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2021-10
版次: 1
ISBN: 9787520388191
定价: 1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1页
分类: 社会文化
6人买过
  •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是《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的姊妹篇,与作者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2015年再版)和《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三部曲”,共同成为1990年代到2020年代中国电影30年发展过程完整的备忘、评价、阐释和思考。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为大背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代表性作品、创作者和主题类型的年度分析,系统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的演变历程。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力图呈现新世纪不断变化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中国电影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中国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中国电影的美学系统、中国电影的创作集体构成、中国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的变化取向和类型特征,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改变的动力、过程、逻辑、效果。 
          
    本书是《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的姊妹篇,与作者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2015年再版)和《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三部曲”,共同成为1990年代到2020年代中国电影30年发展过程完整的备忘、评价、阐释和思考。 
    本书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为大背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代表性作品、创作者和主题类型的年度分析,系统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的演变历程。本书力图呈现新世纪不断变化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中国电影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中国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中国电影的美学系统、中国电影的创作集体构成、中国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的文化取向和类型特征,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改变的动力、过程、逻辑、效果。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和文化产业研究。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电影学院院长。多次担任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电视星光奖评委。曾担任数百部集影视剧、影视节目的策划、艺术指导和顾问。著有《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史》等二十多部专著,发表影视理论评论文章600多篇。
      梁君健,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影视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现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出版专著《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和《表意实践与文化认同:当代影像人类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在媒体发表影视与文化评论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等课题。担任数部纪录片的导演及摄影。 前言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二十年
    第一节 走上重构之路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 产业重构:市场导向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观念重构:商业美学共识的形成
    第四节 形态重构:大众、分众与小众电影并存
    第五节 美学重构:影院性的自觉意识
    第六节 文化重构: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探索
    第二章 遭遇全球化
    第一节 好莱坞背景下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文化选择
    第三节 产业化转型的艺术探索
    第四节 关注本土现实的国产电影
    第三章 面向观众、面向市场
    第一节 转型初期的国产电影
    第二节 电影商业美学观的探索
    第三节 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失衡
    第四章 创作转向
    第一节 中国电影进入发展机遇期
    第二节 大制作模式下的国产头部电影
    第三节 类型片意识的强化
    第四节 作者电影的大众化
    第五节 夹缝中生长的现实主义电影
    第六节 走向多样化的主旋律电影
    第七节 期待电影创作的整体性突破
    第五章 转型阵痛
    第一节 主流市场与主流价值的融合
    第二节 泛喜剧化倾向的娱乐类型片
    第三节 向主流电影靠近的主旋律电影
    第四节 超类型片与作者电影
    第六章 商业与美学的失衡与平衡
    第一节 献礼片:概念先行与共享意义
    第二节 历史片:人性升华与视听奇观
    第三节 类型片:欲望想象与焦虑释放
    第四节 动画片:儿童经验与成年共享
    第五节 艺术电影:作者性与大众性
    第六节 商业与美学的对立统
    第七章 市场考验中全面成长
    第一节 大制作电影:创作与制作走向平衡
    第二节 类型片:在中国特色中探索
    第三节 文艺片:完成情感的共同记忆
    第四节 平淡而不平凡的一年
    ……
    第八章 商业浪潮后的创作调整
    第九章 从重制作向重创作的转化
    第十章 大时代中的“轻电影”
    第十一章 中国电影“网生代元年”
    第十二章 建构小康社会电影体系
    第十三章 从市场繁荣走向创作繁荣
    第十四章 新主流电影带动品质提升
    第十五章 现实主义回归
    第十六章 多向选择中艺术创新的多样化
    第十七章 英雄传奇与凡人故事的双重变奏
    第十八章 面向未来的新主流电影
    第十九章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
    附录一 2000-2020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附录二 2000-2020年国产电影代表性作品(导演)
  • 内容简介: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是《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的姊妹篇,与作者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2015年再版)和《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三部曲”,共同成为1990年代到2020年代中国电影30年发展过程完整的备忘、评价、阐释和思考。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为大背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代表性作品、创作者和主题类型的年度分析,系统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的演变历程。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力图呈现新世纪不断变化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中国电影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中国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中国电影的美学系统、中国电影的创作集体构成、中国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的变化取向和类型特征,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改变的动力、过程、逻辑、效果。 
          
    本书是《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的姊妹篇,与作者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2015年再版)和《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三部曲”,共同成为1990年代到2020年代中国电影30年发展过程完整的备忘、评价、阐释和思考。 
    本书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为大背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代表性作品、创作者和主题类型的年度分析,系统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的演变历程。本书力图呈现新世纪不断变化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中国电影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中国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中国电影的美学系统、中国电影的创作集体构成、中国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的文化取向和类型特征,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改变的动力、过程、逻辑、效果。 

  • 作者简介: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和文化产业研究。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电影学院院长。多次担任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电视星光奖评委。曾担任数百部集影视剧、影视节目的策划、艺术指导和顾问。著有《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史》等二十多部专著,发表影视理论评论文章600多篇。
      梁君健,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影视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现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出版专著《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和《表意实践与文化认同:当代影像人类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在媒体发表影视与文化评论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等课题。担任数部纪录片的导演及摄影。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二十年
    第一节 走上重构之路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 产业重构:市场导向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观念重构:商业美学共识的形成
    第四节 形态重构:大众、分众与小众电影并存
    第五节 美学重构:影院性的自觉意识
    第六节 文化重构: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探索
    第二章 遭遇全球化
    第一节 好莱坞背景下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文化选择
    第三节 产业化转型的艺术探索
    第四节 关注本土现实的国产电影
    第三章 面向观众、面向市场
    第一节 转型初期的国产电影
    第二节 电影商业美学观的探索
    第三节 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失衡
    第四章 创作转向
    第一节 中国电影进入发展机遇期
    第二节 大制作模式下的国产头部电影
    第三节 类型片意识的强化
    第四节 作者电影的大众化
    第五节 夹缝中生长的现实主义电影
    第六节 走向多样化的主旋律电影
    第七节 期待电影创作的整体性突破
    第五章 转型阵痛
    第一节 主流市场与主流价值的融合
    第二节 泛喜剧化倾向的娱乐类型片
    第三节 向主流电影靠近的主旋律电影
    第四节 超类型片与作者电影
    第六章 商业与美学的失衡与平衡
    第一节 献礼片:概念先行与共享意义
    第二节 历史片:人性升华与视听奇观
    第三节 类型片:欲望想象与焦虑释放
    第四节 动画片:儿童经验与成年共享
    第五节 艺术电影:作者性与大众性
    第六节 商业与美学的对立统
    第七章 市场考验中全面成长
    第一节 大制作电影:创作与制作走向平衡
    第二节 类型片:在中国特色中探索
    第三节 文艺片:完成情感的共同记忆
    第四节 平淡而不平凡的一年
    ……
    第八章 商业浪潮后的创作调整
    第九章 从重制作向重创作的转化
    第十章 大时代中的“轻电影”
    第十一章 中国电影“网生代元年”
    第十二章 建构小康社会电影体系
    第十三章 从市场繁荣走向创作繁荣
    第十四章 新主流电影带动品质提升
    第十五章 现实主义回归
    第十六章 多向选择中艺术创新的多样化
    第十七章 英雄传奇与凡人故事的双重变奏
    第十八章 面向未来的新主流电影
    第十九章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
    附录一 2000-2020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附录二 2000-2020年国产电影代表性作品(导演)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