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12
版次: 1
ISBN: 9787516145081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3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8人买过
  •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一书,通过对蕺山学派的深入分析来研究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既重视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又关注明清鼎革的社会政治变革对学术转型的外在影响,以微观考察为主的同时能够回应宏观问题,是一部很有价值、颇见功力的佳作。《岳麓书院国学文库: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试图将蕺山学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刘宗周、张履祥、陈确、黄宗羲与全祖望等学者的思想学术,置于蕺山学派的形成与分化、明清之际的社会与学术转型等背景之中,进行全面而细致地研究。既呈现了他们各自的学术特质,又呈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样一种学术取径,可以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对一个学派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只关注单个思想家的研究路径,也突破了以往只有简单举证便得出一个时代学术特征的研究思路。书中系统考察了自刘宗周到全祖望这一较长时段蕺山学派的学术传承与思想演化的历程,从而获得了全面展示学派风貌与深入分析明清学术转型的双重收获。   张天杰,1975年生,浙江桐乡人。2006年进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9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曾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研究方向:浙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与文化。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明清鼎革之际的刘门师弟子
    第一节刘宗周出处与生死的抉择
    第二节生死:刘门弟子的殉明与抗清
    第三节出处:刘门弟子入清之后的人生抉择
    附论刘门弟子的逃禅

    第二章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
    第一节蕺山学的建构(上):学术谱系
    第二节蕺山学的建构(下):交游以及学术异同
    附论刘宗周与东林学派以及东林党
    第三节蕺山学的统合性
    第四节《人谱》与证人改过之学
    第五节刘宗周的讲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

    第三章蕺山学派的分化(上):张履祥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张履祥所受刘宗周学术影响及其师门“补救”之功
    附论张履祥与其他转向朱学的同门
    第二节张履祥“敬义夹持”的工夫论与清初理学的转向
    第三节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

    第四章蕺山学派的分化(中):陈确与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第一节陈确所受刘宗周学术影响及其所承继的“千秋大业”
    附论陈确、张履祥与浙西学人的集社
    第二节陈确的素位之学与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第三节陈确《性解》及其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
    第四节《大学辨》之辩:以陈确与张履祥的论辩来看蕺山学派分化

    第五章蕺山学派的分化(下):黄宗羲与蕺山学的继往开来
    第一节黄宗羲所受刘宗周学术影响及其对师门的护持
    第二节黄宗羲《明儒学案》与刘宗周的承继关系
    第三节黄宗羲与清初的证人书院以及讲会宗旨的转向
    附论从刘宗周到黄宗羲:越中与甬上两代证人书院之比较
    第四节黄宗羲对陈确的学术论评及其“一本万殊”论

    第六章全祖望对蕺山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
    第一节全祖望与“黄氏遗书”以及对黄宗羲的表彰
    第二节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及其对刘宗周、黄宗羲的承继
    第三节全祖望讲学蕺山书院以及对刘门的追慕与表彰
    附论门户之见:关于《子刘子祠堂配享碑》的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一书,通过对蕺山学派的深入分析来研究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既重视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又关注明清鼎革的社会政治变革对学术转型的外在影响,以微观考察为主的同时能够回应宏观问题,是一部很有价值、颇见功力的佳作。《岳麓书院国学文库: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试图将蕺山学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刘宗周、张履祥、陈确、黄宗羲与全祖望等学者的思想学术,置于蕺山学派的形成与分化、明清之际的社会与学术转型等背景之中,进行全面而细致地研究。既呈现了他们各自的学术特质,又呈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样一种学术取径,可以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对一个学派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只关注单个思想家的研究路径,也突破了以往只有简单举证便得出一个时代学术特征的研究思路。书中系统考察了自刘宗周到全祖望这一较长时段蕺山学派的学术传承与思想演化的历程,从而获得了全面展示学派风貌与深入分析明清学术转型的双重收获。
  • 作者简介:
      张天杰,1975年生,浙江桐乡人。2006年进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9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曾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研究方向:浙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与文化。
  •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明清鼎革之际的刘门师弟子
    第一节刘宗周出处与生死的抉择
    第二节生死:刘门弟子的殉明与抗清
    第三节出处:刘门弟子入清之后的人生抉择
    附论刘门弟子的逃禅

    第二章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
    第一节蕺山学的建构(上):学术谱系
    第二节蕺山学的建构(下):交游以及学术异同
    附论刘宗周与东林学派以及东林党
    第三节蕺山学的统合性
    第四节《人谱》与证人改过之学
    第五节刘宗周的讲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

    第三章蕺山学派的分化(上):张履祥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张履祥所受刘宗周学术影响及其师门“补救”之功
    附论张履祥与其他转向朱学的同门
    第二节张履祥“敬义夹持”的工夫论与清初理学的转向
    第三节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

    第四章蕺山学派的分化(中):陈确与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第一节陈确所受刘宗周学术影响及其所承继的“千秋大业”
    附论陈确、张履祥与浙西学人的集社
    第二节陈确的素位之学与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第三节陈确《性解》及其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
    第四节《大学辨》之辩:以陈确与张履祥的论辩来看蕺山学派分化

    第五章蕺山学派的分化(下):黄宗羲与蕺山学的继往开来
    第一节黄宗羲所受刘宗周学术影响及其对师门的护持
    第二节黄宗羲《明儒学案》与刘宗周的承继关系
    第三节黄宗羲与清初的证人书院以及讲会宗旨的转向
    附论从刘宗周到黄宗羲:越中与甬上两代证人书院之比较
    第四节黄宗羲对陈确的学术论评及其“一本万殊”论

    第六章全祖望对蕺山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
    第一节全祖望与“黄氏遗书”以及对黄宗羲的表彰
    第二节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及其对刘宗周、黄宗羲的承继
    第三节全祖望讲学蕺山书院以及对刘门的追慕与表彰
    附论门户之见:关于《子刘子祠堂配享碑》的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尚书考异 尚书谱
[明]梅鷟<撰> 著;姜广辉 校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中国的佛教
麻天祥 著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颜茂猷思想研究
吴震 著;朱汉民 编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理学与文学论集
廖可斌 著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秦汉名物丛考
王子今 著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向道而思
杨国荣 著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岳麓书院国学文库
朱汉民、向世陵 编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朱熹思想探讨
蔡方鹿 著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中国礼文学史(隋唐五代辽宋金卷)
陈戍国、陈冠梅 著;朱汉民 编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两种思想视域中的意识与对象问题: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比较研究
陈鑫 著;朱汉民 编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清代科举图鉴
李兵、袁建辉 著;朱汉民 编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中国正义论的形成
黄玉顺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蕺山后学研究
张瑞涛 著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蕺山学派研究(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
张天杰 张瑞涛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童溪易传(古今易学要籍选刊)
张天杰 点校;[宋]王宗传 撰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曾国藩家训
张天杰 导读 译注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蕺山学派研究(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
张天杰 张瑞涛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陆陇其全集(精装·繁体竖排·全15册)
张天杰 编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明朝思想
张天杰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张履祥与清初学术
张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