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7
版次: 2
ISBN: 9787309066944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5页
字数: 29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352人买过
  •   传播学包罗宏富,流派纷呈,初学者常有这样的困惑: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究竟有哪些?《传播学原理》(第二版)应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提供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精炼的理论阐述,形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传播学“理论地图”。
      在老版的基础上,新版修订、增补了近十五万字的内容,体例更为清晰。新版基本遵循传播基础——传播要素——大众传播的思路,广泛吸纳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最新成果,结构紧凑合理,内容丰富翔实。
      与其他“概论类”教材相比,本版的优势和特点显而易见:
      第一,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作者为国内最早开展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见证并跟踪传播学发展数十年,其眼光和积淀使本书早已超出“介绍”层次,融入了自己的创见和心得。
      第二,学以致用,本土经验。新版中诸多见解都源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体现了作者一贯的主张:用舶来理论验证中国现状,解决本土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在新版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除此,新版承续了原版的风格——逻辑清晰,叙述简练,案例丰富,这也是其首版畅销十五年、销售十多万册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播学原理》(第二版)不仅适用于新闻传播各学科本科教学使用,亦适用于广告公关、市场营销、宣传、国际关系乃至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对从事传播业的人员也颇多益处。   张国良,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兼任《亚洲传播季刊》(SSCI)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信息化报告》中国地区主编、香港《传播与社会》顾问、香港《中国传播学刊》顾问、台湾《新闻学研究》评审委员、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
      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首任主任、中国传播学会(CAC)首任会长、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主持各类课题50多项,总经费逾300万元。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包括在美、日、韩等国出版6部,发表10多篇)。
      被国家教育部授予“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获得“中国图书金钥匙奖”、“中国新闻奖优秀论文奖”、“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导师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中国传媒思想人物”、“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第1章传播与传播学
    第1节传播的含义
    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
    三、传播的定义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
    一、两种分类方法
    二、自我传播
    三、人际传播
    四、组织传播
    五、大众传播
    六、各类传播的特点
    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传播研究的起源
    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三、传播学的形成
    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五、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4节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一、信息革命和国家建设
    二、大众传播时代的呼唤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

    第2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第1节传播的结构
    一、何谓结构
    二、结构(过程)研究的意义
    第2节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何谓模式
    二、线性模式
    三、控制论模式
    四、社会系统模式
    五、各具特色的其他模式
    第3节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基本功能
    二、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四、四功能说: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
    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第4节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一、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
    二、“两个环境”理论
    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
    第5节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一、传播研究与发展研究
    二、拉纳的贡献
    三、发展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
    四、旧范式的欠缺
    五、新范式的兴起

    第3章传播技术的进展
    第1节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
    一、从语言到文字的进化
    二、形形色色的媒介
    三、复制技术的演进
    四、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2节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
    一、活字媒介“家族”的成长
    二、声像媒介“家族”的兴起
    第3节新媒介与信息化社会
    一、何谓新媒介
    二、新媒介的种类
    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
    第4节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威廉斯的媒介观
    三、梅罗维茨的创新与发展


    第4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
    第1节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一、媒介的四种理论
    二、权力与媒介
    三、最后的权利
    第2节社会控制的其他理论
    一、“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体制理论
    第3节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第5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1节大众媒介与社会
    一、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二、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三、媒介的全球化与集中化
    第2节大众媒介的生产过程
    一、大众传播过程的分解
    二、媒介工作的一般程序
    三、“把关人”现象及其研究

    第6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
    第1节什么是信息
    一、信息的基本性质和传播特征
    二、信息的分类
    三、信息论概略
    四、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第2节什么是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二、符号学概略
    三、符号的分类
    四、象征互动理论
    第3节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
    一、语言传播
    二、非语言传播
    第4节大众传播的内容
    一、媒介内容的类型与研究方法
    二、新闻类型的分析

    第7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1节受众概述
    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
    二、“大众社会”理论
    三、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四、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行为
    五、受众寸媒介的使用和满足
    第2节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二、受众的社会特征
    三、受众的个体特征
    四、受众的心理特征
    第3节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受众研究的沿革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第4节受众调查
    一、受众调查概述
    二、中国受众调查的发展历程

    第8章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l节效果概述
    一、传播效果的内涵与层次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三、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2节“有限效果”理论
    一、信息流程研究
    二、劝服研究
    三、克拉伯的总结性研究
    第3节“多元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培养”理论
    三、“知识沟”理论
    四、“沉默的螺旋”理论
    五、“第三人效果”理论
    六、“框架”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传播学包罗宏富,流派纷呈,初学者常有这样的困惑: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究竟有哪些?《传播学原理》(第二版)应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提供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精炼的理论阐述,形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传播学“理论地图”。
      在老版的基础上,新版修订、增补了近十五万字的内容,体例更为清晰。新版基本遵循传播基础——传播要素——大众传播的思路,广泛吸纳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最新成果,结构紧凑合理,内容丰富翔实。
      与其他“概论类”教材相比,本版的优势和特点显而易见:
      第一,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作者为国内最早开展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见证并跟踪传播学发展数十年,其眼光和积淀使本书早已超出“介绍”层次,融入了自己的创见和心得。
      第二,学以致用,本土经验。新版中诸多见解都源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体现了作者一贯的主张:用舶来理论验证中国现状,解决本土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在新版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除此,新版承续了原版的风格——逻辑清晰,叙述简练,案例丰富,这也是其首版畅销十五年、销售十多万册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播学原理》(第二版)不仅适用于新闻传播各学科本科教学使用,亦适用于广告公关、市场营销、宣传、国际关系乃至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对从事传播业的人员也颇多益处。
  • 作者简介:
      张国良,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兼任《亚洲传播季刊》(SSCI)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信息化报告》中国地区主编、香港《传播与社会》顾问、香港《中国传播学刊》顾问、台湾《新闻学研究》评审委员、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
      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首任主任、中国传播学会(CAC)首任会长、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主持各类课题50多项,总经费逾300万元。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包括在美、日、韩等国出版6部,发表10多篇)。
      被国家教育部授予“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获得“中国图书金钥匙奖”、“中国新闻奖优秀论文奖”、“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导师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中国传媒思想人物”、“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 目录:
    第1章传播与传播学
    第1节传播的含义
    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
    三、传播的定义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
    一、两种分类方法
    二、自我传播
    三、人际传播
    四、组织传播
    五、大众传播
    六、各类传播的特点
    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传播研究的起源
    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三、传播学的形成
    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五、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4节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一、信息革命和国家建设
    二、大众传播时代的呼唤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

    第2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第1节传播的结构
    一、何谓结构
    二、结构(过程)研究的意义
    第2节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何谓模式
    二、线性模式
    三、控制论模式
    四、社会系统模式
    五、各具特色的其他模式
    第3节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基本功能
    二、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四、四功能说: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
    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第4节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一、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
    二、“两个环境”理论
    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
    第5节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一、传播研究与发展研究
    二、拉纳的贡献
    三、发展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
    四、旧范式的欠缺
    五、新范式的兴起

    第3章传播技术的进展
    第1节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
    一、从语言到文字的进化
    二、形形色色的媒介
    三、复制技术的演进
    四、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2节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
    一、活字媒介“家族”的成长
    二、声像媒介“家族”的兴起
    第3节新媒介与信息化社会
    一、何谓新媒介
    二、新媒介的种类
    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
    第4节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威廉斯的媒介观
    三、梅罗维茨的创新与发展


    第4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
    第1节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一、媒介的四种理论
    二、权力与媒介
    三、最后的权利
    第2节社会控制的其他理论
    一、“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体制理论
    第3节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第5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1节大众媒介与社会
    一、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二、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三、媒介的全球化与集中化
    第2节大众媒介的生产过程
    一、大众传播过程的分解
    二、媒介工作的一般程序
    三、“把关人”现象及其研究

    第6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
    第1节什么是信息
    一、信息的基本性质和传播特征
    二、信息的分类
    三、信息论概略
    四、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第2节什么是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二、符号学概略
    三、符号的分类
    四、象征互动理论
    第3节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
    一、语言传播
    二、非语言传播
    第4节大众传播的内容
    一、媒介内容的类型与研究方法
    二、新闻类型的分析

    第7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1节受众概述
    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
    二、“大众社会”理论
    三、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四、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行为
    五、受众寸媒介的使用和满足
    第2节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二、受众的社会特征
    三、受众的个体特征
    四、受众的心理特征
    第3节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受众研究的沿革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第4节受众调查
    一、受众调查概述
    二、中国受众调查的发展历程

    第8章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l节效果概述
    一、传播效果的内涵与层次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三、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2节“有限效果”理论
    一、信息流程研究
    二、劝服研究
    三、克拉伯的总结性研究
    第3节“多元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培养”理论
    三、“知识沟”理论
    四、“沉默的螺旋”理论
    五、“第三人效果”理论
    六、“框架”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传播学原理
传播创新研究(第四辑)
单波
传播学原理
传播的定向与定向传播
秦琼 著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徐蒙 著
传播学原理
传播研究方法(第二版)
柯惠新 王锡苓 王宁 编
传播学原理
传播创新研究(2022年第1辑)
肖珺 著;单波、吴世文、单波 编
传播学原理
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
廖圣清;窦志梅
传播学原理
传播前沿——博士后研究成果文集
山东省新 闻出版广电局 编
传播学原理
传播法教程
罗斌
传播学原理
传播与影视文化十二讲
李焕征 王朋进 编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视域下的南戏走向
包建强 著
传播学原理
传播的未来
[西]约瑟夫·马丽亚·卡博内尔 著;宋海莲 杜雯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传播学原理
新时代企业家领导艺术与人格魅力
张国良 张哲
传播学原理
防伪溯源概论
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国际商务谈判(第2版)
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回眸40年:中国传播学人的声音(“全球传播论坛”文库(八))
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外来入侵杂草调查技术指南
张国良、付卫东、宋振 著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第三版)
张国良 著
传播学原理
水产养殖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操作实务
张国良、曲克明、王伟、朱琳、强沥文 著
传播学原理
竹业长青:基于生态、经济与文化相协同的战略视角
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农用地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操作实务
张国良、王伟、强沥文 著
传播学原理
商务谈判与沟通
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外来水生植物监测与评估/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系列丛书
张国良、付卫东、张宏斌、王忠辉、宋振 编
传播学原理
矿山测量学
张国良、朱家钰、顾和和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