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

艺术与视知觉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Arnheim R.) ,
2008-08
版次: 1
ISBN: 9787535628893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945人买过
  •   《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似乎正在面临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这使得公众形成一种印象:艺术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那些人太多得使用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的方式对待与艺术有关的问题。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滕守尧,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7部,文学译著8部 总序
    再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平衡
    正方形中隐藏的结构
    什么是知觉力
    一个正方形中的两个圆形
    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
    为何需要平衡
    重量
    方向
    平衡图式
    顶和底
    右和左
    平衡与人类心理
    黄椅子上的塞尚夫人

    第二章形状
    作为积极探索方式的视觉
    捕捉事物的本质
    形状是什么
    旧有经验的影响
    观看形状
    简洁性
    制造简洁性
    整平和锐化
    “整体”的自我维护
    部分
    为什么眼睛能看清真相
    艺术作品中的分离
    什么是部分
    相似性与差异性
    艺术中的实例
    结构骨架

    第三章形式
    空间内的方向
    投射
    选择最佳的面
    埃及人的方法
    透视缩短
    重叠
    重叠法的益处
    平面与深度的交互作用
    相互对抗的面
    现实主义与现实
    作为创造的形式
    抽象的水平
    视觉信息

    第四章发展
    为什么孩子们这样画
    唯智力论
    他们画自己所看见的
    再现性概念
    作为活动的绘画
    元生圆圈图形
    区分律
    垂直与水平
    倾斜性
    部分之间的融合
    大小
    名不副实的蝌蚪
    转为两度形式
    教育的影响
    雕塑形式的诞生
    棒状与厚片状
    立方体与圆柱体

    第五章空间
    线与轮廓
    轮廓线之争
    图形与背景
    深度层次
    深度层次在绘画中的作用
    框架与窗口
    雕塑中的凹进部分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深度
    重叠而成的深度
    透明
    变形制造空间
    三维中的盒子
    物理空间的协助
    要简洁而不要忠实
    梯度生成深度
    空间的聚合趋势
    中心透视的两个顶峰
    并非忠实投射
    金字塔形空间
    聚焦区域的象征性
    中心性与无限性
    与规则游戏

    第六章光
    光的经验
    相对亮度
    照明度
    光制造空间
    阴影
    没有光感的绘画
    光的象征性

    第七章色彩
    从光到色彩
    形状与色彩
    色彩是如何出现的
    生成性原色
    色彩的加法与减法
    生成性补色
    反复无常的介质
    追求和谐
    等级中的要素
    混合色的语法
    基本补色
    颜色的交互作用
    马蒂斯和艾尔·格雷柯
    对色彩的反应
    暖色与冷色

    第八章运动
    事件与时间
    同时性与顺序性
    我们如何才能看见运动
    方向
    速度的展现
    频闪运动
    电影剪辑中的问题
    有形的运动力
    复杂度等级
    作为表现性工具的人体
    身体的肌肉运动知觉意象

    第九章动态
    仅有简洁性是不够的
    动态及其传统的解释
    绘画是力的解释图
    有方向的张力的试验
    静止的运动
    倾斜的动态
    变形中的张力
    动态的构图
    频闪运动效果
    动态是如何出现的
    作品分析

    第十章表现
    经典理论
    结构中包含着的表现性
    表现的优先性
    艺术中的象征性
  • 内容简介:
      《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似乎正在面临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这使得公众形成一种印象:艺术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那些人太多得使用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的方式对待与艺术有关的问题。
  • 作者简介: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滕守尧,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7部,文学译著8部
  • 目录:
    总序
    再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平衡
    正方形中隐藏的结构
    什么是知觉力
    一个正方形中的两个圆形
    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
    为何需要平衡
    重量
    方向
    平衡图式
    顶和底
    右和左
    平衡与人类心理
    黄椅子上的塞尚夫人

    第二章形状
    作为积极探索方式的视觉
    捕捉事物的本质
    形状是什么
    旧有经验的影响
    观看形状
    简洁性
    制造简洁性
    整平和锐化
    “整体”的自我维护
    部分
    为什么眼睛能看清真相
    艺术作品中的分离
    什么是部分
    相似性与差异性
    艺术中的实例
    结构骨架

    第三章形式
    空间内的方向
    投射
    选择最佳的面
    埃及人的方法
    透视缩短
    重叠
    重叠法的益处
    平面与深度的交互作用
    相互对抗的面
    现实主义与现实
    作为创造的形式
    抽象的水平
    视觉信息

    第四章发展
    为什么孩子们这样画
    唯智力论
    他们画自己所看见的
    再现性概念
    作为活动的绘画
    元生圆圈图形
    区分律
    垂直与水平
    倾斜性
    部分之间的融合
    大小
    名不副实的蝌蚪
    转为两度形式
    教育的影响
    雕塑形式的诞生
    棒状与厚片状
    立方体与圆柱体

    第五章空间
    线与轮廓
    轮廓线之争
    图形与背景
    深度层次
    深度层次在绘画中的作用
    框架与窗口
    雕塑中的凹进部分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深度
    重叠而成的深度
    透明
    变形制造空间
    三维中的盒子
    物理空间的协助
    要简洁而不要忠实
    梯度生成深度
    空间的聚合趋势
    中心透视的两个顶峰
    并非忠实投射
    金字塔形空间
    聚焦区域的象征性
    中心性与无限性
    与规则游戏

    第六章光
    光的经验
    相对亮度
    照明度
    光制造空间
    阴影
    没有光感的绘画
    光的象征性

    第七章色彩
    从光到色彩
    形状与色彩
    色彩是如何出现的
    生成性原色
    色彩的加法与减法
    生成性补色
    反复无常的介质
    追求和谐
    等级中的要素
    混合色的语法
    基本补色
    颜色的交互作用
    马蒂斯和艾尔·格雷柯
    对色彩的反应
    暖色与冷色

    第八章运动
    事件与时间
    同时性与顺序性
    我们如何才能看见运动
    方向
    速度的展现
    频闪运动
    电影剪辑中的问题
    有形的运动力
    复杂度等级
    作为表现性工具的人体
    身体的肌肉运动知觉意象

    第九章动态
    仅有简洁性是不够的
    动态及其传统的解释
    绘画是力的解释图
    有方向的张力的试验
    静止的运动
    倾斜的动态
    变形中的张力
    动态的构图
    频闪运动效果
    动态是如何出现的
    作品分析

    第十章表现
    经典理论
    结构中包含着的表现性
    表现的优先性
    艺术中的象征性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艺术与视知觉
教孩子画画
[美]史密斯、[美]福齐纳、[美]肯尼迪 著;贾茜茜 译
艺术与视知觉
美术教学指南
[美]迈克·帕克斯、约翰·塞斯卡 著;郭家麟、孙润凯 译
艺术与视知觉
设计质性研究
[美]巴歇尔、[美]罗斯曼 著;王慧芳 译
艺术与视知觉
艺术的阐释
特里·巴莱特 著;徐蕾、王春辰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艺术与视知觉
从一到无穷大(爱因斯坦亲笔推荐的科普入门书,清华大学校长送给新生的礼物;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先驱)
[美]乔治·伽莫夫 著;栗子文化 出品;有容书邦 发行
艺术与视知觉
明信片(《断背山》作者又一力作,荣获福克纳文学奖,49张明信片背后是100种离奇人生)
[美]安妮·普鲁 著;黄宜思 译
艺术与视知觉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著;侯深 译;汉唐阳光 出品
艺术与视知觉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从图分割到时序收敛(原书第2版) [美国]安德·B.卡恩
[美]安德·B.卡恩
艺术与视知觉
海外中国研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四辑)
[美]杜赞奇 著;王福明 译
艺术与视知觉
全新正版图书 改变世界的6种力亨利·波卓斯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9787573910929
[美] 亨利·波卓斯基
艺术与视知觉
(守望者·传记)身体的疯狂朝圣:田纳西·威廉斯传
[美]约翰·拉尔 著;张敏 凌建娥 译
艺术与视知觉
哥白尼
[美]欧文·金格里奇(Owen Gingerich)
艺术与视知觉
玻璃底片上的宇宙
[美]达娃·索贝尔 后浪
艺术与视知觉
数学侦探 珠宝行里的X劫匪
[美]丹尼尔·肯尼 艾米丽·博艾尔 著 刘玙婧、王婧 译;小博集出品
艺术与视知觉
十大经济学家
[美]约瑟夫·熊彼特
艺术与视知觉
闲散一些也无可厚非
[美]艾莉森·孙 著;李昂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