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理论与技术

泵理论与技术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4-07
版次: 1
ISBN: 9787111456162
定价: 15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48页
字数: 1404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26人买过
  • 泵是一种应用十分普遍的通用机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泵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行各业对泵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泵的综合性论著——泵理论与技术。《泵理论与技术》有三个特点:一是较系统全面,从泵的基本理论、泵的水力设计、泵的测试技术以及泵的运行到各类泵的应用等都有介绍;二是内容较新,从泵的水力设计方法进展、泵CAD/CFD技术到泵的流动诱导振动噪声等均有涉及;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除总结国内外同行的成果外,特别对作者们长期以来在泵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经验作了较好的总结,且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泵理论与技术》适合从事泵的设计、制造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使用,还可作为泵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前言第1章 泵概述1.1泵的定义1.2泵的分类1.2.1叶片式泵1.2.2容积式泵1.2.3其他类型泵1.3泵的过流部件1.3.1叶轮1.3.2吸水室1.3.3压水室1.4叶片式泵的结构形式1.5泵的用途1.6泵的发展展望参考文献

    第2章 泵基本理论2.1泵的基本参数2.1.1流量2.1.2扬程2.1.3转速2.1.4汽蚀余量2.1.5功率和效率2.2泵的基本方程2.2.1基本方程的推导和说明2.2.2动扬程、势扬程和反击系数2.3比转速2.3.1比转速公式推导2.3.2关于比转速的说明2.4特性曲线2.4.1泵的特性曲线2.4.2特性曲线的形状分析2.4.3几何参数对泵特性曲线的影响2.5相似理论2.5.1相似理论的基本概念2.5.2泵相似定律2.5.3泵相似理论的应用2.6泵的能量损失2.6.1泵内的各种损失及泵的效率2.6.2泵损失的计算参考文献
    第3章 泵汽蚀3.1泵汽蚀概论3.1.1泵内汽蚀的发生过程3.1.2泵发生汽化时的危害3.2汽蚀基本方程式3.3汽蚀余量计算方法3.3.1泵汽蚀余量计算方法3.3.2装置汽蚀余量计算方法3.4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3.4.1考虑抗汽蚀性能泵的设计要点3.4.2防止汽蚀的措施参考文献
    第4章 离心泵和混流泵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4.1泵设计理论与方法4.1.1泵设计理论4.1.2泵设计方法4.2设计参数及其水力结构方案确定4.2.1提供设计的参数和要求4.2.2泵轴功率P及配用原动机的额定功率4.2.3确定泵进出口直径4.3叶轮水力设计4.3.1泵轴径和叶轮轮毂直径4.3.2叶轮设计的相似换算法4.3.3速度系数法计算叶轮主要尺寸4.3.4叶片绘型4.4压水室的水力设计4.4.1压水室的水力设计原理4.4.2蜗室的水力设计4.4.3双蜗室的水力设计4.4.4环形压水室的设计4.4.5径向及流道式导叶的设计4.4.6空间导叶的设计4.5吸水室的水力设计4.5.1直锥形吸水室4.5.2环形吸水室4.5.3半螺旋形吸水室参考文献
    第5章 轴流泵水力设计5.1轴流泵简介5.2过流部件结构参数及设计理论5.2.1圆柱截面间液流互不相关假设5.2.2结构参数的初步确定5.2.3设计理论5.3翼型及升力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3.1翼型及其特性5.3.2升力法设计轴流泵叶片的基本方程5.3.3翼型组和翼型族及NACA翼型族对称翼型5.4圆弧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4.1圆弧叶栅参数及轴流泵叶轮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图表5.4.2圆弧法设计轴流泵叶轮示例5.5流线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5.1叶轮出口流动微分方程5.5.2自由旋涡和强制旋涡5.5.3环量修正和流线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6系列高效轴流泵叶轮出口流动规律5.6.1试验装置5.6.2测量方法5.6.3试验测量结果5.6.4轴流泵叶轮出口环量和轴面速度分布规律参考文献
    第6章 泵特殊水力设计方法6.1无过载设计方法6.1.1无过载离心泵及其设计方法的定义6.1.2单级单吸无旋进水的无过载离心泵设计方法6.1.3带前置导叶的无过载离心泵设计方法6.1.4无过载排污泵的设计方法6.2加大流量设计方法6.2.1加大流量设计的基本原理6.2.2基本方法及放大系数的优化6.2.3主要几何参数的选择原则6.2.4应用实例6.3分流叶片和堵塞流道设计方法6.3.1分流叶片设计方法6.3.2堵塞流道设计方法6.4极大扬程设计方法6.4.1极大扬程设计法定义6.4.2极大扬程设计法设计井泵的步骤6.4.3极大扬程设计法设计井泵的实例6.5叶轮和压水室的匹配及面积比原理6.5.1定义6.5.2面积比与泵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经验统计6.6离心泵无驼峰设计6.6.1叶轮和泵体形状对扬程曲线驼峰的影响6.6.2叶轮和泵体相对位置对扬程曲线驼峰的影响6.6.3离心泵无驼峰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7高速泵恒扬程设计方法6.7.1高速泵的工作原理和特性6.7.2高速泵的结构6.7.3高速泵的设计参考文献
    第7章 泵CAD技术7.1泵CAD软件开发的编程基础7.1.1开发泵CAD软件需采用的主要技术7.1.2开发泵CAD软件的编译环境7.1.3泵CAD软件的支撑平台和开发工具7.2ObjectARX应用程序7.2.1ObjectARX应用程序的结构7.2.2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加载、运行和卸载7.3Pro/TOOLKIT应用程序7.3.1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结构7.3.2应用程序的注册、运行和卸载7.4泵CAD软件及应用实例7.4.1泵水力设计软件PACD7.4.2泵性能预测软件PCADCP7.4.3泵三维造型软件PCAD3D7.4.4基于泵CAD软件的泵设计实例7.4.5PCAD应用情况参考文献
    第8章 泵CFD理论与应用8.1概述8.1.1CFD的技术简介8.1.2常用的CFD商用软件8.1.3CFD技术在泵中的应用8.2CFD基础理论8.2.1CFD的工作步骤8.2.2CFD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8.2.3泵CFD计算中的注意事项8.3应用实例8.3.1离心泵三维定常及非定常计算结果和分析8.3.2轴流泵三维全流场定常计算结果和分析参考文献
    第9章 泵设计方法进展9.1泵的性能预测9.1.1流场计算法9.1.2水力损失法9.1.3神经网络法9.2泵的优化设计9.2.1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9.2.2优化设计在泵中的应用9.3泵的反问题设计9.3.1正、反问题的基本概念9.3.2泵叶轮三维设计新进展9.3.3离心泵全三维反问题计算9.4泵的全寿命成本设计9.4.1LCC概述9.4.2泵LCC分析9.4.3泵LCC的设计实例9.4.4泵系统LCC的设计实例9.5泵的可靠性分析9.5.1概述9.5.2可靠性设计理论9.5.3泵的零部件可靠性设计9.5.4可靠性试验9.6泵的快速成形9.6.1RP技术制造原理及特点9.6.2基于激光技术的快速成形工艺方法9.6.3快速成形技术软件系统9.6.4快速成形实例参考文献
    第10章 潜水泵10.1潜水泵概况10.1.1潜水泵的国内外发展状况10.1.2潜水泵的主要技术特点10.1.3潜水泵的类型10.2潜水泵典型结构10.2.1潜水泵的主要零部件10.2.2飞力公司的C泵系列潜水泵10.2.3潜水清水泵10.2.4潜水污水泵10.2.5潜水混流泵与潜水轴流泵10.2.6矿用多级潜水泵10.2.7矿用抢险排水泵10.3潜水泵的安装方法10.3.1飞力公司潜水泵安装方法10.3.2QW型潜水排污泵安装方法10.3.3QHD与QZ型潜水泵安装方法10.4潜水泵的控制与保护系统10.4.1起动方法10.4.2水位控制系统10.4.3故障诊断系统参考文献
    第11章 固液两相流泵11.1固液两相流泵概述11.1.1杂质泵的种类、特点及发展概况11.1.2无堵塞泵的种类、特点及发展概况11.2固体颗粒的运动11.2.1物料和浆体的物理性质11.2.2固体颗粒在叶轮中的运动11.2.3泵抽送固液混合物时的理论扬程11.2.4泵输送浆体时的性能变化11.3泵的磨蚀11.3.1磨蚀机理11.3.2泵的磨蚀过程11.3.3防止和减轻泵磨蚀的措施11.4渣浆泵的设计方法11.4.1经验系数设计法11.4.2畸变速度设计法11.4.3固液速度比设计法11.4.4渣浆泵典型结构图11.5单流道泵设计方法11.5.1水力设计方法11.5.2单流道叶轮设计实例11.5.3单流道泵典型结构图11.6双流道泵设计方法11.6.1水力设计方法11.6.2设计实例11.6.3双流道泵典型结构图11.7螺旋离心泵设计方法11.7.1螺旋离心泵的特点11.7.2水力设计方法11.7.3轴向力和径向力11.7.4螺旋离心泵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11.7.5设计实例11.7.6螺旋离心泵典型结构图11.8前伸式双叶片泵设计方法11.8.1前伸式双叶片污水泵的水力设计11.8.2设计实例和性能试验结果11.9旋流泵设计方法11.9.1旋流泵概述11.9.2旋流泵几何参数对性能的影响11.9.3旋流泵设计方法及设计实例11.9.4旋流泵典型结构图参考文献
    第12章 自吸离心泵与射流泵12.1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12.1.1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概述12.1.2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设计12.1.3影响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性能的因素12.2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12.2.1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2.2.2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的理论与设计12.2.3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水力设计实例12.2.4喷嘴的射流原理及结构设计12.2.5回流阀的工作原理12.3自吸离心泵典型结构12.3.1半开式叶轮自吸离心泵12.3.2自吸离心泵其他几种典型结构12.4水环泵12.4.1单腔水环泵12.4.2双腔水环泵12.5射流泵及射流离心泵装置12.5.1射流泵概述12.5.2射流泵的参数及工作性能方程12.5.3射流泵的汽蚀12.5.4水射流泵的设计12.5.5液气射流泵的设计12.5.6离心射流泵组合装置性能参考文献
    第13章 旋涡泵13.1旋涡泵工作原理和特点13.1.1工作原理13.1.2旋涡泵特点13.1.3旋涡泵基本方程式13.2旋涡泵分类和典型结构13.2.1旋涡泵分类13.2.2旋涡泵典型结构形式13.3旋涡泵的水力设计13.3.1水力设计计算13.3.2过流部件几何形状对泵性能的影响13.3.3单级小流量旋涡泵设计实例参考文献
    第14章 磁力泵14.1磁力泵概述14.1.1新型磁力传动技术14.1.2磁力泵的发展与应用14.1.3磁力泵的基本结构14.1.4磁力泵的主要特点14.2磁力耦合器14.2.1磁力耦合器传动原理14.2.2磁力耦合器转矩计算14.2.3磁力耦合器设计14.2.4磁力耦合器试验装置14.3磁转子能量损失分析14.3.1磁涡流损失分析14.3.2其他损失14.4磁性材料14.4.1永磁材料14.4.2磁路材料选择14.4.3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14.5磁力泵的主要技术14.5.1轴向力平衡14.5.2冷却润滑循环液回路14.5.3导轴承与推力盘14.5.4低汽蚀余量设计14.5.5主要零部件材料14.5.6其他设计14.6磁力泵的应用参考文献
    第15章 屏蔽泵15.1屏蔽泵概述15.1.1屏蔽泵的发展15.1.2屏蔽泵的结构原理15.1.3屏蔽泵的主要特点15.2屏蔽泵的结构设计15.2.1屏蔽泵的主要结构15.2.2屏蔽泵的主要零部件设计15.3屏蔽泵冷却回路设计15.3.1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15.3.2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计算15.4屏蔽泵轴向力平衡设计计算15.4.1轴向力限定值15.4.2屏蔽泵的轴向力平衡设计15.4.3屏蔽泵的轴向力平衡试验15.4.4屏蔽泵轴向力计算程序的设计15.5屏蔽泵能耗的分析与计算15.5.1屏蔽电动机能耗的分析15.5.2屏蔽泵能耗的计算15.5.3屏蔽泵的泵头部分效率的计算15.5.4屏蔽泵机组的总效率15.6屏蔽泵监控技术设计参考文献
    第16章 核电用泵16.1核电用泵概述16.2核主泵16.2.1核主泵功能16.2.2核主泵发展历程16.2.3轴封式核主泵结构16.2.4AP1000屏蔽泵结构16.2.5核主泵内部非定常流动特性16.2.6核主泵失水事故汽液两相流动特性16.2.7核主泵瞬态流动特性16.3离心式上充泵16.3.1离心式上充泵概述16.3.2上充泵的其他要求16.3.3上充泵的结构特点16.3.4上充泵多工况水力设计16.3.5上充泵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计算16.3.6上充泵结构抗震计算16.4余热排出泵16.4.1余热排出泵简介16.4.2技术要求16.4.3余热排出泵结构16.4.4AP1000余热排出泵16.4.5转子模态分析16.5给水泵16.5.1给水泵功能16.5.2汽动给水泵装置16.5.3汽动给水泵结构16.5.4引漏系统16.5.5国内外核电站给水泵配置方案介绍16.6电动辅助给水泵16.6.1电动辅助给水泵简介16.6.2电动辅助给水泵国内外研究现状16.6.3泵组布置与性能参数16.6.4电动辅助给水泵结构介绍16.7凝结水泵16.7.1凝结水泵简介16.7.2凝结水泵结构16.8循环水泵16.8.1混凝土蜗壳循环泵结构16.8.2混凝土蜗壳循环泵水力模型开发16.8.3AP1000立式循环水泵参考文献
    第17章 泵作透平17.1泵作透平概论17.1.1泵和泵作透平的区别与联系17.1.2泵作透平利用压力能的优点17.1.3泵作透平的使用场合17.1.4泵作透平的使用形式17.1.5泵作透平的应用范围17.2泵作透平基本参数17.2.1流量17.2.2扬程17.2.3转速17.2.4功率17.2.5效率17.3泵作透平外特性曲线的分析17.3.1扬程流量曲线17.3.2轴功率流量曲线17.3.3效率流量曲线17.4泵作透平的外特性预测17.4.1理论分析17.4.2经验公式17.5泵作透平效率的提高17.5.1进口圆角17.5.2尾水管17.6使用泵作透平时的注意事项17.6.1选型17.6.2机械校核参考文献
    第18章 往复泵18.1往复泵工作原理及其特点18.1.1工作原理18.1.2往复泵的工作特点18.2结构类型与应用18.2.1往复泵的分类18.2.2往复泵的用途18.3机动往复泵主要性能参数18.3.1流量18.3.2压力和真空度18.3.3功率和效率18.3.4吸入性能18.4泵阀的基本理论18.4.1泵阀运动理论的研究18.4.2最大允许往复次数的确定及泵阀计算18.5往复泵的设计18.5.1往复泵的结构形式18.5.2泵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18.5.3原动机的选择18.6空气室的设计18.6.1空气室的工作原理18.6.2空气室的计算18.7计量泵18.7.1计量泵概述18.7.2计量精度18.7.3计量泵的种类和特点18.7.4计量泵的控制参考文献
    第19章 回转式容积泵19.1回转式容积泵概述19.1.1工作原理与主要类型19.1.2主要性能参数19.1.3性能特征与应用19.2回转式容积泵的泵内间隙与吸入条件19.2.1泵内间隙19.2.2吸入条件19.3齿轮泵19.3.1外啮合齿轮泵19.3.2内啮合齿轮泵19.4螺杆泵19.4.1单螺杆泵19.4.2三螺杆泵19.4.3双螺杆泵19.5旋转活塞泵19.5.1凸轮泵19.5.2滑片泵19.6挠性泵19.6.1蠕动泵19.6.2挠性转子泵19.6.3挠性衬圈泵参考文献
    第20章 诱导轮20.1诱导轮基本理论20.1.1诱导轮结构及作用20.1.2诱导轮基本理论20.1.3诱导轮改善泵汽蚀性能原因分析20.2诱导轮叶栅稠密度、轮缘间隙及进口边作用20.3诱导轮设计参考文献
    第21章 泵的轴封21.1泵的轴封概述21.2常用密封类型及应用21.3填料密封21.3.1填料密封的原理21.3.2填料的材料21.3.3填料的选型21.4机械密封21.4.1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21.4.2机械密封的类型21.4.3机械密封的典型结构21.5机械密封的选型21.6常用机械密封材料21.7机械密封的设计计算21.7.1机械密封的主要参数确定21.7.2机械密封的计算21.8API 682标准规定的密封系统方案参考文献
    第22章 泵零件的强度计算22.1轴向力及径向力计算22.1.1轴向力的计算22.1.2轴向力的平衡22.1.3平衡盘的计算及应用22.1.4径向力计算及其平衡22.2泵轴的强度、刚度计算22.2.1泵轴强度校核的方法22.2.2泵轴直径初步计算22.2.3精确强度校核计算22.2.4轴的刚度校核22.2.5泵轴强度校核软件SPCAD系统22.3泵轴临界转速的计算22.3.1临界转速的计算22.3.2影响临界转速的因素22.3.3临界转速程序化计算22.4泵体的强度计算22.4.1蜗壳式泵体的强度计算22.4.2分段式多级泵中段的强度计算22.4.3双层壳体泵体的强度计算22.5叶轮、键、联轴器、平衡盘的强度计算22.5.1叶轮强度计算22.5.2键的强度计算22.5.3联轴器强度计算22.5.4平衡盘强度计算22.6泵体连接螺栓、进出口法兰的强度计算22.6.1螺栓计算的基本原理22.6.2连接螺栓计算步骤22.6.3泵进出口法兰的强度计算22.7多级泵穿杠和中段密封凸缘宽度的强度计算22.7.1受力分析22.7.2计算步骤参考文献
    第23章 泵进出水流道23.1泵装置结构形式23.1.1泵装置结构形式分类23.1.2不同形式泵装置比较23.2进水池23.2.1进水池流态对水泵工作的影响23.2.2进水池形状和尺寸确定23.2.3水泵吸水管口的合理位置确定23.3进水流道23.3.1进水流道的设计要求23.3.2肘形进水流道23.3.3钟形进水流道23.3.4簸箕形进水流道23.4出水流道23.4.1虹吸式出水流道23.4.2直管式出水流道23.4.3其他形式出水流道23.5断流装置23.5.1真空破坏阀23.5.2拍门23.5.3快速闸门参考文献
    第24章 泵的振动与噪声24.1噪声和振动理论基础24.1.1有关概念及单位24.1.2声波的物理性质24.1.3声波方程24.1.4声波的传播24.1.5声信号的分析技术24.1.6振动信号的分析技术与模态分析24.2泵的噪声24.2.1简单声源24.2.2泵的机械噪声24.2.3泵的流动诱导噪声24.2.4泵的噪声辐射24.2.5噪声控制技术24.2.6噪声测量24.3泵的振动24.3.1简单振动模型24.3.2泵的机械振动24.3.3流动诱导振动24.3.4模态分析及实例24.3.5流动诱导振动计算实例24.3.6振动控制技术24.3.7振动测量24.3.8泵机械故障诊断参考文献
    第25章 泵试验25.1试验装置25.1.1标准试验装置25.1.2模拟试验装置25.1.3开式循环回路25.1.4闭式循环回路25.2泵性能参数的传感与测量25.2.1压力的测量25.2.2流量的测量25.2.3转速的测量25.2.4轴功率的测量25.3泵试验方法25.3.1试验条件25.3.2性能试验25.3.3汽蚀试验25.4泵试验的误差分析25.4.1泵试验不确定度的估算25.4.2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及有效数字25.5泵性能的计算机测试简介25.5.1测试系统的组态结构25.5.2测试系统的功能25.5.3测试系统实例参考文献
    第26章 泵内流测试技术与应用26.1泵内流测试技术概述26.2传统流动显示技术26.2.1染色线法26.2.2氢气泡法26.2.3油流法26.2.4丝线法26.3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26.3.1PIV基本原理26.3.2PIV测试流程26.3.3PIV系统26.3.4示踪粒子的选择26.3.5PIV测试基本参数的选择原则26.3.6PIV的发展26.4激光多普勒测速(LDV)技术26.4.1LDV概述26.4.2LDV基本原理26.4.3LDV系统26.4.4示踪粒子26.4.5LDV系统的特点26.5激光相位多普勒测速(PDPA)技术26.5.1PDPA系统26.5.2PDPA基本原理26.5.3PDPA光路参数的选择与光路调节26.6应用实例26.6.1应用油流法研究离心泵诱导轮内流动26.6.2应用PIV研究离心泵叶轮内流动26.6.3应用PIV研究采用不同示踪粒子时离心双流道泵内流动26.6.4应用LDV研究微型轴流血泵内流动26.6.5应用PDPA研究旋流泵内两相流动参考文献
    第27章 泵的运行27.1泵工况的确定27.1.1管路特性曲线和装置扬程特性曲线27.1.2泵工况点的确定27.2泵的并联与串联运行27.2.1泵的并联27.2.2泵的串联27.3泵工况的调节27.3.1装置扬程特性的调节27.3.2泵特性的调节27.3.3综合调节27.4泵站的经济运行27.4.1经济运行指标27.4.2泵站经济运行参考文献
    附录附录A泵的材料选用附录B单位换算附录C常见液体的密度附录D国内主要城市的海拔和大气压力
  • 内容简介:
    泵是一种应用十分普遍的通用机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泵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行各业对泵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泵的综合性论著——泵理论与技术。《泵理论与技术》有三个特点:一是较系统全面,从泵的基本理论、泵的水力设计、泵的测试技术以及泵的运行到各类泵的应用等都有介绍;二是内容较新,从泵的水力设计方法进展、泵CAD/CFD技术到泵的流动诱导振动噪声等均有涉及;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除总结国内外同行的成果外,特别对作者们长期以来在泵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经验作了较好的总结,且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泵理论与技术》适合从事泵的设计、制造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使用,还可作为泵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 目录:
    前言第1章 泵概述1.1泵的定义1.2泵的分类1.2.1叶片式泵1.2.2容积式泵1.2.3其他类型泵1.3泵的过流部件1.3.1叶轮1.3.2吸水室1.3.3压水室1.4叶片式泵的结构形式1.5泵的用途1.6泵的发展展望参考文献

    第2章 泵基本理论2.1泵的基本参数2.1.1流量2.1.2扬程2.1.3转速2.1.4汽蚀余量2.1.5功率和效率2.2泵的基本方程2.2.1基本方程的推导和说明2.2.2动扬程、势扬程和反击系数2.3比转速2.3.1比转速公式推导2.3.2关于比转速的说明2.4特性曲线2.4.1泵的特性曲线2.4.2特性曲线的形状分析2.4.3几何参数对泵特性曲线的影响2.5相似理论2.5.1相似理论的基本概念2.5.2泵相似定律2.5.3泵相似理论的应用2.6泵的能量损失2.6.1泵内的各种损失及泵的效率2.6.2泵损失的计算参考文献
    第3章 泵汽蚀3.1泵汽蚀概论3.1.1泵内汽蚀的发生过程3.1.2泵发生汽化时的危害3.2汽蚀基本方程式3.3汽蚀余量计算方法3.3.1泵汽蚀余量计算方法3.3.2装置汽蚀余量计算方法3.4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3.4.1考虑抗汽蚀性能泵的设计要点3.4.2防止汽蚀的措施参考文献
    第4章 离心泵和混流泵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4.1泵设计理论与方法4.1.1泵设计理论4.1.2泵设计方法4.2设计参数及其水力结构方案确定4.2.1提供设计的参数和要求4.2.2泵轴功率P及配用原动机的额定功率4.2.3确定泵进出口直径4.3叶轮水力设计4.3.1泵轴径和叶轮轮毂直径4.3.2叶轮设计的相似换算法4.3.3速度系数法计算叶轮主要尺寸4.3.4叶片绘型4.4压水室的水力设计4.4.1压水室的水力设计原理4.4.2蜗室的水力设计4.4.3双蜗室的水力设计4.4.4环形压水室的设计4.4.5径向及流道式导叶的设计4.4.6空间导叶的设计4.5吸水室的水力设计4.5.1直锥形吸水室4.5.2环形吸水室4.5.3半螺旋形吸水室参考文献
    第5章 轴流泵水力设计5.1轴流泵简介5.2过流部件结构参数及设计理论5.2.1圆柱截面间液流互不相关假设5.2.2结构参数的初步确定5.2.3设计理论5.3翼型及升力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3.1翼型及其特性5.3.2升力法设计轴流泵叶片的基本方程5.3.3翼型组和翼型族及NACA翼型族对称翼型5.4圆弧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4.1圆弧叶栅参数及轴流泵叶轮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图表5.4.2圆弧法设计轴流泵叶轮示例5.5流线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5.1叶轮出口流动微分方程5.5.2自由旋涡和强制旋涡5.5.3环量修正和流线法设计轴流泵叶轮5.6系列高效轴流泵叶轮出口流动规律5.6.1试验装置5.6.2测量方法5.6.3试验测量结果5.6.4轴流泵叶轮出口环量和轴面速度分布规律参考文献
    第6章 泵特殊水力设计方法6.1无过载设计方法6.1.1无过载离心泵及其设计方法的定义6.1.2单级单吸无旋进水的无过载离心泵设计方法6.1.3带前置导叶的无过载离心泵设计方法6.1.4无过载排污泵的设计方法6.2加大流量设计方法6.2.1加大流量设计的基本原理6.2.2基本方法及放大系数的优化6.2.3主要几何参数的选择原则6.2.4应用实例6.3分流叶片和堵塞流道设计方法6.3.1分流叶片设计方法6.3.2堵塞流道设计方法6.4极大扬程设计方法6.4.1极大扬程设计法定义6.4.2极大扬程设计法设计井泵的步骤6.4.3极大扬程设计法设计井泵的实例6.5叶轮和压水室的匹配及面积比原理6.5.1定义6.5.2面积比与泵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经验统计6.6离心泵无驼峰设计6.6.1叶轮和泵体形状对扬程曲线驼峰的影响6.6.2叶轮和泵体相对位置对扬程曲线驼峰的影响6.6.3离心泵无驼峰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7高速泵恒扬程设计方法6.7.1高速泵的工作原理和特性6.7.2高速泵的结构6.7.3高速泵的设计参考文献
    第7章 泵CAD技术7.1泵CAD软件开发的编程基础7.1.1开发泵CAD软件需采用的主要技术7.1.2开发泵CAD软件的编译环境7.1.3泵CAD软件的支撑平台和开发工具7.2ObjectARX应用程序7.2.1ObjectARX应用程序的结构7.2.2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加载、运行和卸载7.3Pro/TOOLKIT应用程序7.3.1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结构7.3.2应用程序的注册、运行和卸载7.4泵CAD软件及应用实例7.4.1泵水力设计软件PACD7.4.2泵性能预测软件PCADCP7.4.3泵三维造型软件PCAD3D7.4.4基于泵CAD软件的泵设计实例7.4.5PCAD应用情况参考文献
    第8章 泵CFD理论与应用8.1概述8.1.1CFD的技术简介8.1.2常用的CFD商用软件8.1.3CFD技术在泵中的应用8.2CFD基础理论8.2.1CFD的工作步骤8.2.2CFD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8.2.3泵CFD计算中的注意事项8.3应用实例8.3.1离心泵三维定常及非定常计算结果和分析8.3.2轴流泵三维全流场定常计算结果和分析参考文献
    第9章 泵设计方法进展9.1泵的性能预测9.1.1流场计算法9.1.2水力损失法9.1.3神经网络法9.2泵的优化设计9.2.1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9.2.2优化设计在泵中的应用9.3泵的反问题设计9.3.1正、反问题的基本概念9.3.2泵叶轮三维设计新进展9.3.3离心泵全三维反问题计算9.4泵的全寿命成本设计9.4.1LCC概述9.4.2泵LCC分析9.4.3泵LCC的设计实例9.4.4泵系统LCC的设计实例9.5泵的可靠性分析9.5.1概述9.5.2可靠性设计理论9.5.3泵的零部件可靠性设计9.5.4可靠性试验9.6泵的快速成形9.6.1RP技术制造原理及特点9.6.2基于激光技术的快速成形工艺方法9.6.3快速成形技术软件系统9.6.4快速成形实例参考文献
    第10章 潜水泵10.1潜水泵概况10.1.1潜水泵的国内外发展状况10.1.2潜水泵的主要技术特点10.1.3潜水泵的类型10.2潜水泵典型结构10.2.1潜水泵的主要零部件10.2.2飞力公司的C泵系列潜水泵10.2.3潜水清水泵10.2.4潜水污水泵10.2.5潜水混流泵与潜水轴流泵10.2.6矿用多级潜水泵10.2.7矿用抢险排水泵10.3潜水泵的安装方法10.3.1飞力公司潜水泵安装方法10.3.2QW型潜水排污泵安装方法10.3.3QHD与QZ型潜水泵安装方法10.4潜水泵的控制与保护系统10.4.1起动方法10.4.2水位控制系统10.4.3故障诊断系统参考文献
    第11章 固液两相流泵11.1固液两相流泵概述11.1.1杂质泵的种类、特点及发展概况11.1.2无堵塞泵的种类、特点及发展概况11.2固体颗粒的运动11.2.1物料和浆体的物理性质11.2.2固体颗粒在叶轮中的运动11.2.3泵抽送固液混合物时的理论扬程11.2.4泵输送浆体时的性能变化11.3泵的磨蚀11.3.1磨蚀机理11.3.2泵的磨蚀过程11.3.3防止和减轻泵磨蚀的措施11.4渣浆泵的设计方法11.4.1经验系数设计法11.4.2畸变速度设计法11.4.3固液速度比设计法11.4.4渣浆泵典型结构图11.5单流道泵设计方法11.5.1水力设计方法11.5.2单流道叶轮设计实例11.5.3单流道泵典型结构图11.6双流道泵设计方法11.6.1水力设计方法11.6.2设计实例11.6.3双流道泵典型结构图11.7螺旋离心泵设计方法11.7.1螺旋离心泵的特点11.7.2水力设计方法11.7.3轴向力和径向力11.7.4螺旋离心泵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11.7.5设计实例11.7.6螺旋离心泵典型结构图11.8前伸式双叶片泵设计方法11.8.1前伸式双叶片污水泵的水力设计11.8.2设计实例和性能试验结果11.9旋流泵设计方法11.9.1旋流泵概述11.9.2旋流泵几何参数对性能的影响11.9.3旋流泵设计方法及设计实例11.9.4旋流泵典型结构图参考文献
    第12章 自吸离心泵与射流泵12.1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12.1.1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概述12.1.2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设计12.1.3影响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性能的因素12.2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12.2.1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2.2.2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的理论与设计12.2.3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水力设计实例12.2.4喷嘴的射流原理及结构设计12.2.5回流阀的工作原理12.3自吸离心泵典型结构12.3.1半开式叶轮自吸离心泵12.3.2自吸离心泵其他几种典型结构12.4水环泵12.4.1单腔水环泵12.4.2双腔水环泵12.5射流泵及射流离心泵装置12.5.1射流泵概述12.5.2射流泵的参数及工作性能方程12.5.3射流泵的汽蚀12.5.4水射流泵的设计12.5.5液气射流泵的设计12.5.6离心射流泵组合装置性能参考文献
    第13章 旋涡泵13.1旋涡泵工作原理和特点13.1.1工作原理13.1.2旋涡泵特点13.1.3旋涡泵基本方程式13.2旋涡泵分类和典型结构13.2.1旋涡泵分类13.2.2旋涡泵典型结构形式13.3旋涡泵的水力设计13.3.1水力设计计算13.3.2过流部件几何形状对泵性能的影响13.3.3单级小流量旋涡泵设计实例参考文献
    第14章 磁力泵14.1磁力泵概述14.1.1新型磁力传动技术14.1.2磁力泵的发展与应用14.1.3磁力泵的基本结构14.1.4磁力泵的主要特点14.2磁力耦合器14.2.1磁力耦合器传动原理14.2.2磁力耦合器转矩计算14.2.3磁力耦合器设计14.2.4磁力耦合器试验装置14.3磁转子能量损失分析14.3.1磁涡流损失分析14.3.2其他损失14.4磁性材料14.4.1永磁材料14.4.2磁路材料选择14.4.3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14.5磁力泵的主要技术14.5.1轴向力平衡14.5.2冷却润滑循环液回路14.5.3导轴承与推力盘14.5.4低汽蚀余量设计14.5.5主要零部件材料14.5.6其他设计14.6磁力泵的应用参考文献
    第15章 屏蔽泵15.1屏蔽泵概述15.1.1屏蔽泵的发展15.1.2屏蔽泵的结构原理15.1.3屏蔽泵的主要特点15.2屏蔽泵的结构设计15.2.1屏蔽泵的主要结构15.2.2屏蔽泵的主要零部件设计15.3屏蔽泵冷却回路设计15.3.1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15.3.2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计算15.4屏蔽泵轴向力平衡设计计算15.4.1轴向力限定值15.4.2屏蔽泵的轴向力平衡设计15.4.3屏蔽泵的轴向力平衡试验15.4.4屏蔽泵轴向力计算程序的设计15.5屏蔽泵能耗的分析与计算15.5.1屏蔽电动机能耗的分析15.5.2屏蔽泵能耗的计算15.5.3屏蔽泵的泵头部分效率的计算15.5.4屏蔽泵机组的总效率15.6屏蔽泵监控技术设计参考文献
    第16章 核电用泵16.1核电用泵概述16.2核主泵16.2.1核主泵功能16.2.2核主泵发展历程16.2.3轴封式核主泵结构16.2.4AP1000屏蔽泵结构16.2.5核主泵内部非定常流动特性16.2.6核主泵失水事故汽液两相流动特性16.2.7核主泵瞬态流动特性16.3离心式上充泵16.3.1离心式上充泵概述16.3.2上充泵的其他要求16.3.3上充泵的结构特点16.3.4上充泵多工况水力设计16.3.5上充泵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计算16.3.6上充泵结构抗震计算16.4余热排出泵16.4.1余热排出泵简介16.4.2技术要求16.4.3余热排出泵结构16.4.4AP1000余热排出泵16.4.5转子模态分析16.5给水泵16.5.1给水泵功能16.5.2汽动给水泵装置16.5.3汽动给水泵结构16.5.4引漏系统16.5.5国内外核电站给水泵配置方案介绍16.6电动辅助给水泵16.6.1电动辅助给水泵简介16.6.2电动辅助给水泵国内外研究现状16.6.3泵组布置与性能参数16.6.4电动辅助给水泵结构介绍16.7凝结水泵16.7.1凝结水泵简介16.7.2凝结水泵结构16.8循环水泵16.8.1混凝土蜗壳循环泵结构16.8.2混凝土蜗壳循环泵水力模型开发16.8.3AP1000立式循环水泵参考文献
    第17章 泵作透平17.1泵作透平概论17.1.1泵和泵作透平的区别与联系17.1.2泵作透平利用压力能的优点17.1.3泵作透平的使用场合17.1.4泵作透平的使用形式17.1.5泵作透平的应用范围17.2泵作透平基本参数17.2.1流量17.2.2扬程17.2.3转速17.2.4功率17.2.5效率17.3泵作透平外特性曲线的分析17.3.1扬程流量曲线17.3.2轴功率流量曲线17.3.3效率流量曲线17.4泵作透平的外特性预测17.4.1理论分析17.4.2经验公式17.5泵作透平效率的提高17.5.1进口圆角17.5.2尾水管17.6使用泵作透平时的注意事项17.6.1选型17.6.2机械校核参考文献
    第18章 往复泵18.1往复泵工作原理及其特点18.1.1工作原理18.1.2往复泵的工作特点18.2结构类型与应用18.2.1往复泵的分类18.2.2往复泵的用途18.3机动往复泵主要性能参数18.3.1流量18.3.2压力和真空度18.3.3功率和效率18.3.4吸入性能18.4泵阀的基本理论18.4.1泵阀运动理论的研究18.4.2最大允许往复次数的确定及泵阀计算18.5往复泵的设计18.5.1往复泵的结构形式18.5.2泵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18.5.3原动机的选择18.6空气室的设计18.6.1空气室的工作原理18.6.2空气室的计算18.7计量泵18.7.1计量泵概述18.7.2计量精度18.7.3计量泵的种类和特点18.7.4计量泵的控制参考文献
    第19章 回转式容积泵19.1回转式容积泵概述19.1.1工作原理与主要类型19.1.2主要性能参数19.1.3性能特征与应用19.2回转式容积泵的泵内间隙与吸入条件19.2.1泵内间隙19.2.2吸入条件19.3齿轮泵19.3.1外啮合齿轮泵19.3.2内啮合齿轮泵19.4螺杆泵19.4.1单螺杆泵19.4.2三螺杆泵19.4.3双螺杆泵19.5旋转活塞泵19.5.1凸轮泵19.5.2滑片泵19.6挠性泵19.6.1蠕动泵19.6.2挠性转子泵19.6.3挠性衬圈泵参考文献
    第20章 诱导轮20.1诱导轮基本理论20.1.1诱导轮结构及作用20.1.2诱导轮基本理论20.1.3诱导轮改善泵汽蚀性能原因分析20.2诱导轮叶栅稠密度、轮缘间隙及进口边作用20.3诱导轮设计参考文献
    第21章 泵的轴封21.1泵的轴封概述21.2常用密封类型及应用21.3填料密封21.3.1填料密封的原理21.3.2填料的材料21.3.3填料的选型21.4机械密封21.4.1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21.4.2机械密封的类型21.4.3机械密封的典型结构21.5机械密封的选型21.6常用机械密封材料21.7机械密封的设计计算21.7.1机械密封的主要参数确定21.7.2机械密封的计算21.8API 682标准规定的密封系统方案参考文献
    第22章 泵零件的强度计算22.1轴向力及径向力计算22.1.1轴向力的计算22.1.2轴向力的平衡22.1.3平衡盘的计算及应用22.1.4径向力计算及其平衡22.2泵轴的强度、刚度计算22.2.1泵轴强度校核的方法22.2.2泵轴直径初步计算22.2.3精确强度校核计算22.2.4轴的刚度校核22.2.5泵轴强度校核软件SPCAD系统22.3泵轴临界转速的计算22.3.1临界转速的计算22.3.2影响临界转速的因素22.3.3临界转速程序化计算22.4泵体的强度计算22.4.1蜗壳式泵体的强度计算22.4.2分段式多级泵中段的强度计算22.4.3双层壳体泵体的强度计算22.5叶轮、键、联轴器、平衡盘的强度计算22.5.1叶轮强度计算22.5.2键的强度计算22.5.3联轴器强度计算22.5.4平衡盘强度计算22.6泵体连接螺栓、进出口法兰的强度计算22.6.1螺栓计算的基本原理22.6.2连接螺栓计算步骤22.6.3泵进出口法兰的强度计算22.7多级泵穿杠和中段密封凸缘宽度的强度计算22.7.1受力分析22.7.2计算步骤参考文献
    第23章 泵进出水流道23.1泵装置结构形式23.1.1泵装置结构形式分类23.1.2不同形式泵装置比较23.2进水池23.2.1进水池流态对水泵工作的影响23.2.2进水池形状和尺寸确定23.2.3水泵吸水管口的合理位置确定23.3进水流道23.3.1进水流道的设计要求23.3.2肘形进水流道23.3.3钟形进水流道23.3.4簸箕形进水流道23.4出水流道23.4.1虹吸式出水流道23.4.2直管式出水流道23.4.3其他形式出水流道23.5断流装置23.5.1真空破坏阀23.5.2拍门23.5.3快速闸门参考文献
    第24章 泵的振动与噪声24.1噪声和振动理论基础24.1.1有关概念及单位24.1.2声波的物理性质24.1.3声波方程24.1.4声波的传播24.1.5声信号的分析技术24.1.6振动信号的分析技术与模态分析24.2泵的噪声24.2.1简单声源24.2.2泵的机械噪声24.2.3泵的流动诱导噪声24.2.4泵的噪声辐射24.2.5噪声控制技术24.2.6噪声测量24.3泵的振动24.3.1简单振动模型24.3.2泵的机械振动24.3.3流动诱导振动24.3.4模态分析及实例24.3.5流动诱导振动计算实例24.3.6振动控制技术24.3.7振动测量24.3.8泵机械故障诊断参考文献
    第25章 泵试验25.1试验装置25.1.1标准试验装置25.1.2模拟试验装置25.1.3开式循环回路25.1.4闭式循环回路25.2泵性能参数的传感与测量25.2.1压力的测量25.2.2流量的测量25.2.3转速的测量25.2.4轴功率的测量25.3泵试验方法25.3.1试验条件25.3.2性能试验25.3.3汽蚀试验25.4泵试验的误差分析25.4.1泵试验不确定度的估算25.4.2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及有效数字25.5泵性能的计算机测试简介25.5.1测试系统的组态结构25.5.2测试系统的功能25.5.3测试系统实例参考文献
    第26章 泵内流测试技术与应用26.1泵内流测试技术概述26.2传统流动显示技术26.2.1染色线法26.2.2氢气泡法26.2.3油流法26.2.4丝线法26.3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26.3.1PIV基本原理26.3.2PIV测试流程26.3.3PIV系统26.3.4示踪粒子的选择26.3.5PIV测试基本参数的选择原则26.3.6PIV的发展26.4激光多普勒测速(LDV)技术26.4.1LDV概述26.4.2LDV基本原理26.4.3LDV系统26.4.4示踪粒子26.4.5LDV系统的特点26.5激光相位多普勒测速(PDPA)技术26.5.1PDPA系统26.5.2PDPA基本原理26.5.3PDPA光路参数的选择与光路调节26.6应用实例26.6.1应用油流法研究离心泵诱导轮内流动26.6.2应用PIV研究离心泵叶轮内流动26.6.3应用PIV研究采用不同示踪粒子时离心双流道泵内流动26.6.4应用LDV研究微型轴流血泵内流动26.6.5应用PDPA研究旋流泵内两相流动参考文献
    第27章 泵的运行27.1泵工况的确定27.1.1管路特性曲线和装置扬程特性曲线27.1.2泵工况点的确定27.2泵的并联与串联运行27.2.1泵的并联27.2.2泵的串联27.3泵工况的调节27.3.1装置扬程特性的调节27.3.2泵特性的调节27.3.3综合调节27.4泵站的经济运行27.4.1经济运行指标27.4.2泵站经济运行参考文献
    附录附录A泵的材料选用附录B单位换算附录C常见液体的密度附录D国内主要城市的海拔和大气压力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泵理论与技术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泵理论与技术
经纬度丛书·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谌旭彬
泵理论与技术
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
何冠环
泵理论与技术
班史:一个大学班级的日常生活(2018—2022)
黄修志 石榴花 著
泵理论与技术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系”再造新文明的努力
周月峰 著
泵理论与技术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兰]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泵理论与技术
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哀悼、忧郁与精神分析
达里安·利德
泵理论与技术
被遗忘的大流行:西班牙流感在美国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著;李玮璐 译
泵理论与技术
辛弃疾新传
辛更儒 后浪
泵理论与技术
疯狂的尿酸
[美]戴维·珀尔马特 著
泵理论与技术
中国妆束:宋时天气宋时衣
左丘萌 末春
泵理论与技术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著;新经典 出品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泵理论与技术
中国排灌机械全书(精)
袁寿其 编
泵理论与技术
核主泵内部流动基础理论与技术
袁寿其 等
泵理论与技术
离心泵内部流动与运行节能
袁寿其、袁建平、裴吉 著
泵理论与技术
喷微灌技术及设备
袁寿其、李红、王新坤、刘俊萍 著
泵理论与技术
新型喷灌装备设计理论与技术
袁寿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