思潮”的文化投射
    二、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同源联想
    第三节 全球化的投射:民族认同与全球化过程
    一、云南影像中的全球化投射
    二、全球化想象与民族文化的多重认同
    第四节 从内隐到凸显: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一、政治话语中族群身份的内隐
    二、协商性的族群身份建构
    三、文化视域中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隐喻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
    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构成元素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作用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社会性别隐喻
    一、民族身份的男性化隐喻
    二、族群身份的女性化隐喻
    三、性别认同的流动性与凝固性
    小结

    第五章 个案分析:《阿诗玛》——经典电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构
    第一节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一、改编过程中对叙事主题的提炼
    二、从文学叙事到影像叙事语言的转变
    三、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经典化之路
    第二节 对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一、认可与满意
    二、质疑与不满
    三、对彝族撒尼文化传承的作用与影响
    小结
    结语
    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
    二、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三、《赛德克·巴莱》的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参考论文
    附录一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1954-2015)
    附录二 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传播调查问卷
    附录三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创作访谈纪实
    后记
  • 内容简介:
      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5年,中国大陆生产的,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影像表现区间,且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要或次主要角色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故事片)为研究对象。《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史论结合、一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电影学、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边疆想象、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分析其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叙事特征、美学风格,剖析各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场域”中的权力纠葛关系,力图探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怎样建构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形象,解析少数民族电影与边疆少数民族想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本质和内涵。
  • 作者简介:
      李淼,云南昆明人,2013年获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在核心刊物发表影视艺术相关研究论文十余篇,参与编著的著作5部。
  •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社会历史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1949-2015)
    第一节 “十七年”政策文化导向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创与繁荣(1949-196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文化政策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步探索(1949-1956)
    二、“双百”方针指引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短暂繁荣(1957-1966)
    第二节 “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78-1989)
    一、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延续性创作
    二、文化反思中的少数民族题材探索影片
    三、少数民族题材商业类型片的初步尝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转折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90-2001)
    一、文化经济政策指引下的商业娱乐片创作
    二、国家政策和经济效益双重制约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三、坚持民族文化省思的艺术影片创作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化创作(2002-2015)
    一、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现实主义坚守
    二、产业化格局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三、文化自觉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创作
    小结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
    第一节 异域想象:再现边疆自然景观
    一、边地山川的奇绝与秀美
    二、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
    三、原生态的边地云南景象
    第二节 风情想象:再现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一、少数民族音乐与歌舞奇观
    二、民族服饰文化的展演
    三、民族习俗与节庆的仪式化呈现
    第三节 “他者”想象:少数民族形象的想象性建构
    一、定型化的少数民族形象
    二、协商性的少数民族形象
    三、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形象
    第四节 想象“乌托邦”与现实“异托邦”——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意义生产
    一、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表述方式
    二、从想象“乌托邦”到现实“异托邦”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身份建构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投射:国家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一、以阶级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二、以领土意识凸显国家认同
    三、图解新中国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新生活”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投射:华夏认同置换族群认同
    一、“寻根思潮”的文化投射
    二、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同源联想
    第三节 全球化的投射:民族认同与全球化过程
    一、云南影像中的全球化投射
    二、全球化想象与民族文化的多重认同
    第四节 从内隐到凸显: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一、政治话语中族群身份的内隐
    二、协商性的族群身份建构
    三、文化视域中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隐喻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
    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构成元素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作用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社会性别隐喻
    一、民族身份的男性化隐喻
    二、族群身份的女性化隐喻
    三、性别认同的流动性与凝固性
    小结

    第五章 个案分析:《阿诗玛》——经典电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构
    第一节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一、改编过程中对叙事主题的提炼
    二、从文学叙事到影像叙事语言的转变
    三、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经典化之路
    第二节 对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一、认可与满意
    二、质疑与不满
    三、对彝族撒尼文化传承的作用与影响
    小结
    结语
    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
    二、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三、《赛德克·巴莱》的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参考论文
    附录一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1954-2015)
    附录二 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传播调查问卷
    附录三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创作访谈纪实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杨广容、李永梅、李家华 编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濒危怒语良苏话研究
陈海宏,谭丽亚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李家祥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省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构建
张俊婕 著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四季旅行( 第3版)
《亲历者》编辑部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消除疟疾历程(精)
周红宁、许建卫、林祖锐 编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立体生态稻作亚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杨从党、李贵勇、李刚华 编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盐运古道上的聚落与建筑
赵逵,李雨萌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壮族民间文学引论
王淑英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常见植物图鉴(精)
董建昌 编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农村发展报告(2021-2022)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昆明)、陈晓未、颜晓飞 编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云南马拉松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史
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