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7
版次: 1
ISBN: 9787206040221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8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34人买过
  •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基础性研究的最终成果,主要讨论从孔子到王夫之这段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哲学核心理念的演进过程。之所以选择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苟子、韩非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的政治哲学核心理念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核心政治理念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面貌、内在品质和演进过程,也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政治价值的追求、经验抽象和知识概括,是中国传统政治精神在思想层面的集中体现。《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之所以把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思想也纳入研究对象,是因为在孙中山思想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政治精神的跃动。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政治追求,除了他接受的现代的政治形式外,其基本精神内核,我个人认为仍然是很传统的,不过这种传统已深深地打上了走向世界的开放社会的时代烙印。     陈红太(字初阳)男,汉族,1956年11月生,黑龙江省海伦县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外政治制度学科带头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重点学科带头人、所长助理。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党的执政建设、地方政府创新和基层民主政治研究。是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起草组的主要成员。目前正在主持中国社科院“中国地方政府职能建设的区域差异研究”重大课题,主持并完成了“中国地方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案例”的国情调研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重大课题。主要专著有:《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中国刑律儒家化的标准问题研究》。代表性学术论文:《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中国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与独特贡献》,《“有效执政”与“有序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色》,《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在政治领域》,《中国政治发展可能面临的危机与对策》等。 第一章 孔子的“为国以礼”与“仁”
    一、“为国以礼”的背景、意义与实质
    (一)周礼的瓦解和礼的政治功能的凸显
    (二)克己复礼与对周礼的捍卫
    (三)礼的损益的主要体现
    二、仁的传承、实质与期待
    (一)孔子之前或同时代人对“仁”概念的使用
    (二)孔子对“仁”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三)对孔子仁的结构和实质的探讨
    (四)对孔子仁的实质的再认识
    (五)孔子对待刑杀的态度
    (六)仁的实现与对仁的期待

    第二章 孟子的“人性”、“内圣外王”与“士人”
    一、人性本善及其内涵
    (一)心本善与心、性、天的关系
    (二)仁、义、礼、智的含义
    二、内圣外王及士人的责任
    (一)关于“得天下”的逻辑思考:内圣外王与仁政
    (二)士的责任与人格
    三、孟子对孔子儒学的发展
    (一)确立了儒学形上理念,解决了关于人的善性的来源问题
    (二)积极回应社会变革,确定了儒学“内圣外王”的政治实践路径
    (三)对士人责任和人格的规范,为儒学的践行确定了实践主体

    第三章 老子的“道”说与圣人无为
    一、老子的认知方式与“道”、“德”的含义
    (一)老子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独特认知
    (二)道的存在及其属性一
    (三)“德”的含义及含“德”之物
    二、圣人无为的“太上”政治
    (一)“太上”的政治理想与“道法自然”
    (二)圣人无为的论证及实践要求

    第四章 庄子对老子哲学及无为政治的发展
    一、“是非之辩”的批判与梦中觉醒
    (一)人的认知的不同层次、多维性与是非之辩
    (二)“名物局限”、事物的“然与可”和梦中觉醒
    二、“真人”、“虚己游世”及实践原则
    (一)“真人”的抽象与真人的典范
    (二)“虚己游世”的实践原则
    三、为君之道,为臣之道
    (一)君主安道不知治天下的无治政治
    (二)“心斋法”与“以鸟养养鸟”的事君原则
    四、“道”为何物?得道之法
    (一)“道”为何物?
    (二)“得道”的四个范例
    五、对庄子评价的讨论

    第五章 荀子的人论、礼与君子之治
    一、天人、化性与明心
    (一)“明于天人之分”
    (二)人性本恶与人的“知性”
    (三)“仁义之统”抑或“礼义之统”
    二、明分、重法和君子之治
    (一)“明分使群”的“至平”社会理想
    (二)重法与“义刑”、“义杀”
    (三)君子、“治人”与圣王的关系
    三、荀子对儒学政治精神的贡献
    (一)宋以降儒者对荀子非难的辨析
    (二)“明心论”和“以礼统法”是对孔子儒学的重大发展
    (三)苟子儒学与鲁儒学思想的异同

    第六章 韩非子对人情的透视与法势权术
    一、人情的实质与“利害场”
    (一)人情“趋利避害”,“自为心”
    (二)人情因时而易,“世异则事异”
    二、论法势权术
    (一)人治与法治
    (二)人设之势与权术

    第七章 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和天人学说
    一、天的概念与天人类一
    (一)“天人类一”与“天人感应”
    (二)天志仁,天道义
    二“天立王以为民”,“屈民而伸君”
    (一)天之立王以善民
    (二)伸君、顺命、明教、立制
    三、关于“三纲五常”和“德主刑辅”
    (一)贵阳而贱阴,任德不任刑
    (二)五行规范与设官施政
    四、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学说性质
    五、董仲舒思想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六、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评价
    (一)整合社会意识信仰,满足社会道统重建的需要
    (二)整合社会制度规范,满足社会政统的重建或王权合法性重建的需要
    (三)整合社会治世精要,实现了治道的重建

    第八章 朱熹的理学与君心论
    一、“理”的含义与“理一分殊”
    (一)“理”的含义与“气”的关系
    (二)“理一分殊”与理气同异的研究
    二、心性诸概念与“正君心”政治大本说
    (一)心性诸概念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二)“正君心”为天下事之大根本说

    第九章 王守仁的“心即理”与“致良知”
    一、对朱熹理学的反省与批判
    (一)对朱熹晚年和中年思想加以区别
    (二)“心即理”与“知行合一”
    二、“良知”的含义与“致良知”
    (一)良知的含义
    (二)致知格物
    (三)明德、亲民、爱物

    第十章 李贽对世间价值的重新评价与“至人之治”
    一、“物即性”与“真即善”的哲学
    (一)“清净本原”就是“山河大地”
    (二)童心即真心论
    二、重新评价世间的一切价值
    (一)儒学经典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
    (二)“是非无定”的是非观
    (三)“善与人同”的善恶观
    (四)“私者人之心也”的义利观
    (五)“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的贵贱观
    (六)“道之在人”的道统观
    三、“至人之治”的政治理论

    第十一章 黄宗羲的“以天下万民为事”与“行天下之法”
    一、“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
    (二)“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三)“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
    (四)“万民忧乐”的治乱观
    (五)“仁义功用”,由仁义行
    (六)“工商皆本”
    二、行“天下之法”的匡世理论
    (一)恢复宰相制度
    (二)学校论政
    (三)实行宽取严用的取士制度
    (四)设方镇以去封建与郡县之弊

    第十二章 顾炎武的“分权众治”与“名治”
    一、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二、实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
    三、实行“正人心、厚风俗”的名治
    (一)亡国与亡天下
    (二)“以名为治”的几项内容

    第十三章 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总结与重构
    一、对张载气-元论哲学的注解与发展
    (一)从“太虚即气”到“太虚一实”
    (二)从“一物两体”到“一体两用”
    (三)“天地之化日新”与“太极即道”
    二、对儒家政治哲学核心理念的总结与发展
    (一)理气、道器与道德
    (二)天道与人道
    (三)理势史观
    (四)人性与理欲
    (五)公私与义利
    三、重构以“仁义”为本、“政教”为用的儒家政治哲学
    (一)“仁义”的含义,“政”与“教”及其关系
    (二)关于公天下、分统而治和进贤

    第十四章 颜元的“恢复儒学正传”与“法三代”
    一、“以习行经济为事”的儒学正传
    (一)重新诠释儒学正传
    (二)程、朱理学与尧、舜、周、孔之道“判然两途”
    (三)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二、为治“法三代”
    (一)行井田、均土地
    (二)复封建、强天下
    (三)建学校、重征举

    第十五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对儒学政治精神的继承
    一、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二、以党治国及党义征服
    三、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评析
    (一)超阶级的民族立场
    (二)顺应时代潮流的博大兼容精神
    (三)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某些局限性
    四、孙中山对儒学政治精神的传承
    (一)要用民族精神救国
    (二)“尧舜禹汤文武”是对人民负责的
    (三)用“三民主义”征服民心
  •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基础性研究的最终成果,主要讨论从孔子到王夫之这段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哲学核心理念的演进过程。之所以选择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苟子、韩非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的政治哲学核心理念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核心政治理念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面貌、内在品质和演进过程,也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政治价值的追求、经验抽象和知识概括,是中国传统政治精神在思想层面的集中体现。《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之所以把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思想也纳入研究对象,是因为在孙中山思想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政治精神的跃动。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政治追求,除了他接受的现代的政治形式外,其基本精神内核,我个人认为仍然是很传统的,不过这种传统已深深地打上了走向世界的开放社会的时代烙印。
  • 作者简介:
        陈红太(字初阳)男,汉族,1956年11月生,黑龙江省海伦县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外政治制度学科带头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重点学科带头人、所长助理。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党的执政建设、地方政府创新和基层民主政治研究。是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起草组的主要成员。目前正在主持中国社科院“中国地方政府职能建设的区域差异研究”重大课题,主持并完成了“中国地方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案例”的国情调研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重大课题。主要专著有:《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中国刑律儒家化的标准问题研究》。代表性学术论文:《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中国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与独特贡献》,《“有效执政”与“有序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色》,《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在政治领域》,《中国政治发展可能面临的危机与对策》等。
  • 目录:
    第一章 孔子的“为国以礼”与“仁”
    一、“为国以礼”的背景、意义与实质
    (一)周礼的瓦解和礼的政治功能的凸显
    (二)克己复礼与对周礼的捍卫
    (三)礼的损益的主要体现
    二、仁的传承、实质与期待
    (一)孔子之前或同时代人对“仁”概念的使用
    (二)孔子对“仁”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三)对孔子仁的结构和实质的探讨
    (四)对孔子仁的实质的再认识
    (五)孔子对待刑杀的态度
    (六)仁的实现与对仁的期待

    第二章 孟子的“人性”、“内圣外王”与“士人”
    一、人性本善及其内涵
    (一)心本善与心、性、天的关系
    (二)仁、义、礼、智的含义
    二、内圣外王及士人的责任
    (一)关于“得天下”的逻辑思考:内圣外王与仁政
    (二)士的责任与人格
    三、孟子对孔子儒学的发展
    (一)确立了儒学形上理念,解决了关于人的善性的来源问题
    (二)积极回应社会变革,确定了儒学“内圣外王”的政治实践路径
    (三)对士人责任和人格的规范,为儒学的践行确定了实践主体

    第三章 老子的“道”说与圣人无为
    一、老子的认知方式与“道”、“德”的含义
    (一)老子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独特认知
    (二)道的存在及其属性一
    (三)“德”的含义及含“德”之物
    二、圣人无为的“太上”政治
    (一)“太上”的政治理想与“道法自然”
    (二)圣人无为的论证及实践要求

    第四章 庄子对老子哲学及无为政治的发展
    一、“是非之辩”的批判与梦中觉醒
    (一)人的认知的不同层次、多维性与是非之辩
    (二)“名物局限”、事物的“然与可”和梦中觉醒
    二、“真人”、“虚己游世”及实践原则
    (一)“真人”的抽象与真人的典范
    (二)“虚己游世”的实践原则
    三、为君之道,为臣之道
    (一)君主安道不知治天下的无治政治
    (二)“心斋法”与“以鸟养养鸟”的事君原则
    四、“道”为何物?得道之法
    (一)“道”为何物?
    (二)“得道”的四个范例
    五、对庄子评价的讨论

    第五章 荀子的人论、礼与君子之治
    一、天人、化性与明心
    (一)“明于天人之分”
    (二)人性本恶与人的“知性”
    (三)“仁义之统”抑或“礼义之统”
    二、明分、重法和君子之治
    (一)“明分使群”的“至平”社会理想
    (二)重法与“义刑”、“义杀”
    (三)君子、“治人”与圣王的关系
    三、荀子对儒学政治精神的贡献
    (一)宋以降儒者对荀子非难的辨析
    (二)“明心论”和“以礼统法”是对孔子儒学的重大发展
    (三)苟子儒学与鲁儒学思想的异同

    第六章 韩非子对人情的透视与法势权术
    一、人情的实质与“利害场”
    (一)人情“趋利避害”,“自为心”
    (二)人情因时而易,“世异则事异”
    二、论法势权术
    (一)人治与法治
    (二)人设之势与权术

    第七章 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和天人学说
    一、天的概念与天人类一
    (一)“天人类一”与“天人感应”
    (二)天志仁,天道义
    二“天立王以为民”,“屈民而伸君”
    (一)天之立王以善民
    (二)伸君、顺命、明教、立制
    三、关于“三纲五常”和“德主刑辅”
    (一)贵阳而贱阴,任德不任刑
    (二)五行规范与设官施政
    四、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学说性质
    五、董仲舒思想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六、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评价
    (一)整合社会意识信仰,满足社会道统重建的需要
    (二)整合社会制度规范,满足社会政统的重建或王权合法性重建的需要
    (三)整合社会治世精要,实现了治道的重建

    第八章 朱熹的理学与君心论
    一、“理”的含义与“理一分殊”
    (一)“理”的含义与“气”的关系
    (二)“理一分殊”与理气同异的研究
    二、心性诸概念与“正君心”政治大本说
    (一)心性诸概念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二)“正君心”为天下事之大根本说

    第九章 王守仁的“心即理”与“致良知”
    一、对朱熹理学的反省与批判
    (一)对朱熹晚年和中年思想加以区别
    (二)“心即理”与“知行合一”
    二、“良知”的含义与“致良知”
    (一)良知的含义
    (二)致知格物
    (三)明德、亲民、爱物

    第十章 李贽对世间价值的重新评价与“至人之治”
    一、“物即性”与“真即善”的哲学
    (一)“清净本原”就是“山河大地”
    (二)童心即真心论
    二、重新评价世间的一切价值
    (一)儒学经典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
    (二)“是非无定”的是非观
    (三)“善与人同”的善恶观
    (四)“私者人之心也”的义利观
    (五)“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的贵贱观
    (六)“道之在人”的道统观
    三、“至人之治”的政治理论

    第十一章 黄宗羲的“以天下万民为事”与“行天下之法”
    一、“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
    (二)“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三)“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
    (四)“万民忧乐”的治乱观
    (五)“仁义功用”,由仁义行
    (六)“工商皆本”
    二、行“天下之法”的匡世理论
    (一)恢复宰相制度
    (二)学校论政
    (三)实行宽取严用的取士制度
    (四)设方镇以去封建与郡县之弊

    第十二章 顾炎武的“分权众治”与“名治”
    一、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二、实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
    三、实行“正人心、厚风俗”的名治
    (一)亡国与亡天下
    (二)“以名为治”的几项内容

    第十三章 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总结与重构
    一、对张载气-元论哲学的注解与发展
    (一)从“太虚即气”到“太虚一实”
    (二)从“一物两体”到“一体两用”
    (三)“天地之化日新”与“太极即道”
    二、对儒家政治哲学核心理念的总结与发展
    (一)理气、道器与道德
    (二)天道与人道
    (三)理势史观
    (四)人性与理欲
    (五)公私与义利
    三、重构以“仁义”为本、“政教”为用的儒家政治哲学
    (一)“仁义”的含义,“政”与“教”及其关系
    (二)关于公天下、分统而治和进贤

    第十四章 颜元的“恢复儒学正传”与“法三代”
    一、“以习行经济为事”的儒学正传
    (一)重新诠释儒学正传
    (二)程、朱理学与尧、舜、周、孔之道“判然两途”
    (三)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二、为治“法三代”
    (一)行井田、均土地
    (二)复封建、强天下
    (三)建学校、重征举

    第十五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对儒学政治精神的继承
    一、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二、以党治国及党义征服
    三、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评析
    (一)超阶级的民族立场
    (二)顺应时代潮流的博大兼容精神
    (三)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某些局限性
    四、孙中山对儒学政治精神的传承
    (一)要用民族精神救国
    (二)“尧舜禹汤文武”是对人民负责的
    (三)用“三民主义”征服民心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17—2022)
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 编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之美
郭文斌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山川故事和藏在山川里的333个小秘密
恩友 文;陈亚非;冯忆南;黄冠余;侯国良;洪涛;倪绍勇;于友善;王晓明;王祖民;周翔;天舒;李一婧;陈翩翩;张心如;冷风;王学颖;邓淑贤/绘。印姗姗;邓淑贤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刘海戏金蟾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李寄斩蛇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周处除害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施爱东 后浪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玄鸟生商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蚕神传说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鲧化黄龙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杜宇化鹃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伏羲画卦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