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8-10
版次: 1
ISBN: 9787109246546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1页
分类: 自然科学
2人买过
  •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通过总结多位研究学者对禾豆间作体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效应、禾豆间作体系中根系特性、禾豆间作体系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性、禾豆间作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的研究结果,系统地阐述了禾豆间作体系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结合作者自身对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研究,期望对禾豆间作体系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前言
    第一篇 作物间套作研究进展
    第1章 间套作概述
    1.1 我国主要的作物间套作模式
    1.2 间套作效益原理
    1.3 间作优势评价的指标
    1.4 间套作复合理论基础
    1.5 间套作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
    第2章 豆科作物固氮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1 豆科作物固氮的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2.2 固氮微生物与豆科作物的联合固氮
    2.3 豆科作物固氮能力的评价方法
    2.4 豆科作物结瘤固氮的影响因素
    第3章 禾豆问作氮素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3.1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营养的竞争
    3.2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营养的促进
    3.3 禾豆间作系统对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3.4 禾豆间作对作物根系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3.5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因素
    第4章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4.1 间作系统的氮素循环理论
    4.2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利用的生态位理论
    4.3 禾豆间作系统中的氮素转移
    4.4 禾本科作物对豆科作物固氮“氮阻遏”的减缓效应
    4.5 间作系统中豆科作物向其他作物氮素转移的计量方法

    第二篇 禾豆间作体系氮素高效利用机理
    第5章 禾豆间作体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效应研究
    5.1 间作体系中玉米大豆的光合特性
    5.2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特性
    5.3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土地当量比与产量
    第6章 禾豆问作体系中根系指标的特性
    6.1 大豆玉米间作体系根系分布的特性
    6.2 大豆玉米间作根系互作对根系特性的影响
    6.3 种间相互作用和氮肥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第7章 禾豆间作体系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性
    7.1 大豆玉米间作根系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7.2 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7.3 施氮和分隔方式对大豆玉米间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第8章 禾豆间作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特征
    8.1 蚕豆/玉米间作模式下土壤矿质态氮素时空变化特征
    8.2 施氮对玉米/蚕豆间作土壤无机氮绝对累积量的影响
    8.3 施氮对玉米/蚕豆间作土壤无机氮相对累积量的影响
    8.4 玉米/大豆间作矿质态氮的变化特征

    第三篇 密度对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
    第9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系统氮素累积的影响
    9.1 不同间作玉米密度水平下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
    9.2 不同根间作用强度下间作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
    9.3 不同密度梯度下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
    9.4 玉米/大豆间作的产量优势
    9.5 间作系统种间竞争的动态变化
    第10章 玉米密度对问作大豆固氮及“氮阻遏”的调控效应
    10.1 间作大豆结瘤的动态变化
    10.2 间作大豆的“氮阻遏”减缓效应
    10.3 间作大豆的根瘤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第11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系统中氮转移的调控效应
    11.1 根间作用对间作组分15N含量及大豆固氮的影响
    11.2 不同玉米密度下间作大豆固氮量及固氮比例动态
    11.3 根间作用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转移量的影响
    11.4 不同玉米密度下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氮转移量
    第12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系统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12.1 不同玉米密度条件下土壤铵态氮的变化动态
    12.2 不同玉米密度和种间互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的变化动态
    12.3 不同玉米密度和种间互作条件下间作系统土壤无机氮的空间差异
    第13章 玉米密度对问作组分根系形态与活力的影响
    13.1 玉米密度对间作组分根重密度的影响
    13.2 密度对间作组分作物根长密度的影响
    13.3 不同玉米密度条件下间作组分根系活力的变化动态
    第14章 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
    14.1 间作大豆固氮性能对玉米密度的响应
    14.2 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氮阻遏”的消减效应
    14.3 密度对种间关系与氮素互补利用的影响
    14.4 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转移的影响
    14.5 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
  • 内容简介: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通过总结多位研究学者对禾豆间作体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效应、禾豆间作体系中根系特性、禾豆间作体系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性、禾豆间作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的研究结果,系统地阐述了禾豆间作体系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结合作者自身对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研究,期望对禾豆间作体系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作物间套作研究进展
    第1章 间套作概述
    1.1 我国主要的作物间套作模式
    1.2 间套作效益原理
    1.3 间作优势评价的指标
    1.4 间套作复合理论基础
    1.5 间套作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
    第2章 豆科作物固氮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1 豆科作物固氮的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2.2 固氮微生物与豆科作物的联合固氮
    2.3 豆科作物固氮能力的评价方法
    2.4 豆科作物结瘤固氮的影响因素
    第3章 禾豆问作氮素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3.1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营养的竞争
    3.2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营养的促进
    3.3 禾豆间作系统对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3.4 禾豆间作对作物根系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3.5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因素
    第4章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4.1 间作系统的氮素循环理论
    4.2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利用的生态位理论
    4.3 禾豆间作系统中的氮素转移
    4.4 禾本科作物对豆科作物固氮“氮阻遏”的减缓效应
    4.5 间作系统中豆科作物向其他作物氮素转移的计量方法

    第二篇 禾豆间作体系氮素高效利用机理
    第5章 禾豆间作体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效应研究
    5.1 间作体系中玉米大豆的光合特性
    5.2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特性
    5.3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土地当量比与产量
    第6章 禾豆问作体系中根系指标的特性
    6.1 大豆玉米间作体系根系分布的特性
    6.2 大豆玉米间作根系互作对根系特性的影响
    6.3 种间相互作用和氮肥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第7章 禾豆间作体系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性
    7.1 大豆玉米间作根系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7.2 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7.3 施氮和分隔方式对大豆玉米间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第8章 禾豆间作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特征
    8.1 蚕豆/玉米间作模式下土壤矿质态氮素时空变化特征
    8.2 施氮对玉米/蚕豆间作土壤无机氮绝对累积量的影响
    8.3 施氮对玉米/蚕豆间作土壤无机氮相对累积量的影响
    8.4 玉米/大豆间作矿质态氮的变化特征

    第三篇 密度对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
    第9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系统氮素累积的影响
    9.1 不同间作玉米密度水平下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
    9.2 不同根间作用强度下间作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
    9.3 不同密度梯度下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
    9.4 玉米/大豆间作的产量优势
    9.5 间作系统种间竞争的动态变化
    第10章 玉米密度对问作大豆固氮及“氮阻遏”的调控效应
    10.1 间作大豆结瘤的动态变化
    10.2 间作大豆的“氮阻遏”减缓效应
    10.3 间作大豆的根瘤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第11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系统中氮转移的调控效应
    11.1 根间作用对间作组分15N含量及大豆固氮的影响
    11.2 不同玉米密度下间作大豆固氮量及固氮比例动态
    11.3 根间作用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转移量的影响
    11.4 不同玉米密度下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氮转移量
    第12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系统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12.1 不同玉米密度条件下土壤铵态氮的变化动态
    12.2 不同玉米密度和种间互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的变化动态
    12.3 不同玉米密度和种间互作条件下间作系统土壤无机氮的空间差异
    第13章 玉米密度对问作组分根系形态与活力的影响
    13.1 玉米密度对间作组分根重密度的影响
    13.2 密度对间作组分作物根长密度的影响
    13.3 不同玉米密度条件下间作组分根系活力的变化动态
    第14章 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
    14.1 间作大豆固氮性能对玉米密度的响应
    14.2 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氮阻遏”的消减效应
    14.3 密度对种间关系与氮素互补利用的影响
    14.4 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转移的影响
    14.5 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
卡罗琳·T. 布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两美元过一天 : 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施爱东 后浪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重构契丹早期史 新锐学者关于契丹早期历史全新力作 苗润博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
苗润博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我能帮上什么忙?(万镜·现象)
戴维·戈德布卢姆;皮尔·布莱登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图鉴 :真菌(地球分解者)
[美]布里特·艾伦·邦亚德 著;陈伟 译;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品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克洛德·夏布罗尔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创者夏布罗尔导演评传
若埃尔·马尼(Jo.l Magny) 著;谢强 译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
何冠环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班史:一个大学班级的日常生活(2018—2022)
黄修志 石榴花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系”再造新文明的努力
周月峰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辛弃疾新传
辛更儒 后浪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兰]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带你去科考:动物探秘
陈红卫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陈红卫手绘表现技法(修订版)
陈红卫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计算机控制技术
陈红卫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陈红卫设计手绘视频课堂
陈红卫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与接口技术学习指导
陈红卫 编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陈设配饰与配景小品
陈红卫、寇贞卫 编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第四届WA总统家杯建筑手绘设计大赛专辑
陈红卫、寇贞卫 著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数学学练(上册)
陈红卫 主编;刘伟峰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信息技术类系列规划教材: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与接口技术(第2版)
陈红卫 编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室内空间:—室内空间
陈红卫、寇贞卫 编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写生与草图
陈红卫、寇贞卫 编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的农艺调控机理研究
手绘之旅:陈红卫手绘表现.2:Chen Hongwei hand drawing expression.2:[中英文本]
陈红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