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文集(第4卷):哲学与文化

陈先达文集(第4卷):哲学与文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6-01
版次: 1
ISBN: 9787300070414
定价: 5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44页
字数: 544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12人买过
  • 陈先达文集第四卷:哲学与文化。
    《哲学与文化》,汇集的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文化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其中《重视人文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先达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新中国建立后培养出来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方面成就斐然。著作和论文曾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1、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2、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
    3、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
    5、论与时俱进与哲学繁荣
    6、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7、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和哲学工作者的使命
    8、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关于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9、哲学三论
    10、我对哲学的几点浅见
    11、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2、哲学家的哲学意识和历史使命
    1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14、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
    15、论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物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与实践性——兼谈哲学的冷与热
    17、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18、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19、论社会规律的特点和主体的选择
    20、经济浪潮中的哲学
    21、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
    22、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变
    23、论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趋向
    24、人本主义问题散议
    25、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6、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27、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
    28、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理论依据
    29、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0、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31、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32、历史进步中的传统与当代
    3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4、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关于人文科学性质与创新问题
    35、重视人文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6、哲学与人生
    3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人才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38、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39、人生观问题的时代特征
    40、人生三论
    41、生命中的有限与无限
    42、五十学易,可以无过矣
  • 内容简介:
    陈先达文集第四卷:哲学与文化。
    《哲学与文化》,汇集的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文化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其中《重视人文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作者简介:
    陈先达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新中国建立后培养出来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方面成就斐然。著作和论文曾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 目录:
    1、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2、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
    3、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
    5、论与时俱进与哲学繁荣
    6、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7、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和哲学工作者的使命
    8、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关于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9、哲学三论
    10、我对哲学的几点浅见
    11、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2、哲学家的哲学意识和历史使命
    1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14、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
    15、论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物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与实践性——兼谈哲学的冷与热
    17、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18、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19、论社会规律的特点和主体的选择
    20、经济浪潮中的哲学
    21、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
    22、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变
    23、论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趋向
    24、人本主义问题散议
    25、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6、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27、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
    28、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理论依据
    29、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0、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31、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32、历史进步中的传统与当代
    3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4、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关于人文科学性质与创新问题
    35、重视人文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6、哲学与人生
    3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人才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38、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39、人生观问题的时代特征
    40、人生三论
    41、生命中的有限与无限
    42、五十学易,可以无过矣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