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06-12
版次: 2
ISBN: 9787530512838
定价: 69.00
装帧: 精装
开本: 20开
纸张: 铜版纸
页数: 8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32人买过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创作问世以来,有过许多的摹本和伪造本,人们争相购置,引起了许多波澜,名震中外。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卷,是张择端的原作,绢本、淡着色,高二十四点八厘米,长五百二十八厘米。卷后有金人张著的题跋,是张择端的惟一可靠材料。根据这个材料,我们大致地知道: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先是一个士人,曾到京师(北宋都城汴京)游学,后来学习绘画,擅长于画舟车房屋、城郭桥梁,并具有自己的风格。所创作的作品,除了这卷《清明上河图》之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等。由于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因而被吸收进了宋徽宗赵洁时代的皇家画院,任职为“翰林待诏”。《清明上河图》,很有可能就是他在画院时期所创作的。
      清明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专为纪念先人的节日,但是人们除了祭扫先人的茔墓之外,还趁此大好春光出郊游玩。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一诗中,就曾这样描写过:“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军亦算军中至。”北宋时代的汴京,市民们在清明节时喜欢到汴河上去游玩,与杜诗中说的长沙人“好游湘西寺”的习俗,大致是相同的,张择端就是选取了这个题材来作画。
      画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
      首段描写的是郊区农村景色。疏林萧瑟,薄雾迷蒙,静静地隐伏着几家农舍,一小队驮着木炭的毛驴得得而来,使人感到乍暖还寒,略带些凉意。接着是一片柳林,老干新枝,刚刚吐绿,春意渐浓。在绿柳丛中,有一乘轿子,顶子上有着杨柳枝条之类的装饰,其后跟随着数人,有的肩挑着担子,叫做“门外土仪”,还有一个骑着马的官人,大概轿子中的妇女就是他的眷属。他们匆匆向城内进发,估计是扫墓踏春归来。张择端仅通过这样的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就把清明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特有的风俗表现了出来,起到了点题作用,也为展开以后更加壮阔的场面做了准备。
      中段主要描写的是汴河以及汴河上的桥梁。在汴河中,船只一艘紧接一艘。有的满载着货物,或纤夫们牵引,或船工们摇桨,都是吃力地逆流而上;有的已经派岸,或搬运夫们去张地有卸货,或空船等待着返航。这中既有官船,也有私商。真是“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舱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这一派篆刻的运输景象,说明着汴河对汴京的重要。
      “京东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以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赈河北之急内外仰缏焉。故于渚水,莫此为重”。如此汴河的畅通直接关系到北宋王朝经济的巩固。另外由于水运促进了南北贸易的发展,又使汴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因此汴河作为北宋漕运枢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河,正是这一历史的纪实。
      横跨汴河,张择端画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拱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彤,宛如飞虹”,因此,这种形式的木结构桥梁,都可以称之为“虹桥”。在当时汴京城内近郊共有三座,从汴京直到泗州,那就建造得更多。张择端选择这种形式的桥来描绘,在汴河上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据《渑水熟谈录》记载,这种既美观实用又有独创性的木结构桥梁,它的创始人是青州(今山东益都)一个不知名姓的“牢城废卒”。可惜到今天没有实物保存下来。桥下有一只大船下在过洞,船夫们在与急流搏斗;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稠密。这是全幅画的最高潮处。突出了汴河上运输的紧张气氛。
      后段描写的是城市街道,屋宇一栋紧贴着一栋,商店一家紧挨着一家。这中间有茶坊、酒楼、脚店、肉铺、庙宇、公廨;有的专卖罗锦疋帛、沉檀香料;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有算命摊子、理发敞棚……无所不有,一应惧全。一些较大的店铺门首,有的还扎结着“彩楼欢门”,以招揽生意。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来络绎不绝。有正在交易的商贾,有闲看风景的士绅,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吏、奴仆扈从,有肩挑货担的小贩苦于奔波,有乘着轿子的大家闺秀,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正在问路的外地行客、有听说书的涂巷小儿,有高楼中狂饮的贵家子弟,有城门边行乞的残废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包。城市中交通运输工具有轿子,有驼队,有人力车,有驴马车。车夫,人扛肩抬,前拉后推,十分吃力和辛苦。
      《清明上河图》所画的汴河及与汴河相连的这一带街市,在当时汴京城里,还不是最繁华热闹的地区,但也足可以看出当时汴京商业经济的发达,统治阶级的奢华。正像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押宝的:“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朱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此文孟元老是站在地主豪绅的立场所描述的,只是封建统治奢侈享乐的一面。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能较全面地反映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突出地描写了在同一市井中的两种不同的人们的生活。正如前人曾说的那样,“眼中苦乐各有情”。图画中那些船工、篙师、纤夫、车夫、轿夫农夫、水夫以及小商小贩、理发师、车匠等等,一个个都是忙忙碌碌,勤奋劳苦。那此官僚、士绅、吏役、商贾及他们的眷属则不是骑骡乘轿,便是狂游浪饮。张择端把前者作为画面的主体人物来描绘,也就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本质,因而使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的价值。
      张择端创作《渍明上河图》的背景,也是有实地作根据的。据《东京梦华录》中对当时汴京城区的记载,我们知道他是摄取了汴京内城东角子门内外一带的景物,因为这里既有汴河,又有汴河上独具特色的桥梁,还有代表大都市的高大城门楼,这些在表现汴京的商业交通和城市特点上,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不但使当时熟知汴京的人一看就知道画的什么地方,就是我们今天的观者,根据文献资料,也能加以识别。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是从城市一直画到郊外的,郊外部分作者是参照了外城东水门外的景色大胆地进行剪裁和省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因而使画卷更集中、更概括了。
      在安排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时,有那么多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有那么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如果张择端不是多次去实地进行细心的观察,凭空是不可能画得出来的。就拿表现汴河上的船夫们来说,张择端在“虹桥”(应该准确地说是上土桥)两侧的河心,巧妙地安排了三条大船。一条大船船身大部分为岸柳所遮掩,突出地描写了船尾的八个艄工(另外船头的八个人也为柳树所掩,只是一二人),正齐心全力地划动着大桨,从他们的身子前后有节奏地摆动着,可以想见这只船正在平稳地前进。第二条大船正在过桥洞,由于桥面低、水流急,桨也不能划,纤也用不上,船上的艄工有的人人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篙竿向桥顶上支撑,以防冲撞,有的则在船侧撑篙掉头,桥上和桥下人行道上,也有人在抛下绳索,船上有人在接……总之各尽职责,紧张而不乱。第三条大船已经平安地过了桥洞,刚刚露出船头,艄工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稍加整理,扶着大桨,可以想见,他们刚才也是经过紧张的搏斗,现在似乎可以喘一口气,回过头来关注后边的同伴了。同样是三条大船,处理得十分有变化,突出了人物的描写,就像是连续的几个画面,使观者仿佛亲临其境,在封建社会中,像张择端这样,来描绘真正的劳动人民劳动场面的作品,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张择端当年在创作这一作品的时候,一定是多次地、反复地到汴河一带去观察过和体验过,因而与最底层的人民有所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因而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在《清明上河图》中。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现今最宝贵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但是,在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中,虽有一二人是出自对艺术的偏好,而大多数却是把《清明上河图》视为奇货可居,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一旦得手,便秘不示人。纵观《清明上河图》的流传过程,便可清晰地看出这一丑恶的社会现象。
      据卷后元人杨准和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这卷《清明上河图》前有宋徽宗赵洁的题签和双龙小印(今佚),可知它最初保存在宣和“御府”。北宋灭亡后,这卷画流传在北方。以卷后有所谓“亡金诸老”张著、张公药、王涧、张世积等人的题跋、题咏为证,但不知为何人所藏。入元以后,被搜进皇家内府。为内府的一个装裱匠人以一个摹仿本偷偷把原作换出来,卖给了某个贵官,这个贵官后来镇守真定,负责保管它的人又偷偷卖给了武林陈彦廉。这个姓陈的保存数年,因为官场失意需要钱用,又听说某个贵官要回来,怕受连累,相悄悄地把它卖掉,结果为杨准所得。新喻刘汉的题跋是在杨家看到而写上的,时间在元至甲午(公元一三五四)。
  • 内容简介: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创作问世以来,有过许多的摹本和伪造本,人们争相购置,引起了许多波澜,名震中外。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卷,是张择端的原作,绢本、淡着色,高二十四点八厘米,长五百二十八厘米。卷后有金人张著的题跋,是张择端的惟一可靠材料。根据这个材料,我们大致地知道: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先是一个士人,曾到京师(北宋都城汴京)游学,后来学习绘画,擅长于画舟车房屋、城郭桥梁,并具有自己的风格。所创作的作品,除了这卷《清明上河图》之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等。由于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因而被吸收进了宋徽宗赵洁时代的皇家画院,任职为“翰林待诏”。《清明上河图》,很有可能就是他在画院时期所创作的。
      清明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专为纪念先人的节日,但是人们除了祭扫先人的茔墓之外,还趁此大好春光出郊游玩。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一诗中,就曾这样描写过:“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军亦算军中至。”北宋时代的汴京,市民们在清明节时喜欢到汴河上去游玩,与杜诗中说的长沙人“好游湘西寺”的习俗,大致是相同的,张择端就是选取了这个题材来作画。
      画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
      首段描写的是郊区农村景色。疏林萧瑟,薄雾迷蒙,静静地隐伏着几家农舍,一小队驮着木炭的毛驴得得而来,使人感到乍暖还寒,略带些凉意。接着是一片柳林,老干新枝,刚刚吐绿,春意渐浓。在绿柳丛中,有一乘轿子,顶子上有着杨柳枝条之类的装饰,其后跟随着数人,有的肩挑着担子,叫做“门外土仪”,还有一个骑着马的官人,大概轿子中的妇女就是他的眷属。他们匆匆向城内进发,估计是扫墓踏春归来。张择端仅通过这样的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就把清明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特有的风俗表现了出来,起到了点题作用,也为展开以后更加壮阔的场面做了准备。
      中段主要描写的是汴河以及汴河上的桥梁。在汴河中,船只一艘紧接一艘。有的满载着货物,或纤夫们牵引,或船工们摇桨,都是吃力地逆流而上;有的已经派岸,或搬运夫们去张地有卸货,或空船等待着返航。这中既有官船,也有私商。真是“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舱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这一派篆刻的运输景象,说明着汴河对汴京的重要。
      “京东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以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赈河北之急内外仰缏焉。故于渚水,莫此为重”。如此汴河的畅通直接关系到北宋王朝经济的巩固。另外由于水运促进了南北贸易的发展,又使汴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因此汴河作为北宋漕运枢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河,正是这一历史的纪实。
      横跨汴河,张择端画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拱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彤,宛如飞虹”,因此,这种形式的木结构桥梁,都可以称之为“虹桥”。在当时汴京城内近郊共有三座,从汴京直到泗州,那就建造得更多。张择端选择这种形式的桥来描绘,在汴河上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据《渑水熟谈录》记载,这种既美观实用又有独创性的木结构桥梁,它的创始人是青州(今山东益都)一个不知名姓的“牢城废卒”。可惜到今天没有实物保存下来。桥下有一只大船下在过洞,船夫们在与急流搏斗;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稠密。这是全幅画的最高潮处。突出了汴河上运输的紧张气氛。
      后段描写的是城市街道,屋宇一栋紧贴着一栋,商店一家紧挨着一家。这中间有茶坊、酒楼、脚店、肉铺、庙宇、公廨;有的专卖罗锦疋帛、沉檀香料;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有算命摊子、理发敞棚……无所不有,一应惧全。一些较大的店铺门首,有的还扎结着“彩楼欢门”,以招揽生意。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来络绎不绝。有正在交易的商贾,有闲看风景的士绅,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吏、奴仆扈从,有肩挑货担的小贩苦于奔波,有乘着轿子的大家闺秀,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正在问路的外地行客、有听说书的涂巷小儿,有高楼中狂饮的贵家子弟,有城门边行乞的残废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包。城市中交通运输工具有轿子,有驼队,有人力车,有驴马车。车夫,人扛肩抬,前拉后推,十分吃力和辛苦。
      《清明上河图》所画的汴河及与汴河相连的这一带街市,在当时汴京城里,还不是最繁华热闹的地区,但也足可以看出当时汴京商业经济的发达,统治阶级的奢华。正像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押宝的:“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朱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此文孟元老是站在地主豪绅的立场所描述的,只是封建统治奢侈享乐的一面。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能较全面地反映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突出地描写了在同一市井中的两种不同的人们的生活。正如前人曾说的那样,“眼中苦乐各有情”。图画中那些船工、篙师、纤夫、车夫、轿夫农夫、水夫以及小商小贩、理发师、车匠等等,一个个都是忙忙碌碌,勤奋劳苦。那此官僚、士绅、吏役、商贾及他们的眷属则不是骑骡乘轿,便是狂游浪饮。张择端把前者作为画面的主体人物来描绘,也就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本质,因而使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的价值。
      张择端创作《渍明上河图》的背景,也是有实地作根据的。据《东京梦华录》中对当时汴京城区的记载,我们知道他是摄取了汴京内城东角子门内外一带的景物,因为这里既有汴河,又有汴河上独具特色的桥梁,还有代表大都市的高大城门楼,这些在表现汴京的商业交通和城市特点上,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不但使当时熟知汴京的人一看就知道画的什么地方,就是我们今天的观者,根据文献资料,也能加以识别。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是从城市一直画到郊外的,郊外部分作者是参照了外城东水门外的景色大胆地进行剪裁和省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因而使画卷更集中、更概括了。
      在安排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时,有那么多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有那么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如果张择端不是多次去实地进行细心的观察,凭空是不可能画得出来的。就拿表现汴河上的船夫们来说,张择端在“虹桥”(应该准确地说是上土桥)两侧的河心,巧妙地安排了三条大船。一条大船船身大部分为岸柳所遮掩,突出地描写了船尾的八个艄工(另外船头的八个人也为柳树所掩,只是一二人),正齐心全力地划动着大桨,从他们的身子前后有节奏地摆动着,可以想见这只船正在平稳地前进。第二条大船正在过桥洞,由于桥面低、水流急,桨也不能划,纤也用不上,船上的艄工有的人人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篙竿向桥顶上支撑,以防冲撞,有的则在船侧撑篙掉头,桥上和桥下人行道上,也有人在抛下绳索,船上有人在接……总之各尽职责,紧张而不乱。第三条大船已经平安地过了桥洞,刚刚露出船头,艄工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稍加整理,扶着大桨,可以想见,他们刚才也是经过紧张的搏斗,现在似乎可以喘一口气,回过头来关注后边的同伴了。同样是三条大船,处理得十分有变化,突出了人物的描写,就像是连续的几个画面,使观者仿佛亲临其境,在封建社会中,像张择端这样,来描绘真正的劳动人民劳动场面的作品,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张择端当年在创作这一作品的时候,一定是多次地、反复地到汴河一带去观察过和体验过,因而与最底层的人民有所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因而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在《清明上河图》中。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现今最宝贵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但是,在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中,虽有一二人是出自对艺术的偏好,而大多数却是把《清明上河图》视为奇货可居,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一旦得手,便秘不示人。纵观《清明上河图》的流传过程,便可清晰地看出这一丑恶的社会现象。
      据卷后元人杨准和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这卷《清明上河图》前有宋徽宗赵洁的题签和双龙小印(今佚),可知它最初保存在宣和“御府”。北宋灭亡后,这卷画流传在北方。以卷后有所谓“亡金诸老”张著、张公药、王涧、张世积等人的题跋、题咏为证,但不知为何人所藏。入元以后,被搜进皇家内府。为内府的一个装裱匠人以一个摹仿本偷偷把原作换出来,卖给了某个贵官,这个贵官后来镇守真定,负责保管它的人又偷偷卖给了武林陈彦廉。这个姓陈的保存数年,因为官场失意需要钱用,又听说某个贵官要回来,怕受连累,相悄悄地把它卖掉,结果为杨准所得。新喻刘汉的题跋是在杨家看到而写上的,时间在元至甲午(公元一三五四)。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望娘滩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八仙过海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刘海戏金蟾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李寄斩蛇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周处除害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玄鸟生商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蚕神传说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鲧化黄龙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杜宇化鹃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伏羲画卦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张子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册页精选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