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市场效应:经济制度和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土市场效应:经济制度和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3
版次: 1
ISBN: 9787509675090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7页
分类: 经济
1人买过
  •   《本土市场效应:经济制度和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内需与出口关系为主线,从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性两个视角,就制度和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分别放松基准模型中零制度成本和企业创新能力同质性假定,使用允许区位移动但非自由进出的研究范式,揭示企业区位移动的微观调节机制,并就制度和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严格的数理推导。其次,基于理论分析得到的研究假说,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以及相关文献等多种来源的匹配数据构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创新能力测度指标;利用交互项计量模型,分别对各项制度指标和创新模式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分年度回归捕捉了创新调节作用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较大规模的内需确实是外贸优势的重要来源,且在较好的制度环境和较高的企业创新能力下,内需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越强烈,即制度环境和创新能力对本土市场效应具有显著的放大调节作用。在探寻放大内需驱动出口优势的调节因素和可行路径方面,《本土市场效应:经济制度和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制度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崔娜(1984年10月-),女,陕西绥德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西安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创新团队成员,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应用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贸易、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全球化视角下区域与城市群发展。主持校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研究(19XWC16);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工业行业生产率与出口贸易双向互动机制研究――基于研发创新异质性视角(20JK0319);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双重价值链视角的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20XJC790007);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产业升级背景下制度质量对我国利用外资优势和效益的影响研究(13XJY001)。在《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和框架图
    1.4.1 结构安排
    1.4.2 结构框架图
    1.5 本书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现状
    2.1.1 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研究基础
    2.1.2 本土市场效应的实证研究现状
    2.2 制度概念、理论基础及测量指标选取
    2.2.1 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概念
    2.2.2 基于交易成本的新制度经济学
    2.2.3 基于制度的出口比较优势理论
    2.2.4 正式制度测量指标选取的范畴
    2.2.5 非正式制度测量指标选取的范畴
    2.3 创新能力内涵、测量指标及差异性表现
    2.3.1 创新能力的内涵
    2.3.2 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
    2.3.3 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性表现
    2.4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及实证研究现状
    2.4.1 自由进出但没有区位移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2.4.2 有区位移动但非自由进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2.4.3 异质性企业出口决策的实证研究
    2.4.4 异质性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决策的实证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引入制度成本和创新能力差异性的贸易理论建模
    3.1 基准贸易模型
    3.1.1 基准模型假设
    3.1.2 基准模型求解
    3.1.3 模型均衡分析
    3.1.4 本土市场效应分析
    3.2 引入制度成本的拓展贸易模型
    3.2.1 制度成本的引入方式
    3.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3.2.3 模型均衡与厂商区位移动现象
    3.2.4 制度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数理推导
    3.3 引入创新能力差异性的拓展贸易模型
    3.3.1 创新能力差异性的引入方式
    3.3.2 模型构建与求解
    3.3.3 模型均衡与厂商区位分类现象
    3.3.4 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数理推导
    3.4 本章小结

    4 本土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
    4.1 引言
    4.2 计量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说明
    4.2.3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4.3 基于OLS估计和Tobit估计结果分析
    4.4 基于Heckman两步法估计结果分析
    4.5 内生性问题讨论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

    5 制度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6 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7 结论与展望

    主要符号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土市场效应:经济制度和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内需与出口关系为主线,从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性两个视角,就制度和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分别放松基准模型中零制度成本和企业创新能力同质性假定,使用允许区位移动但非自由进出的研究范式,揭示企业区位移动的微观调节机制,并就制度和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严格的数理推导。其次,基于理论分析得到的研究假说,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以及相关文献等多种来源的匹配数据构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创新能力测度指标;利用交互项计量模型,分别对各项制度指标和创新模式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分年度回归捕捉了创新调节作用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较大规模的内需确实是外贸优势的重要来源,且在较好的制度环境和较高的企业创新能力下,内需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越强烈,即制度环境和创新能力对本土市场效应具有显著的放大调节作用。在探寻放大内需驱动出口优势的调节因素和可行路径方面,《本土市场效应:经济制度和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制度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 作者简介:
      崔娜(1984年10月-),女,陕西绥德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西安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创新团队成员,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应用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贸易、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全球化视角下区域与城市群发展。主持校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不确定性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研究(19XWC16);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工业行业生产率与出口贸易双向互动机制研究――基于研发创新异质性视角(20JK0319);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双重价值链视角的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20XJC790007);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产业升级背景下制度质量对我国利用外资优势和效益的影响研究(13XJY001)。在《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和框架图
    1.4.1 结构安排
    1.4.2 结构框架图
    1.5 本书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现状
    2.1.1 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研究基础
    2.1.2 本土市场效应的实证研究现状
    2.2 制度概念、理论基础及测量指标选取
    2.2.1 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概念
    2.2.2 基于交易成本的新制度经济学
    2.2.3 基于制度的出口比较优势理论
    2.2.4 正式制度测量指标选取的范畴
    2.2.5 非正式制度测量指标选取的范畴
    2.3 创新能力内涵、测量指标及差异性表现
    2.3.1 创新能力的内涵
    2.3.2 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
    2.3.3 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性表现
    2.4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及实证研究现状
    2.4.1 自由进出但没有区位移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2.4.2 有区位移动但非自由进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2.4.3 异质性企业出口决策的实证研究
    2.4.4 异质性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决策的实证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引入制度成本和创新能力差异性的贸易理论建模
    3.1 基准贸易模型
    3.1.1 基准模型假设
    3.1.2 基准模型求解
    3.1.3 模型均衡分析
    3.1.4 本土市场效应分析
    3.2 引入制度成本的拓展贸易模型
    3.2.1 制度成本的引入方式
    3.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3.2.3 模型均衡与厂商区位移动现象
    3.2.4 制度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数理推导
    3.3 引入创新能力差异性的拓展贸易模型
    3.3.1 创新能力差异性的引入方式
    3.3.2 模型构建与求解
    3.3.3 模型均衡与厂商区位分类现象
    3.3.4 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数理推导
    3.4 本章小结

    4 本土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
    4.1 引言
    4.2 计量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说明
    4.2.3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4.3 基于OLS估计和Tobit估计结果分析
    4.4 基于Heckman两步法估计结果分析
    4.5 内生性问题讨论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

    5 制度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6 创新对本土市场效应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7 结论与展望

    主要符号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