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11
ISBN: 9787220119224
定价: 86.00
装帧: 其他
分类: 历史
184人买过
  •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优选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学》集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
    目录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关于学术历程的对话与反思(代序) 

    上  篇
    “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评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003
    D、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003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 011
    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022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 030
    D、导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030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 036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 052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072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 075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076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088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104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 120
    D、“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 120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 132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 154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 173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192
    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 192
    理论的横移――社会学与历史学…………………… 198
    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 201
    理论的转换――悬置或者批判…………………… 208
    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 213
    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 217
    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 221
    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 226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 232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 233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 245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250
    “识字”的常识性威力…………………… 251
    “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 254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 259
    慈善传统与医疗观念…………………… 261
    防疫行为与现代政治…………………… 267
      
    “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 272
    冲出“韦伯式圈套”?…………………… 272
    冲突与控――汉口的近代模式…………………… 276
    “公共领域”的适用限度…………………… 281

    下  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结构…… 289
    一、《过渡时代论》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内在紧张…………………… 289
    二、克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从“保教”到“保国”…………………… 293
    三、徘徊于“复古”与“蔑古”之间――重建传统道德与现代制度建设的关联性…………………… 298
    四、对西方“进步史观”的修正及其后果…………………… 301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渡期历史观”…………………… 309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 319
    一、文化哈哈镜下的辜鸿铭――学术宗师还是复古幽灵…………………… 319
    二、“自我东方化”――辜鸿铭与西方浪漫派的感应关系…………………… 328
    三、“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内在紧张――道德整体论的困局…………………… 331
    四、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340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 347
    一、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347
    二、从生到死――传统社区内的仪式表演…………………… 351
    三、“兰安生模式”与城市卫生示范区的建立…………………… 356
    四、“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361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与变迁…………………… 367
    六、结论…………………… 378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 380
    D、民间信仰、宇宙观和“地方感觉”…………………… 380
    二、“四大门”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 385
    三、庙神的定期崇拜与“四大门”的暄宾夺主现象…………………… 403
    四、顶香看病的个体化特征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409
    五、“四大门”与草泽铃医――传统乡村医生角色的模糊性…………………… 418
    六、“巫”与“医”的现代之争――一个乡村医生的生活史…………………… 429
    七、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与“地方感觉”的城乡差异…………………… 444
    八、结论…………………… 459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 462
    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 463
    二、“青苗会”与乡村权力网络…………………… 469
    三、结论…………………… 473

    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 475
    导论――反缠足运动的三种诠释方法及其修正…………………… 475
    一、从审美到卫生――反缠足话语的阶段性建构…………………… 480
    二、“缠足之美”与“缠足之痛”――传统与现代理解的错位…………………… 497
    三、介于现代国家控制与社会风化间的反缠足运动…………………… 514
    四、余论…………………… 541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优选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学》集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 目录: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
    目录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关于学术历程的对话与反思(代序) 

    上  篇
    “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评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003
    D、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003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 011
    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022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 030
    D、导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030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 036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 052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072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 075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076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088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104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 120
    D、“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 120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 132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 154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 173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192
    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 192
    理论的横移――社会学与历史学…………………… 198
    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 201
    理论的转换――悬置或者批判…………………… 208
    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 213
    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 217
    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 221
    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 226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 232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 233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 245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250
    “识字”的常识性威力…………………… 251
    “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 254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 259
    慈善传统与医疗观念…………………… 261
    防疫行为与现代政治…………………… 267
      
    “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 272
    冲出“韦伯式圈套”?…………………… 272
    冲突与控――汉口的近代模式…………………… 276
    “公共领域”的适用限度…………………… 281

    下  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结构…… 289
    一、《过渡时代论》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内在紧张…………………… 289
    二、克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从“保教”到“保国”…………………… 293
    三、徘徊于“复古”与“蔑古”之间――重建传统道德与现代制度建设的关联性…………………… 298
    四、对西方“进步史观”的修正及其后果…………………… 301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渡期历史观”…………………… 309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 319
    一、文化哈哈镜下的辜鸿铭――学术宗师还是复古幽灵…………………… 319
    二、“自我东方化”――辜鸿铭与西方浪漫派的感应关系…………………… 328
    三、“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内在紧张――道德整体论的困局…………………… 331
    四、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340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 347
    一、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347
    二、从生到死――传统社区内的仪式表演…………………… 351
    三、“兰安生模式”与城市卫生示范区的建立…………………… 356
    四、“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361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与变迁…………………… 367
    六、结论…………………… 378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 380
    D、民间信仰、宇宙观和“地方感觉”…………………… 380
    二、“四大门”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 385
    三、庙神的定期崇拜与“四大门”的暄宾夺主现象…………………… 403
    四、顶香看病的个体化特征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409
    五、“四大门”与草泽铃医――传统乡村医生角色的模糊性…………………… 418
    六、“巫”与“医”的现代之争――一个乡村医生的生活史…………………… 429
    七、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与“地方感觉”的城乡差异…………………… 444
    八、结论…………………… 459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 462
    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 463
    二、“青苗会”与乡村权力网络…………………… 469
    三、结论…………………… 473

    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 475
    导论――反缠足运动的三种诠释方法及其修正…………………… 475
    一、从审美到卫生――反缠足话语的阶段性建构…………………… 480
    二、“缠足之美”与“缠足之痛”――传统与现代理解的错位…………………… 497
    三、介于现代国家控制与社会风化间的反缠足运动…………………… 514
    四、余论…………………… 541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情书
姜厌辞;大鱼文化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世界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汉译世界文学2)
茨威格(Stefan Zweig)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之谜
连谏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之前的世界
[美]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我是月亮
[巴基斯坦]努尔·乌纳哈/著 三 书/译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果麦文化 出品;[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之歌(冯至文存)
冯至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之风:阅读批评文集
何玉蔚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之城:桂林文化城的另一种温故
黄伟林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的边城 : 1589—1950的马边
龚静染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论世衡史丛书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