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1999-03
版次: 1
ISBN: 9787801232113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187页
字数: 88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宗教
115人买过
  •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系佛陀在世时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开示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授、教诫,为修禅者必习的法门。
      佛陀涅檠后的三个月,大迦叶率领五百阿罗汉在耆阐崛出的毕钵罗窟举行结集,将佛陀近五十年所传播的教法重新梳理一遍,由大迦叶发问,阿难口诵佛陀一生的教法,其中便有《杂阿含经》,此后《杂阿含经》在印度各派中代代传承。
      佛教传入中国后,适值大乘佛教兴起,因没有全面理解阿含经,隋唐时期将之判为小教,致使后来的佛教徒很少重视该经。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对阿含经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最能体现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满足佛教学者和佛教徒的需要,我们以高丽藏为底本,参考近现代研究整理成果,重新整理出版。 杂阿含经:(上册)
    总序
    五阴诵第一
    卷第一(一——三二)
    卷第二(三三——五八)
    卷第三(五九——八七)
    卷第四(八八——一○二)
    卷第五(一○三——一一○)
    卷第六(一一一——一三八)
    卷第七(一三九——一八七)
    六入处诵第二
    卷第八(一八八——二二九)
    卷第九(二三○——二五五)
    卷第十(二五六——二七二)
    卷第十一(二七三——二八二)
    杂因诵第三
    卷第十二(二八三——三○三)
    卷第十三(三○四——三四二)
    卷第十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第十五(三六五——四○六)
    卷第十六(四○七——四五四)
    卷第十七(四五五——四八九)
    杂阿含经:(中册)
    卷第十八(四九○——五○三)
    卷第十九(五○四——五三六)
    卷第二十(五三七一—五五八)
    卷第二十一(五五九——五七五)
    卷第二十二(五七六——六○三)
    卷第二十三(六○四)
    道品诵第四
    卷第二十四(六○五——六三九)
    卷第二十五(六四○——六四一)
    卷第二十六(六四二——七一一)
    卷第二十七(七一二——七四七)
    卷第二十八(七四八——七九六)
    卷第二十九(七九七——八二九)
    卷第三十(八三○——八六九)
    卷第三十一(八六一——九○四)
    卷第三十二(九○五——九一八)
    卷第三十三(九一九——九三九)
    卷第三十四(九四○——九六九)
    杂阿含经:(下册)
    卷第三十五(九七○——九九二)
    卷第三十六(九九三——一○二二)
    卷第三十七(一○二三——一○六一)
    八众诵第五
    卷第三十八(一○六二——一○八○)
    卷第三十九(一○八一——一一○三)
    卷第四十(一一○四——一一二○)
    卷第四十一(一一二一一—一一四四)
    卷第四十二(一一四五——一一六三)
    卷第四十三(一一六四——一一七七)
    卷第四十四(一一七八——一一九七)
    卷第四十五(一一九八一—一二二一)
    卷第四十六(一二二二——一二四○)
    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一——一二六六)
    卷第四十八(一二六七——一二九三)
    卷第四十九(一二九四——一三二四)
    卷第五十(一三二五——一三六二)
  • 内容简介: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系佛陀在世时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开示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授、教诫,为修禅者必习的法门。
      佛陀涅檠后的三个月,大迦叶率领五百阿罗汉在耆阐崛出的毕钵罗窟举行结集,将佛陀近五十年所传播的教法重新梳理一遍,由大迦叶发问,阿难口诵佛陀一生的教法,其中便有《杂阿含经》,此后《杂阿含经》在印度各派中代代传承。
      佛教传入中国后,适值大乘佛教兴起,因没有全面理解阿含经,隋唐时期将之判为小教,致使后来的佛教徒很少重视该经。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对阿含经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最能体现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满足佛教学者和佛教徒的需要,我们以高丽藏为底本,参考近现代研究整理成果,重新整理出版。
  • 目录:
    杂阿含经:(上册)
    总序
    五阴诵第一
    卷第一(一——三二)
    卷第二(三三——五八)
    卷第三(五九——八七)
    卷第四(八八——一○二)
    卷第五(一○三——一一○)
    卷第六(一一一——一三八)
    卷第七(一三九——一八七)
    六入处诵第二
    卷第八(一八八——二二九)
    卷第九(二三○——二五五)
    卷第十(二五六——二七二)
    卷第十一(二七三——二八二)
    杂因诵第三
    卷第十二(二八三——三○三)
    卷第十三(三○四——三四二)
    卷第十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第十五(三六五——四○六)
    卷第十六(四○七——四五四)
    卷第十七(四五五——四八九)
    杂阿含经:(中册)
    卷第十八(四九○——五○三)
    卷第十九(五○四——五三六)
    卷第二十(五三七一—五五八)
    卷第二十一(五五九——五七五)
    卷第二十二(五七六——六○三)
    卷第二十三(六○四)
    道品诵第四
    卷第二十四(六○五——六三九)
    卷第二十五(六四○——六四一)
    卷第二十六(六四二——七一一)
    卷第二十七(七一二——七四七)
    卷第二十八(七四八——七九六)
    卷第二十九(七九七——八二九)
    卷第三十(八三○——八六九)
    卷第三十一(八六一——九○四)
    卷第三十二(九○五——九一八)
    卷第三十三(九一九——九三九)
    卷第三十四(九四○——九六九)
    杂阿含经:(下册)
    卷第三十五(九七○——九九二)
    卷第三十六(九九三——一○二二)
    卷第三十七(一○二三——一○六一)
    八众诵第五
    卷第三十八(一○六二——一○八○)
    卷第三十九(一○八一——一一○三)
    卷第四十(一一○四——一一二○)
    卷第四十一(一一二一一—一一四四)
    卷第四十二(一一四五——一一六三)
    卷第四十三(一一六四——一一七七)
    卷第四十四(一一七八——一一九七)
    卷第四十五(一一九八一—一二二一)
    卷第四十六(一二二二——一二四○)
    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一——一二六六)
    卷第四十八(一二六七——一二九三)
    卷第四十九(一二九四——一三二四)
    卷第五十(一三二五——一三六二)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杂阿含经
杂阿毗昙心论
苏军 著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佛学名著丛刊
求那跋陀罗 译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上、下册)
宗文 点校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
吴平 译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共3册)
[南北朝]求那跋陀罗 译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之缘起正见浅析
罗邦聪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的故事(套装上下册)
光亮 编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论会编(全3册)
释印顺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杂阿含经
普陀学刊(第14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编
杂阿含经
中国佛教协会新修订规章制度汇编
中国佛教协会 编
杂阿含经
新时期佛教教育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佛学院教研处 编
杂阿含经
普陀学刊(第13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编
杂阿含经
中国佛学(2021年总第48期)
中国佛学编委会 编
杂阿含经
普陀学刊(第11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编
杂阿含经
法海泛舟:“佛教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佛学院教研处 编
杂阿含经
普陀学刊(第9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编
杂阿含经
普陀学刊(第8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编
杂阿含经
普陀学刊(第7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编
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点校
杂阿含经
长阿含经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