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运动丛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6
版次: 1
ISBN: 9787535241825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8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体育
6人买过
  • “丛论”分为七大部分。首部是基础常识篇,从武术一词的由来到武当武术之研究共计有十四篇文章,主要揭示了武术的概念、产生发展、特点功能、拳种流派及某些特殊项目的技术情况,实属常识类性质;第二篇是理论研究篇,涵涉武术理论基础、内容实质和武术文化方面的相关问题,已超出武术专业领域的范畴,具有学术探究价值;第三篇是发展战略篇,重点对武术的发展战略、武术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武术学校和竞技武术的运作模式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有些是论文体,有些是访谈实记,具有瞻前性的指导作用;第四篇是常规教学篇,主要对教学、训练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些原则性的阐述,具有规范教学管理的参考价值;第五、六篇是一些实验研究性文论,文章对武术运动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科学化探索,拓展了武术运动健身效应的理论研究领域,是武术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第七篇是武术运动科学化选材、计划、实施方案、内容和运动负荷等诸问题的研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武术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爱迪生曾说:“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但愿这本小册子的奉献能给武术百花园中增添一点春色,给学者和武术爱好者带来一丝启示和收益,这是我的本意和愿望。
    武术理论研究任重道远,尽管研究工作艰难曲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点春天的雨露,一丝丝研究的情怀,武术理论研究的春天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武术理论的科学大厦一定会屹立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度里。 江百龙,1940年4月17日生,湖北省潜江市人,武术教授,武术九段,中国武林百杰。1962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师从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温敬铭门下,系统地习练过各门派拳术、中国式摔跤、散打、短兵、刺枪术等。先后担任过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武术队、武术研究生教学训练工作达40余年。1988年至1999年问曾先后出访或任教于美国、前苏联、韩国、日本、越南等国。1962年至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主要科研成果曾获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多项;武汉黄鹤发明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专著有《徒手技击术》、《防身绝招》、《武术运动丛论》,主编有《武当拳之研究》、《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武术史略》、《中医学基础》、《擒拿》、《现代散打》、《中国快跤》、《太极推手》、《二节棍》、《中国短兵》等;曾担任国家体委两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干1992f年通过鉴定,获较高评价;曾参加武术统编教材的编撰工作,该教材获国家教委特等教材奖。曾任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教务处处长、武术系主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系主任、武汉体育学院深圳龙源学校校长,兼任中国营养协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常委、武汉市技击协会名誉会长等职;1996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荣获“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和国务院政府津贴。 自序
    第一篇基础常识
    一、武术一词漫话
    二、武术的概念释意
    三、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四、散手运动概念刍议
    五、散手运动溯源与发展
    六、武术的流派和分类
    七、武术的主要流派特点与鉴赏
    八、十八般兵器之说
    九、武术与仿生
    十、武术的功能刍议
    十一、绳镖初探
    十二、论张三丰为武当拳派创始人
    十三、武当拳功之理论体系
    十四、武当武功的技术内容

    第二篇理论研究
    一、《武术理论基础》导论
    二、武术理论的研究与展望
    三、中国兵书与学习
    四、《武经七书》作者、内容及军事思想研究
    五、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六、武术运动审美特性的根源探微
    七、武术中的“舞”
    八、明清武术典籍拳论之成就论析
    九、《苌氏武技书》的拳学成就与特点
    十、运动饮料《健体灵》机制与效果的研究

    第三篇发展战略
    一、竞技武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二、武术奥运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三、我国散手运动竞赛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
    五、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六、我国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
    七、中国武协代表团访日有感
    八、美国飞扬国际武术节巡礼

    第四篇常规教学
    一、体育教学文件与撰写
    二、备课与上课
    三、浅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
    四、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体育教师基本技能要求研究
    五、普通高校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第五篇运动生理
    一、武术运动员某些生理机能状况的初步观察
    二、武术运动员血红蛋白量变化初探
    三、.关于长拳套路演练后心率血乳酸变化的探讨
    四、武术运动对青少年女子骨盆的影响
    五、武术长拳运动的教育和健身价值研究

    第六篇运动心理
    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范畴与武当武功运用管窥
    二、武术运动的心理特点分析
    三、心理训练在武术运动中的运用
    四、武术运动员“演练状态”的情感培养
    五、武术教学与记忆

    第七篇武术训练
    一、武术运动员早期选才的内容和方法
    二、儿童、青少年武术训练与训练的基本方向
    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四、武术训练负荷的科学控制
    五、简谈武术身法的基础训练
    六、长拳身法中的几个问题
    七、试论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学练要求
    八、技击术力学原理的应用研究
    九、浅析搏击要素
    十、技击术实战要诀
    十一、武术基本功1、2、3、4、5技术要点概述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丛论”分为七大部分。首部是基础常识篇,从武术一词的由来到武当武术之研究共计有十四篇文章,主要揭示了武术的概念、产生发展、特点功能、拳种流派及某些特殊项目的技术情况,实属常识类性质;第二篇是理论研究篇,涵涉武术理论基础、内容实质和武术文化方面的相关问题,已超出武术专业领域的范畴,具有学术探究价值;第三篇是发展战略篇,重点对武术的发展战略、武术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武术学校和竞技武术的运作模式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有些是论文体,有些是访谈实记,具有瞻前性的指导作用;第四篇是常规教学篇,主要对教学、训练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些原则性的阐述,具有规范教学管理的参考价值;第五、六篇是一些实验研究性文论,文章对武术运动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科学化探索,拓展了武术运动健身效应的理论研究领域,是武术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第七篇是武术运动科学化选材、计划、实施方案、内容和运动负荷等诸问题的研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武术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爱迪生曾说:“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但愿这本小册子的奉献能给武术百花园中增添一点春色,给学者和武术爱好者带来一丝启示和收益,这是我的本意和愿望。
    武术理论研究任重道远,尽管研究工作艰难曲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点春天的雨露,一丝丝研究的情怀,武术理论研究的春天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武术理论的科学大厦一定会屹立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度里。
  • 作者简介:
    江百龙,1940年4月17日生,湖北省潜江市人,武术教授,武术九段,中国武林百杰。1962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师从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温敬铭门下,系统地习练过各门派拳术、中国式摔跤、散打、短兵、刺枪术等。先后担任过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武术队、武术研究生教学训练工作达40余年。1988年至1999年问曾先后出访或任教于美国、前苏联、韩国、日本、越南等国。1962年至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主要科研成果曾获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多项;武汉黄鹤发明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专著有《徒手技击术》、《防身绝招》、《武术运动丛论》,主编有《武当拳之研究》、《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武术史略》、《中医学基础》、《擒拿》、《现代散打》、《中国快跤》、《太极推手》、《二节棍》、《中国短兵》等;曾担任国家体委两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干1992f年通过鉴定,获较高评价;曾参加武术统编教材的编撰工作,该教材获国家教委特等教材奖。曾任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教务处处长、武术系主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系主任、武汉体育学院深圳龙源学校校长,兼任中国营养协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常委、武汉市技击协会名誉会长等职;1996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荣获“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和国务院政府津贴。
  • 目录:
    自序
    第一篇基础常识
    一、武术一词漫话
    二、武术的概念释意
    三、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四、散手运动概念刍议
    五、散手运动溯源与发展
    六、武术的流派和分类
    七、武术的主要流派特点与鉴赏
    八、十八般兵器之说
    九、武术与仿生
    十、武术的功能刍议
    十一、绳镖初探
    十二、论张三丰为武当拳派创始人
    十三、武当拳功之理论体系
    十四、武当武功的技术内容

    第二篇理论研究
    一、《武术理论基础》导论
    二、武术理论的研究与展望
    三、中国兵书与学习
    四、《武经七书》作者、内容及军事思想研究
    五、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六、武术运动审美特性的根源探微
    七、武术中的“舞”
    八、明清武术典籍拳论之成就论析
    九、《苌氏武技书》的拳学成就与特点
    十、运动饮料《健体灵》机制与效果的研究

    第三篇发展战略
    一、竞技武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二、武术奥运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三、我国散手运动竞赛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
    五、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六、我国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
    七、中国武协代表团访日有感
    八、美国飞扬国际武术节巡礼

    第四篇常规教学
    一、体育教学文件与撰写
    二、备课与上课
    三、浅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
    四、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体育教师基本技能要求研究
    五、普通高校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第五篇运动生理
    一、武术运动员某些生理机能状况的初步观察
    二、武术运动员血红蛋白量变化初探
    三、.关于长拳套路演练后心率血乳酸变化的探讨
    四、武术运动对青少年女子骨盆的影响
    五、武术长拳运动的教育和健身价值研究

    第六篇运动心理
    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范畴与武当武功运用管窥
    二、武术运动的心理特点分析
    三、心理训练在武术运动中的运用
    四、武术运动员“演练状态”的情感培养
    五、武术教学与记忆

    第七篇武术训练
    一、武术运动员早期选才的内容和方法
    二、儿童、青少年武术训练与训练的基本方向
    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四、武术训练负荷的科学控制
    五、简谈武术身法的基础训练
    六、长拳身法中的几个问题
    七、试论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学练要求
    八、技击术力学原理的应用研究
    九、浅析搏击要素
    十、技击术实战要诀
    十一、武术基本功1、2、3、4、5技术要点概述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多元发展探索
石萌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教程/体育课程一体化丛书·教程系列
于素梅 郭文革 魏换强 编著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格斗解剖学图谱:高效能攻击背后的生理学与物理学
莉莉·周 著;常一川 译;[美]诺曼·林克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内功心法
郑建平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文化:一种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龚茂富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桩功法
郑建平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健身秘传精功(套装共3册)
侯雯;耿爱英;宋渊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实战技击
郑建平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散打教程
马学智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入门套路
郑建平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单操技法
郑建平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搏击技法与训练
张长念、张长念 主编;叶伟;叶伟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武术运动丛论
武当拳发展之研究
江百龙、胡容娇 主编
武术运动丛论
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
江百龙、林鑫海 编
武术运动丛论
武术理论基础
江百龙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