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12
版次: 1
ISBN: 9787565115998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1人买过
  •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以课程与教学变革的适切性为目标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浮躁的大环境中,选择文化变迁中的、学校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实地研究,研究意蕴比较深厚,它建设性地生成了一些理论、挖掘出其独特的意义。《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吴亮奎,男,1967年1月生,安徽广德人。1989年毕业于芜湖师专中文系。1989—2004年于安徽省广德县新杭中学任初中语文教师:2004—2008年于安徽省广德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2008年辞去中学教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于《中国教育报》、《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或部分转载。 导论
    一、缘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
    二、问题的提出:由实地变迁史而生的现实疑问
    三、研究方法
    (一)实地研究
    (二)研究形式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地点的选择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五、体例说明

    第一章研究视域: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概念的解释
    (一)文化
    (二)文化变迁
    二、文化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背景
    三、文化视域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依附性
    (二)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之网
    四、视域之外的话:研究者的态度和情感

    第二章实地素描:乡村土地上长起来的城市教育
    一、实地概况
    二、乡村教育的历史
    (一)陶行知的半个筋斗
    (二)黄质夫与栖霞乡师
    三、中小学校的建立和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城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1949年前后的课程与教学
    (三)1950年后的变革
    四、厂办校兴衰: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变迁
    (一)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二)大学精神与基础教育
    六、城市教育发展和乡土文化变迁
    (一)城市背后的乡土文化
    (二)乡土文化的基质:承传抑或失落
    (三)乡土教育的精神:带走抑或遗弃

    第三章实地个案:一所优质学校的变迁
    一、学校概况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
    (二)体制与管理
    (三)研究价值
    二、社会定位:优质学校
    (一)升学率高的学校
    (二)酒香不怕巷子深一
    三、转并期的阵痛与对策
    (一)艰难的转并期:下坡和低谷
    (二)“差生”问题和“磨”的教学:无奈的对策
    (三)“快慢班”和“创新班”:夹缝中的生存
    四、承续着的传统和变革着的观念
    (一)“五认真”和“教学常规”:承续着的传统
    (二)课堂教学:观念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实地个案:一所薄弱学校的变迁
    一、学校概况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
    (二)体制与管理
    (三)研究价值
    二、社会定位:薄弱学校
    (一)转并后的教学质量滑坡
    (二)生源的困境
    (三)课程与教学的困境
    三、和谐品牌学校战略:适合社会需要
    (一)政府的教育品牌战略
    (二)“聚人气”:学校的被迫选择
    (三)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学实验
    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一)探索中的变革:教学开放周
    (二)面对差生:课程与教学的责任
    五、薄弱学校的挣扎:生存的潜规则
    (一)背景的故事:“五严”规定之前之后
    (二)社会上的补习学校和设在教师家中的教室
    (三)违规的“合法”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何为:优质抑或薄弱
    一、优质和薄弱:两所学校的比较
    (一)区位与生源
    (二)教师与教学
    (三)政策与管理
    (四)课程与教学文化
    二、薄弱与优质:课程与教学何为
    (一)薄弱学校辩护:义务教育学校中的弱势群体
    (二)优质学校批判:功能偏失和组织悖论
    (三)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应有之义
    三、价值与功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思考
    (一)“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质疑
    (二)“筛选淘汰”:学校功能反思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何以为:行动者的实践
    一、方法论的解释和本书结构的过渡
    (一)方法论的解释
    (二)本书结构的过渡
    二、行动者的实践深描
    (一)一位校长和他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一位语文教师和她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三)一位劳技教师和他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四)城北区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五)一位教育学博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三、行动者的实践逻辑
    (一)变革的语义分析
    (二)变革的形式和力量
    (三)变革的张力:适度发生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均衡与公平
    一、课程与教学的起点失衡
    (一)学校间的分化
    (二)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担当
    (三)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课程与教学的解释
    二、课程与教学公平:基于个体差异的理解
    (一)公平的视角
    (二)基于个体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公平
    三、扩大的思考:“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
    (一)社会的分层与断裂
    (二)断裂社会中的义务教育行动

    结语
    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论研究者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改造
    三、依旧的沉重和深远的期待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以课程与教学变革的适切性为目标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浮躁的大环境中,选择文化变迁中的、学校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实地研究,研究意蕴比较深厚,它建设性地生成了一些理论、挖掘出其独特的意义。《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作者简介:
      吴亮奎,男,1967年1月生,安徽广德人。1989年毕业于芜湖师专中文系。1989—2004年于安徽省广德县新杭中学任初中语文教师:2004—2008年于安徽省广德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2008年辞去中学教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于《中国教育报》、《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或部分转载。
  • 目录:
    导论
    一、缘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
    二、问题的提出:由实地变迁史而生的现实疑问
    三、研究方法
    (一)实地研究
    (二)研究形式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地点的选择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五、体例说明

    第一章研究视域: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概念的解释
    (一)文化
    (二)文化变迁
    二、文化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背景
    三、文化视域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依附性
    (二)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之网
    四、视域之外的话:研究者的态度和情感

    第二章实地素描:乡村土地上长起来的城市教育
    一、实地概况
    二、乡村教育的历史
    (一)陶行知的半个筋斗
    (二)黄质夫与栖霞乡师
    三、中小学校的建立和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城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1949年前后的课程与教学
    (三)1950年后的变革
    四、厂办校兴衰: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变迁
    (一)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二)大学精神与基础教育
    六、城市教育发展和乡土文化变迁
    (一)城市背后的乡土文化
    (二)乡土文化的基质:承传抑或失落
    (三)乡土教育的精神:带走抑或遗弃

    第三章实地个案:一所优质学校的变迁
    一、学校概况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
    (二)体制与管理
    (三)研究价值
    二、社会定位:优质学校
    (一)升学率高的学校
    (二)酒香不怕巷子深一
    三、转并期的阵痛与对策
    (一)艰难的转并期:下坡和低谷
    (二)“差生”问题和“磨”的教学:无奈的对策
    (三)“快慢班”和“创新班”:夹缝中的生存
    四、承续着的传统和变革着的观念
    (一)“五认真”和“教学常规”:承续着的传统
    (二)课堂教学:观念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实地个案:一所薄弱学校的变迁
    一、学校概况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
    (二)体制与管理
    (三)研究价值
    二、社会定位:薄弱学校
    (一)转并后的教学质量滑坡
    (二)生源的困境
    (三)课程与教学的困境
    三、和谐品牌学校战略:适合社会需要
    (一)政府的教育品牌战略
    (二)“聚人气”:学校的被迫选择
    (三)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学实验
    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一)探索中的变革:教学开放周
    (二)面对差生:课程与教学的责任
    五、薄弱学校的挣扎:生存的潜规则
    (一)背景的故事:“五严”规定之前之后
    (二)社会上的补习学校和设在教师家中的教室
    (三)违规的“合法”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何为:优质抑或薄弱
    一、优质和薄弱:两所学校的比较
    (一)区位与生源
    (二)教师与教学
    (三)政策与管理
    (四)课程与教学文化
    二、薄弱与优质:课程与教学何为
    (一)薄弱学校辩护:义务教育学校中的弱势群体
    (二)优质学校批判:功能偏失和组织悖论
    (三)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应有之义
    三、价值与功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思考
    (一)“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质疑
    (二)“筛选淘汰”:学校功能反思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何以为:行动者的实践
    一、方法论的解释和本书结构的过渡
    (一)方法论的解释
    (二)本书结构的过渡
    二、行动者的实践深描
    (一)一位校长和他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一位语文教师和她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三)一位劳技教师和他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四)城北区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五)一位教育学博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三、行动者的实践逻辑
    (一)变革的语义分析
    (二)变革的形式和力量
    (三)变革的张力:适度发生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均衡与公平
    一、课程与教学的起点失衡
    (一)学校间的分化
    (二)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担当
    (三)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课程与教学的解释
    二、课程与教学公平:基于个体差异的理解
    (一)公平的视角
    (二)基于个体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公平
    三、扩大的思考:“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
    (一)社会的分层与断裂
    (二)断裂社会中的义务教育行动

    结语
    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论研究者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改造
    三、依旧的沉重和深远的期待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