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 ,
2023-09
版次: 2
ISBN: 9787122436818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4页
字数: 548千字
2人买过
  • 本书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介绍了水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与应用,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应用,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水生植物 微生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其应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去除,以及生物修复技术。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在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结合前沿技术,编入更多的案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内容实用性更强。本书可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赵远,研究员,长期从事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种科技部或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风险基金项目2项。参与或主持了各类横向项目16项。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奖项10项;授权8个发明专利;发表文章60多篇;主编教材3本。 第1章 绪论 1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主要作用 1 

    1.2 水处理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1.3 微生物学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1 

    1.4 微生物概述 2 

    1.4.1 微生物的定义 2 

    1.4.2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2 

    1.4.3 微生物的分类 3 

    1.4.4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分类依据 3 

    1.4.5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4 

    参考文献 4 

    第2章 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 5 

    2.1 原核微生物 5 

    2.1.1 细菌 5 

    2.1.2 放线菌 13 

    2.1.3 蓝细菌 16 

    2.1.4 其他原核生物类群 17 

    2.1.5 水环境中常见的原核微生物类群 20 

    2.2 真核微生物 22 

    2.2.1 真菌 22 

    2.2.2 藻类 25 

    2.2.3 原生动物 27 

    2.2.4 后生动物 27 

    2.2.5 水环境中常见的真核微生物类群 29 

    2.3 非细胞生物的超微生物——病毒 34 

    2.3.1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主要类群 35 

    2.3.2 病毒的形态结构 35 

    2.3.3 病毒的增殖 35 

    2.3.4 病毒的测定和培养 37 

    2.3.5 病毒对物理、化学、抗生素的抵抗力 38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微生物的生理 40 

    3.1 微生物的酶 40 

    3.1.1 酶的组成和结构 40 

    3.1.2 酶的命名和分类 41 

    3.1.3 酶的催化特性 42 

    3.1.4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42 

    3.2 微生物的营养 44 

    3.2.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 44 

    3.2.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6 

    3.2.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7 

    3.2.4 培养基 48 

    3.3 微生物的代谢 51 

    3.3.1 新陈代谢的有关概念 51 

    3.3.2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52 

    3.3.3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56 

    3.3.4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58 

    3.3.5 代谢调控的应用 59 

    3.4 微生物对难降解物的降解和转化 60 

    3.4.1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61 

    3.4.2 石油类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62 

    3.4.3 合成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 63 

    3.4.4 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转化 64 

    参考文献 65 

    第4章 微生物的生长 66 

    4.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66 

    4.1.1 无菌技术 66 

    4.1.2 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67 

    4.2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70 

    4.2.1 细胞数的测定 71 

    4.2.2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73 

    4.3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74 

    4.3.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74 

    4.3.2 生长的数学模型 75 

    4.3.3 微生物的同步培养 77 

    4.3.4 厌氧培养 80 

    4.4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81 

    4.4.1 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81 

    4.4.2 生物因子 85 

    参考文献 86 

    第5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87 

    5.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7 

    5.1.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87 

    5.1.2 DNA的结构和复制 89 

    5.1.3 DNA的存在形式 91 

    5.2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92 

    5.2.1 突变的类型 92 

    5.2.2 基因突变的机制 93 

    5.3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94 

    5.3.1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94 

    5.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96 

    5.4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96 

    5.4.1 水处理工程菌种筛选程序 96 

    5.4.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97 

    5.4.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98 

    5.4.4 基因工程技术用于高效工程菌种改良 99 

    5.5 微生物菌种贮存及复壮 100 

    5.5.1 微生物菌种贮存 100 

    5.5.2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102 

    5.6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103 

    5.6.1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103 

    5.6.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105 

    5.6.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06 

    5.6.4 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 107 

    5.6.5 蛋白质组分离技术 108 

    5.6.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09 

    5.7 微生物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13 

    5.7.1 固定化技术及应用 113 

    5.7.2 水处理工程中生物强化技术与应用 115 

    5.7.3 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118 

    参考文献 120 

    第6章 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122 

    6.1 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22 

    6.1.1 生态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122 

    6.1.2 生态系统的功能 123 

    6.1.3 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124 

    6.1.4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6 

    6.2 微生物在各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127 

    6.2.1 水体微生物生态 127 

    6.2.2 土壤微生物生态 129 

    6.2.3 空气微生物生态 131 

    6.3 微生物的生物群落 132 

    6.3.1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132 

    6.3.2 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133 

    6.3.3 微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34 

    6.4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34 

    6.4.1 互生 134 

    6.4.2 共生 135 

    6.4.3 寄生 136 

    6.4.4 拮抗 136 

    6.4.5 捕食 137 

    6.5 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137 

    6.5.1 碳素循环 137 

    6.5.2 氮素循环 138 

    6.5.3 硫素循环 140 

    6.5.4 其他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7章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144 

    7.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及相关的水污染 144 

    7.1.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 144 

    7.1.2 与微生物相关的水污染 145 

    7.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146 

    7.2.1 病原菌 146 

    7.2.2 病毒 150 

    7.2.3 病原性原生动物 152 

    7.2.4 蠕虫 155 

    7.2.5 蓝绿藻 156 

    7.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分布和传播 156 

    7.3.1 病原微生物在水中存活的影响因素 156 

    7.3.2 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159 

    7.3.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及控制 160 

    7.3.4 指示微生物及其水质卫生学意义 161 

    参考文献 163 

    第8章 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应用 165 

    8.1 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65 

    8.2 活性污泥法 165 

    8.2.1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165 

    8.2.2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演变及应用 174 

    8.3 生物膜法 176 

    8.3.1 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 177 

    8.3.2 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及特征 178 

    8.3.3 生物膜反应器 180 

    8.4 自然处理法 181 

    8.4.1 稳定塘 181 

    8.4.2 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9章 水处理工程中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应用 186 

    9.1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原理及生理特征 186 

    9.1.1 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186 

    9.1.2 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 189 

    9.1.3 非产甲烷菌 189 

    9.1.4 产甲烷菌 190 

    9.2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 194 

    9.2.1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优势群的演替 194 

    9.2.2 非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关系 196 

    9.2.3 产酸发酵菌群代谢的NADH/NAD 调节 198 

    9.2.4 产甲烷菌的生态分布 199 

    9.3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学 199 

    9.3.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条件及其控制 199 

    9.3.2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204 

    参考文献 208 

    第10章 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 209 

    10.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209 

    10.1.1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209 

    10.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209 

    10.1.3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常见藻类 210 

    10.1.4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210 

    10.1.5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和方法 211 

    10.2 生物脱氮 212 

    10.2.1 水体中氮化物的危害 212 

    10.2.2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213 

    10.2.3 生物脱氮的基本流程 215 

    10.2.4 影响脱氮作用的环境因素 218 

    10.2.5 同步硝化反硝化 220 

    10.3 生物除磷 221 

    10.3.1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222 

    10.3.2 生物除磷的基本流程 223 

    10.3.3 影响生物除磷的主要因素 224 

    10.4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226 

    10.4.1 A2/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226 

    10.4.2 巴颠甫脱氮除磷工艺 228 

    10.4.3 Phoredox工艺 228 

    10.4.4 UCT工艺 229 

    10.4.5 VIP工艺 229 

    10.4.6 氧化沟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229 

    10.4.7 其他传统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230 

    参考文献 230 

    第11章 水生植物   微生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其应用 231 

    11.1 大型水生植物的特点 231 

    11.1.1 大型水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231 

    11.1.2 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 231 

    11.1.3 水生植物的生长能力 233 

    11.1.4 水生植物营养吸收特点 233 

    11.1.5 水生植物的锚定能力 234 

    11.2 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 234 

    11.2.1 挺水植物 234 

    11.2.2 浮叶植物 235 

    11.2.3 沉水植物 237 

    11.2.4 漂浮植物 237 

    11.2.5 湿生植物 238 

    11.3 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 239 

    11.3.1 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的原理 239 

    11.3.2 影响水生植物水质净化作用的因素 240 

    11.3.3 水生植物的水质的去除效果 240 

    11.3.4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水质的应用 242 

    11.4 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微生物群落 243 

    11.4.1 水生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3 

    11.4.2 湿生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3 

    11.4.3 挺水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4 

    11.4.4 浮叶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4 

    11.4.5 沉水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5 

    11.4.6 微生物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作用 245 

    11.5 水处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技术 247 

    11.5.1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相关概念 247 

    11.5.2 生态浮床技术 247 

    11.5.3 人工湿地技术 249 

    11.5.4 稳定塘处理技术 251 

    11.5.5 其他生态修复技术 254 

    参考文献 255 

    第12章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去除 256 

    12.1 常用水质卫生学指标的检测方法 256 

    12.1.1 细菌总数的测定 256 

    12.1.2 大肠菌群的测定 256 

    12.1.3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257 

    12.1.4 噬菌体的测定 257 

    12.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浓缩和检测方法 258 

    12.2.1 病原微生物浓缩方法 258 

    12.2.2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259 

    12.3 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260 

    12.3.1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源、污染物及预处理的目的 260 

    12.3.2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的特点和可行性 260 

    12.3.3 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 261 

    12.4 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技术 263 

    12.4.1 臭氧活性炭吸附 263 

    12.4.2 活性炭吸附 264 

    12.4.3 光催化氧化 265 

    12.4.4 生物活性炭 266 

    12.4.5 吹脱法 266 

    12.4.6 膜技术 267 

    12.5 饮用水消毒 269 

    12.5.1 氯和含氯物质消毒 269 

    12.5.2 碘消毒 269 

    12.5.3 臭氧氧化 270 

    12.5.4 银离子消毒 270 

    12.5.5 紫外线消毒 270 

    12.5.6 超声波消毒 271 

    12.5.7 饮用水的加热消毒 271 

    12.6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271 

    12.6.1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菌的去除 271 

    12.6.2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毒的去除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13章 生物修复技术 276 

    13.1 生物修复技术原理 276 

    13.1.1 生物修复概述 276 

    13.1.2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 278 

    13.1.3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279 

    13.2 水处理工程中微生物修复技术 282 

    13.2.1 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 282 

    13.2.2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283 

    13.2.3 评价生物修复可行性的程序 283 

    参考文献 284
  •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介绍了水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与应用,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应用,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水生植物 微生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其应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去除,以及生物修复技术。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在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结合前沿技术,编入更多的案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内容实用性更强。本书可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 作者简介:
    赵远,研究员,长期从事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种科技部或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风险基金项目2项。参与或主持了各类横向项目16项。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奖项10项;授权8个发明专利;发表文章60多篇;主编教材3本。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主要作用 1 

    1.2 水处理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1.3 微生物学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1 

    1.4 微生物概述 2 

    1.4.1 微生物的定义 2 

    1.4.2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2 

    1.4.3 微生物的分类 3 

    1.4.4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分类依据 3 

    1.4.5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4 

    参考文献 4 

    第2章 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 5 

    2.1 原核微生物 5 

    2.1.1 细菌 5 

    2.1.2 放线菌 13 

    2.1.3 蓝细菌 16 

    2.1.4 其他原核生物类群 17 

    2.1.5 水环境中常见的原核微生物类群 20 

    2.2 真核微生物 22 

    2.2.1 真菌 22 

    2.2.2 藻类 25 

    2.2.3 原生动物 27 

    2.2.4 后生动物 27 

    2.2.5 水环境中常见的真核微生物类群 29 

    2.3 非细胞生物的超微生物——病毒 34 

    2.3.1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主要类群 35 

    2.3.2 病毒的形态结构 35 

    2.3.3 病毒的增殖 35 

    2.3.4 病毒的测定和培养 37 

    2.3.5 病毒对物理、化学、抗生素的抵抗力 38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微生物的生理 40 

    3.1 微生物的酶 40 

    3.1.1 酶的组成和结构 40 

    3.1.2 酶的命名和分类 41 

    3.1.3 酶的催化特性 42 

    3.1.4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42 

    3.2 微生物的营养 44 

    3.2.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 44 

    3.2.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6 

    3.2.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7 

    3.2.4 培养基 48 

    3.3 微生物的代谢 51 

    3.3.1 新陈代谢的有关概念 51 

    3.3.2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52 

    3.3.3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56 

    3.3.4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58 

    3.3.5 代谢调控的应用 59 

    3.4 微生物对难降解物的降解和转化 60 

    3.4.1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61 

    3.4.2 石油类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62 

    3.4.3 合成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 63 

    3.4.4 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转化 64 

    参考文献 65 

    第4章 微生物的生长 66 

    4.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66 

    4.1.1 无菌技术 66 

    4.1.2 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67 

    4.2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70 

    4.2.1 细胞数的测定 71 

    4.2.2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73 

    4.3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74 

    4.3.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74 

    4.3.2 生长的数学模型 75 

    4.3.3 微生物的同步培养 77 

    4.3.4 厌氧培养 80 

    4.4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81 

    4.4.1 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81 

    4.4.2 生物因子 85 

    参考文献 86 

    第5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87 

    5.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7 

    5.1.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87 

    5.1.2 DNA的结构和复制 89 

    5.1.3 DNA的存在形式 91 

    5.2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92 

    5.2.1 突变的类型 92 

    5.2.2 基因突变的机制 93 

    5.3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94 

    5.3.1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94 

    5.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96 

    5.4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96 

    5.4.1 水处理工程菌种筛选程序 96 

    5.4.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97 

    5.4.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98 

    5.4.4 基因工程技术用于高效工程菌种改良 99 

    5.5 微生物菌种贮存及复壮 100 

    5.5.1 微生物菌种贮存 100 

    5.5.2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102 

    5.6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103 

    5.6.1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103 

    5.6.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105 

    5.6.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06 

    5.6.4 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 107 

    5.6.5 蛋白质组分离技术 108 

    5.6.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09 

    5.7 微生物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13 

    5.7.1 固定化技术及应用 113 

    5.7.2 水处理工程中生物强化技术与应用 115 

    5.7.3 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118 

    参考文献 120 

    第6章 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122 

    6.1 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22 

    6.1.1 生态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122 

    6.1.2 生态系统的功能 123 

    6.1.3 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124 

    6.1.4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6 

    6.2 微生物在各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127 

    6.2.1 水体微生物生态 127 

    6.2.2 土壤微生物生态 129 

    6.2.3 空气微生物生态 131 

    6.3 微生物的生物群落 132 

    6.3.1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132 

    6.3.2 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133 

    6.3.3 微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34 

    6.4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34 

    6.4.1 互生 134 

    6.4.2 共生 135 

    6.4.3 寄生 136 

    6.4.4 拮抗 136 

    6.4.5 捕食 137 

    6.5 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137 

    6.5.1 碳素循环 137 

    6.5.2 氮素循环 138 

    6.5.3 硫素循环 140 

    6.5.4 其他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7章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144 

    7.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及相关的水污染 144 

    7.1.1 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 144 

    7.1.2 与微生物相关的水污染 145 

    7.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146 

    7.2.1 病原菌 146 

    7.2.2 病毒 150 

    7.2.3 病原性原生动物 152 

    7.2.4 蠕虫 155 

    7.2.5 蓝绿藻 156 

    7.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分布和传播 156 

    7.3.1 病原微生物在水中存活的影响因素 156 

    7.3.2 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159 

    7.3.3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及控制 160 

    7.3.4 指示微生物及其水质卫生学意义 161 

    参考文献 163 

    第8章 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应用 165 

    8.1 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65 

    8.2 活性污泥法 165 

    8.2.1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165 

    8.2.2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演变及应用 174 

    8.3 生物膜法 176 

    8.3.1 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 177 

    8.3.2 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及特征 178 

    8.3.3 生物膜反应器 180 

    8.4 自然处理法 181 

    8.4.1 稳定塘 181 

    8.4.2 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9章 水处理工程中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应用 186 

    9.1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原理及生理特征 186 

    9.1.1 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186 

    9.1.2 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 189 

    9.1.3 非产甲烷菌 189 

    9.1.4 产甲烷菌 190 

    9.2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 194 

    9.2.1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优势群的演替 194 

    9.2.2 非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关系 196 

    9.2.3 产酸发酵菌群代谢的NADH/NAD 调节 198 

    9.2.4 产甲烷菌的生态分布 199 

    9.3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学 199 

    9.3.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条件及其控制 199 

    9.3.2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204 

    参考文献 208 

    第10章 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 209 

    10.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209 

    10.1.1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209 

    10.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209 

    10.1.3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常见藻类 210 

    10.1.4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210 

    10.1.5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和方法 211 

    10.2 生物脱氮 212 

    10.2.1 水体中氮化物的危害 212 

    10.2.2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213 

    10.2.3 生物脱氮的基本流程 215 

    10.2.4 影响脱氮作用的环境因素 218 

    10.2.5 同步硝化反硝化 220 

    10.3 生物除磷 221 

    10.3.1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222 

    10.3.2 生物除磷的基本流程 223 

    10.3.3 影响生物除磷的主要因素 224 

    10.4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226 

    10.4.1 A2/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226 

    10.4.2 巴颠甫脱氮除磷工艺 228 

    10.4.3 Phoredox工艺 228 

    10.4.4 UCT工艺 229 

    10.4.5 VIP工艺 229 

    10.4.6 氧化沟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229 

    10.4.7 其他传统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230 

    参考文献 230 

    第11章 水生植物   微生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其应用 231 

    11.1 大型水生植物的特点 231 

    11.1.1 大型水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231 

    11.1.2 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 231 

    11.1.3 水生植物的生长能力 233 

    11.1.4 水生植物营养吸收特点 233 

    11.1.5 水生植物的锚定能力 234 

    11.2 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 234 

    11.2.1 挺水植物 234 

    11.2.2 浮叶植物 235 

    11.2.3 沉水植物 237 

    11.2.4 漂浮植物 237 

    11.2.5 湿生植物 238 

    11.3 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 239 

    11.3.1 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的原理 239 

    11.3.2 影响水生植物水质净化作用的因素 240 

    11.3.3 水生植物的水质的去除效果 240 

    11.3.4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水质的应用 242 

    11.4 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微生物群落 243 

    11.4.1 水生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3 

    11.4.2 湿生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3 

    11.4.3 挺水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4 

    11.4.4 浮叶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4 

    11.4.5 沉水植物及其微生物群落 245 

    11.4.6 微生物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作用 245 

    11.5 水处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技术 247 

    11.5.1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相关概念 247 

    11.5.2 生态浮床技术 247 

    11.5.3 人工湿地技术 249 

    11.5.4 稳定塘处理技术 251 

    11.5.5 其他生态修复技术 254 

    参考文献 255 

    第12章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去除 256 

    12.1 常用水质卫生学指标的检测方法 256 

    12.1.1 细菌总数的测定 256 

    12.1.2 大肠菌群的测定 256 

    12.1.3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257 

    12.1.4 噬菌体的测定 257 

    12.2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浓缩和检测方法 258 

    12.2.1 病原微生物浓缩方法 258 

    12.2.2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259 

    12.3 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260 

    12.3.1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源、污染物及预处理的目的 260 

    12.3.2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的特点和可行性 260 

    12.3.3 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 261 

    12.4 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技术 263 

    12.4.1 臭氧活性炭吸附 263 

    12.4.2 活性炭吸附 264 

    12.4.3 光催化氧化 265 

    12.4.4 生物活性炭 266 

    12.4.5 吹脱法 266 

    12.4.6 膜技术 267 

    12.5 饮用水消毒 269 

    12.5.1 氯和含氯物质消毒 269 

    12.5.2 碘消毒 269 

    12.5.3 臭氧氧化 270 

    12.5.4 银离子消毒 270 

    12.5.5 紫外线消毒 270 

    12.5.6 超声波消毒 271 

    12.5.7 饮用水的加热消毒 271 

    12.6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271 

    12.6.1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原菌的去除 271 

    12.6.2 污水处理工艺对病毒的去除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13章 生物修复技术 276 

    13.1 生物修复技术原理 276 

    13.1.1 生物修复概述 276 

    13.1.2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 278 

    13.1.3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279 

    13.2 水处理工程中微生物修复技术 282 

    13.2.1 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 282 

    13.2.2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283 

    13.2.3 评价生物修复可行性的程序 283 

    参考文献 284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综合实验与设计
景连东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系统运行与控制综合训练指导
赵晓丹、王啸、吴春华 著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实验指导书
刘然\\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原理、技术及应用
成岳 著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第五版)
吴俊奇 著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韩卫清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综合实验技术(第二版)
章北平;任拥政;陆谢娟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填料与滤料(第三版)
李秀 编著;刘俊良;叶丽红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与技术应用(第二版)
刘永军 刘喆 主编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实践技术案例
沈磊 主编;刘东方 副主编;袁·O;刘涛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生物学实验与检测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系列教材·资源与环境大类
刘永军、刘喆 编
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二版)
水处理运行与管理()
雷安建 著;周坤;闵志华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