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课程设计与学科课程发展(学校课程发展精品丛书)

中观课程设计与学科课程发展(学校课程发展精品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1
版次: 1
ISBN: 9787576006247
定价: 36.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9页
字数: 179千字
1人买过
  • 在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宏观视野内,立足学校办学理念,以育人目标的实现为追求,以中观课程设计为抓手,各个学科在对学科现状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统一的学科规划愿景,围绕学校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学科课程的发展。通过学科课程群建设,将相关学科之间内容整合优化,使学校各学科以链条式、环环相扣的形态出现,各个学科之间纵向链接与横向联系构成体系。本书介绍了中观课程的价值链接、目标聚焦、结构耦合、学习共振、素养涵泳、思维矩阵六个方面对学校课程发展的推动,再现了这场重新定位学生、教师、教与学的系统变革,描绘出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学校愿景。 杨四根,笔名杨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前言

    第一章  价值链接:中观课程的哲学思考 

        杜威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有效地行动提供智慧。课程哲学研究的使命就在于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判断,以及对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它是儿童学习生长的价值原点。哲学是课程的起点,它来源于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学科课程发展理念,并具体渗透到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指导作用。中观课程哲学是中观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是对自身学科课程内容及其发展定位的一种理解,它从儿童本身的真正需求出发,打破原有界限,往融合共生处寻求发展,打造多层次的实践样态,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使儿童通过课程中的体验,触发儿童本身具有的禀赋,最终成为儿童生命中的一束光,给予光明的启示。它是有生命的精神,是春风化雨式的滋养,是让儿童做儿童,不断积蓄向上生长力量的最佳土壤。

        尚贤德法: 做一名“贤正”向上的少年 

    第一节  教育就是把儿童看作儿童 

    第二节  培育“贤正”向上的少年 

    第三节  倾听儿童成长的律动 

    第四节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拓宽儿童的学习空间 

    第二章  目标聚焦:中观课程的育人指向 

        泰勒说:“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课程即引领,是儿童生长的过程。中观课程的实现手段在于整合学科课程,提倡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使儿童世界得到丰富和扩展,目标聚焦在引领儿童通过课程的充分学习,在提升综合性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基础上进一步唤醒内心潜能,激发个体生命,提升思维力、创造力、批判力、想象力,最终致力于提升儿童内在的生长力,为儿童的本性自由的生长奠基,使其拥有自信于立足未来、拥抱未来、开拓未来的行为能力。课程应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按照其本性有规律地自然生长,满足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陶冶出善良、丰富、高贵的贤士灵魂,中观课程建设也必须从这个教育原点出发。

        活数学: 学活数学,活用数学 

    第一节  让数学彰显活力 

    第二节  学活数学促活用数学 

    第三节  建构“活数学”学习图景 

    第四节  让儿童学会活用数学 

    第五节  合作助力生命成长 

    第三章  结构耦合:中观课程的融会贯通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从亚里士多德到夸美纽斯、卢梭等都秉持这一思想。学校应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认知能力和水平下的学习状态,让儿童站到课程的正中央,让课程凝聚儿童内在生长的力量,让学校成为学科课程拔节的理想地。依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以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按照基础教育的定位,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及儿童的个性特点,在梳理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富有针对性地架构课程,构建有层次、有活力、有特色、有水平的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关注“语言发展、逻辑思维、艺术审美、科学探究、体育健康、社会交往”六大核心素养。这些课程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儿童而言,具有儿童需要的实际意义,真正实现教与学、知识与技能、课内与课外、认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校全科育人的中观课程体系得以完善。

        情理语文: 让孩子的情感与理性悟思相融 

    第一节  融会情理  感知语文魅力 

    第二节  贯通情理  丰富情感体验 

    第三节  构建情理  延展理性悟思 

    第四节  践行情理  创造精彩课堂 

    第五节  升华情理  润泽精神世界 

    第四章  学习共振:中观课程的多重绘景 

        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说:“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的确,课程应该是在师生与真实生活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长的。在中观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群的优势,以具体有效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采用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多样的、活跃的学习方式,如“走班式”的行走学习、“聚拢式”的群聊学习、综合实践等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重视孩子们直接经验的获得,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扩充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和见识。我们努力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换为儿童与社会有机融合的课程,以儿童为本,为生长而来,让儿童在中观课程的实践中丰富体验、拥有收获、获得发展,拓宽儿童的生命视野,从整体上提高核心素养。

        智创美术: 让儿童用画笔描绘创想中的世界 

    第一节  让每个儿童展示自己的生命原色 

    第二节  以美铸魂,激活儿童对美的表达 

    第三节  为儿童开启美术创造的智慧密码 

    第四节  美的互动,绘就儿童最真的世界 

    第五节  净心启智,创设美术课程新境地 

    第五章  素养涵泳:中观课程的效果评估 

        “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说:“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中观课程评估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活动,要以是否能够促进儿童生长为标准,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科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匹配适度的学生能力发展目标,使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达到平衡。我们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改进课程设置,最终达到促进课程发展的目标。为达到最优化的课程效果,我们的中观课程设计也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以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点燃儿童的学习热情,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课程评估是学校课程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是记录行走足迹的过程,是了解课程效果,了解师生对课程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它是一把度量的尺子,它孕育着未来,也正通向未来。

        Pure English: 体验地道英语学习 

    第一节  让英语走进儿童的生活 

    第二节  让儿童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 

    第三节  让儿童感知英语的多元样式 

    第四节  让儿童体验分享英语的快乐 

    第五节  师生互动共学,提升英语素养 

    第六章思维矩阵:中观课程的管理取向 

        如果说课程是一个围绕学生成长运行的体系,那么管理就是这场运行的动力源。管理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中枢神经,是始终保持课程生态化的法宝。中观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形成天然的、逻辑严密的课程肌理。从确定学校中观课程的理念开始便将理念融入课程实施,并建立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制度,创建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机制,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主体性转化,使得学校中观课程管理良性运行,以此提升课程的执行力,提升学校文化凝聚力,激发学校的主体活力,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也是课程管理的终极追求。

        玩探科学: 在学中玩,在玩中开启探究之路 

    第一节  感知玩探科学课程内涵 

    第二节  玩转科学  体验探究之乐 

    第三节  架构多彩科技梦想 

    第四节  多途径追逐科技梦 

    第五节  抓住支点,撬动思维 

    后记 
  • 内容简介:
    在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宏观视野内,立足学校办学理念,以育人目标的实现为追求,以中观课程设计为抓手,各个学科在对学科现状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统一的学科规划愿景,围绕学校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学科课程的发展。通过学科课程群建设,将相关学科之间内容整合优化,使学校各学科以链条式、环环相扣的形态出现,各个学科之间纵向链接与横向联系构成体系。本书介绍了中观课程的价值链接、目标聚焦、结构耦合、学习共振、素养涵泳、思维矩阵六个方面对学校课程发展的推动,再现了这场重新定位学生、教师、教与学的系统变革,描绘出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学校愿景。
  • 作者简介:
    杨四根,笔名杨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价值链接:中观课程的哲学思考 

        杜威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有效地行动提供智慧。课程哲学研究的使命就在于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判断,以及对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它是儿童学习生长的价值原点。哲学是课程的起点,它来源于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学科课程发展理念,并具体渗透到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指导作用。中观课程哲学是中观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是对自身学科课程内容及其发展定位的一种理解,它从儿童本身的真正需求出发,打破原有界限,往融合共生处寻求发展,打造多层次的实践样态,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使儿童通过课程中的体验,触发儿童本身具有的禀赋,最终成为儿童生命中的一束光,给予光明的启示。它是有生命的精神,是春风化雨式的滋养,是让儿童做儿童,不断积蓄向上生长力量的最佳土壤。

        尚贤德法: 做一名“贤正”向上的少年 

    第一节  教育就是把儿童看作儿童 

    第二节  培育“贤正”向上的少年 

    第三节  倾听儿童成长的律动 

    第四节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拓宽儿童的学习空间 

    第二章  目标聚焦:中观课程的育人指向 

        泰勒说:“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课程即引领,是儿童生长的过程。中观课程的实现手段在于整合学科课程,提倡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使儿童世界得到丰富和扩展,目标聚焦在引领儿童通过课程的充分学习,在提升综合性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基础上进一步唤醒内心潜能,激发个体生命,提升思维力、创造力、批判力、想象力,最终致力于提升儿童内在的生长力,为儿童的本性自由的生长奠基,使其拥有自信于立足未来、拥抱未来、开拓未来的行为能力。课程应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按照其本性有规律地自然生长,满足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陶冶出善良、丰富、高贵的贤士灵魂,中观课程建设也必须从这个教育原点出发。

        活数学: 学活数学,活用数学 

    第一节  让数学彰显活力 

    第二节  学活数学促活用数学 

    第三节  建构“活数学”学习图景 

    第四节  让儿童学会活用数学 

    第五节  合作助力生命成长 

    第三章  结构耦合:中观课程的融会贯通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从亚里士多德到夸美纽斯、卢梭等都秉持这一思想。学校应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认知能力和水平下的学习状态,让儿童站到课程的正中央,让课程凝聚儿童内在生长的力量,让学校成为学科课程拔节的理想地。依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以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按照基础教育的定位,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及儿童的个性特点,在梳理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富有针对性地架构课程,构建有层次、有活力、有特色、有水平的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关注“语言发展、逻辑思维、艺术审美、科学探究、体育健康、社会交往”六大核心素养。这些课程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儿童而言,具有儿童需要的实际意义,真正实现教与学、知识与技能、课内与课外、认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校全科育人的中观课程体系得以完善。

        情理语文: 让孩子的情感与理性悟思相融 

    第一节  融会情理  感知语文魅力 

    第二节  贯通情理  丰富情感体验 

    第三节  构建情理  延展理性悟思 

    第四节  践行情理  创造精彩课堂 

    第五节  升华情理  润泽精神世界 

    第四章  学习共振:中观课程的多重绘景 

        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说:“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的确,课程应该是在师生与真实生活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长的。在中观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群的优势,以具体有效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采用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多样的、活跃的学习方式,如“走班式”的行走学习、“聚拢式”的群聊学习、综合实践等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重视孩子们直接经验的获得,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扩充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和见识。我们努力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换为儿童与社会有机融合的课程,以儿童为本,为生长而来,让儿童在中观课程的实践中丰富体验、拥有收获、获得发展,拓宽儿童的生命视野,从整体上提高核心素养。

        智创美术: 让儿童用画笔描绘创想中的世界 

    第一节  让每个儿童展示自己的生命原色 

    第二节  以美铸魂,激活儿童对美的表达 

    第三节  为儿童开启美术创造的智慧密码 

    第四节  美的互动,绘就儿童最真的世界 

    第五节  净心启智,创设美术课程新境地 

    第五章  素养涵泳:中观课程的效果评估 

        “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说:“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中观课程评估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活动,要以是否能够促进儿童生长为标准,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科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匹配适度的学生能力发展目标,使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达到平衡。我们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改进课程设置,最终达到促进课程发展的目标。为达到最优化的课程效果,我们的中观课程设计也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以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点燃儿童的学习热情,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课程评估是学校课程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是记录行走足迹的过程,是了解课程效果,了解师生对课程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它是一把度量的尺子,它孕育着未来,也正通向未来。

        Pure English: 体验地道英语学习 

    第一节  让英语走进儿童的生活 

    第二节  让儿童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 

    第三节  让儿童感知英语的多元样式 

    第四节  让儿童体验分享英语的快乐 

    第五节  师生互动共学,提升英语素养 

    第六章思维矩阵:中观课程的管理取向 

        如果说课程是一个围绕学生成长运行的体系,那么管理就是这场运行的动力源。管理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中枢神经,是始终保持课程生态化的法宝。中观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形成天然的、逻辑严密的课程肌理。从确定学校中观课程的理念开始便将理念融入课程实施,并建立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制度,创建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机制,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主体性转化,使得学校中观课程管理良性运行,以此提升课程的执行力,提升学校文化凝聚力,激发学校的主体活力,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也是课程管理的终极追求。

        玩探科学: 在学中玩,在玩中开启探究之路 

    第一节  感知玩探科学课程内涵 

    第二节  玩转科学  体验探究之乐 

    第三节  架构多彩科技梦想 

    第四节  多途径追逐科技梦 

    第五节  抓住支点,撬动思维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