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9
版次: 1
ISBN: 9787503964725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0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3人买过
  •   透过大量周代编钟测音数据可发现,西周编钟音列是以一弦等份节点为理论依据进行设置的,早中期涉及一弦上的四、五、六三种等份节点,晚期统一于六等份节点规律。这一数理可追溯至晚商,而延续到春秋早期。在两周之际随钮钟出现并运用于东周编钟的9件组设置模式中,正鼓音列始终呈现“徵—羽—宫—商—角”的五声排序,此应为与曾侯乙墓“均钟”弦序相一致的五声,此设置使编钟旋律性能加强。随着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及侧鼓音由多声趋向统一,东周编钟逐渐实现着旋宫理想。
      调音在钟,取音在弦,此乃钟弦关系的实质,钟弦关系自编钟出现之日便紧密相连。   孔义龙,1968年生于湖南平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召集人、副院长。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科研评价与社会服务专门委员会委员及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阶段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刘沛教授和著名音乐理论家周振锡教授,博士阶段师从著名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研究员和著名考古学家、史学家刘绪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传统音乐形态学。
      2005年6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一等奖。2008年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9年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2014年入选广东省第六届“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先后主持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著作6部,参编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图书1部,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华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和“西藏大学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绪言
    一、编钟音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三、既往成果的价值及整体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西周编钟音列分析
    第一节 甬钟音列的探索期与周人的数理意识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节 甬钟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设置规范
    一、弦长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确定
    二、晋侯稣钟音列的释读
    三、调音在钟与取音在弦
    第三节 早期编镩的音乐性能与音列设置的象征性
    一、眉县杨家村编铸测音数据的三问题
    二、形制限制与音列设置

    第二章 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第一节 四声定式及其渊源
    一、四声定式
    二、晚商编铙测音资料的整理
    三、晚商编铙的音列分析及推测
    四、三套编铙的特性及产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与商铙数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 早期的感性选择对数理提炼的意义
    一、早期的乐音选择与多声形态
    二、早期多声与钟铙四声的差异及原因
    三、四声八律

    第三章 钮钟的出现与正鼓音列的转制
    第一节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两种形态
    一、西周晚期甬钟音到设置规律在春秋早期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设置的转制
    三、一弦、五弦与五声
    第二节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一、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二、郑国10件组编钟正鼓音列特点

    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
    第一节 定式的突破
    一、五声设置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
    第二节 与钮钟、甬钟相接合的编镩音列形态
    一、4件与9、10件的接合
    二、8件与9件的接合
    第三节 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取音轨迹与音系特点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轨迹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点

    第五章 侧鼓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侧鼓音的设置与五弦取音
    一、侧鼓音位设置的多样与统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节 数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正、侧鼓音的音系特点
    二、音阶的完善与旋宫的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高偏离的认识
    一、理论音高与音高偏离
    二、音高偏离的分析
    结论
    一、四声音列与一弦等份节点
    二、正鼓五声与五弦等份节点
    三、正鼓变声与音列接合
    四、侧鼓音位的有序设置与旋宫转调的逐步实现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存见乐钟一览表
    附录二 古琴正调五弦各徽分弦长比例及音分数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透过大量周代编钟测音数据可发现,西周编钟音列是以一弦等份节点为理论依据进行设置的,早中期涉及一弦上的四、五、六三种等份节点,晚期统一于六等份节点规律。这一数理可追溯至晚商,而延续到春秋早期。在两周之际随钮钟出现并运用于东周编钟的9件组设置模式中,正鼓音列始终呈现“徵—羽—宫—商—角”的五声排序,此应为与曾侯乙墓“均钟”弦序相一致的五声,此设置使编钟旋律性能加强。随着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及侧鼓音由多声趋向统一,东周编钟逐渐实现着旋宫理想。
      调音在钟,取音在弦,此乃钟弦关系的实质,钟弦关系自编钟出现之日便紧密相连。
  • 作者简介:
      孔义龙,1968年生于湖南平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召集人、副院长。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科研评价与社会服务专门委员会委员及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阶段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刘沛教授和著名音乐理论家周振锡教授,博士阶段师从著名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研究员和著名考古学家、史学家刘绪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传统音乐形态学。
      2005年6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一等奖。2008年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9年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2014年入选广东省第六届“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先后主持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著作6部,参编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图书1部,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华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和“西藏大学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 目录:
    绪言
    一、编钟音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三、既往成果的价值及整体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西周编钟音列分析
    第一节 甬钟音列的探索期与周人的数理意识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节 甬钟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设置规范
    一、弦长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确定
    二、晋侯稣钟音列的释读
    三、调音在钟与取音在弦
    第三节 早期编镩的音乐性能与音列设置的象征性
    一、眉县杨家村编铸测音数据的三问题
    二、形制限制与音列设置

    第二章 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第一节 四声定式及其渊源
    一、四声定式
    二、晚商编铙测音资料的整理
    三、晚商编铙的音列分析及推测
    四、三套编铙的特性及产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与商铙数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 早期的感性选择对数理提炼的意义
    一、早期的乐音选择与多声形态
    二、早期多声与钟铙四声的差异及原因
    三、四声八律

    第三章 钮钟的出现与正鼓音列的转制
    第一节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两种形态
    一、西周晚期甬钟音到设置规律在春秋早期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设置的转制
    三、一弦、五弦与五声
    第二节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一、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二、郑国10件组编钟正鼓音列特点

    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
    第一节 定式的突破
    一、五声设置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
    第二节 与钮钟、甬钟相接合的编镩音列形态
    一、4件与9、10件的接合
    二、8件与9件的接合
    第三节 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取音轨迹与音系特点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轨迹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点

    第五章 侧鼓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侧鼓音的设置与五弦取音
    一、侧鼓音位设置的多样与统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节 数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正、侧鼓音的音系特点
    二、音阶的完善与旋宫的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高偏离的认识
    一、理论音高与音高偏离
    二、音高偏离的分析
    结论
    一、四声音列与一弦等份节点
    二、正鼓五声与五弦等份节点
    三、正鼓变声与音列接合
    四、侧鼓音位的有序设置与旋宫转调的逐步实现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存见乐钟一览表
    附录二 古琴正调五弦各徽分弦长比例及音分数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突破医学博士入学英语考试写作(第2版)
李楠、赵玉立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时期诸侯国婚姻关系研究
刘丽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
杨坤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金文动词词汇研究
武振玉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基层地域性居民组织研究
吕全义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时期华夷关系研究
冯盛国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金文形容词研究
傅华辰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研究
李金玉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至汉礼乐文化兴衰背景中琴乐文化品格的变化与重塑
胡潇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金文构形演变研究
两周金文构形演变研究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铜器铭文祝嘏辞研究
郭凯;丁军伟;唐凛然;向野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越地青铜编钟研究/中国音乐考古丛书
隋郁 著;王子初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真实与方法(二)——中国音乐考古学成果导读第二辑
孔义龙 著;黄若昕;贾伯男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音乐学新视界丛书:岭南古代音乐研究
孔义龙、曾美英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与古乐对话
孔义龙 编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红土拾音:岭南古代音乐研究
孔义龙、曾美英 著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孔义龙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