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9
版次: 1
ISBN: 9787510219511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5人买过
  •   中国古代土地既有表征皇权的政治意义,也有关系昌黎生计的经济作用,因此,有关土地的法律规制与实践运作受到国家到民间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理想的土地立法一直都追求均田限田与均税减赋,但在土地立法实施过程中却常常落入土地兼并激烈、逃税弱国的尴尬境地。中国古代土地权属经历了动态的演变过程,从重点保护公田权属到民田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受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形成了完备的土地保护机构与相关法律规制。从实践层面观察,明清时期的“田皮”契约大量存在,交易十分活跃。从法理属性分析,“田皮”具有类似现代民法中的用益物权属性。从比较的视野考证,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变迁存在着共性。受经济模式影响,中国古代官学田与寺田的相关法律规制与实践运作对当时的教育与宗教发展起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制度与实践变迁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对于当下我们完善相关土地立法、确保农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本土传统法律文化借鉴意义。   柴荣,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80余篇,在包括《法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在内的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40余篇。获第一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现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司法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台湾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比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绪论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回顾
    (一)以历史阶段为标准、以各朝代土地权属为重点的研究
    (二)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土地法律专题研究
    三、论著的研究构想与主要内容结构
    上编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制度规范层面研究
    第一章 均田限田与均税减赋的公法价值解读
    一、均田限田:通过地权初始分配调控实现均田安民的法律价值
    (一)“井田制”:寄托均田理想
    (二)“均田制”:追求均地的法律价值
    (三)“限田制”:无法直接授收田后的追求均田目的之举
    二、均税减赋:以调整再分配为路径追求富国安民的法律价值
    (一)“初税亩”的实施旨在扩大税源
    (二)租庸调法、两税法的均富安民主旨及其与实践效果的背离
    (三)方田均税法及经界法——以清丈土地为出发点的土地税
    (四)“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从整理地籍到均税
    三、土地公法价值的制度建构基础:以土地功能的实现为中心
    (一)土地在国家权力体系中被赋予神圣象征地位
    (二)土地是保税富国的最基本要素
    (三)土地是养民、安民的重要载体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古代土地权属问题反思
    一、战国之前:王有的公田占主导地位,私田逐渐得到制度认可
    (一)王有公田占主导地位
    (二)私田逐渐得到制度认可
    二、秦汉至隋唐:公田与私田在矛盾中并行
    (一)秦汉:公田的法定来源及私田权属的明确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力图强化公田地位与民间私田发展相互掣肘
    (三)隋唐时期:公田私田地位的较力
    三、宋元时期:私田占主导地位
    (一)仍存在的官田
    (二)宋代渐趋完备的私田权属机制:五等户籍
    四、辽金元时期: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点的辽金元土地权属状态
    (一)辽金元的公田存在形态
    (二)辽金元时期贵族私田的扩大
    五、明清时期:弱化的公田与膨胀的私田
    (一)保留一定数量的官田
    (二)私田(民田)权属更加明晰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古代法律规制层面对土地权属的保护
    一、秦汉隋唐时期:重点保护公田的权属
    (一)禁止“买卖公田”
    (二)禁止“田宅逾制”、“名田他县”
    (三)维护均田制度,限制民间土地买卖
    二、宋元时期:私田权属保护得到发展
    (一)禁止重叠典卖土地
    (二)买卖遵守自愿原则
    (三)官田仍然受到严格保护
    三、明清时期:建立完备的制度保护官民田土
    (一)禁止以各种方式盗卖公私田
    (二)禁止盗耕种公私田等侵害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三)禁止重复典卖田土
    (四)通过加强地籍管理,规范私有土地买卖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古代土地资源法律保护
    一、保护土地资源理念的哲学基础
    (一)崇拜天地自然的理念
    (二)农学家从专业的角度阐释保护土地资源思想
    二、国家法典层面的土地资源保护规范
    (一)先秦时期有关土地保护的禁令
    (二)秦汉后国家正式律典中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规范内容
    三、保护土地资源的机构设置及其法定职责
    (一)先秦时期“虞”、“衡”的设置及其职能
    (二)秦汉后“虞”、“衡”职责的流变
    小结
    第五章 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
    一、公有制的主导性:古罗马与汉朝中国的早期地权分布
    二、地权分布转型的相似经历:由事实占有到法律所有
    (一)占有与私人土地权属的诞生
    (二)公有地权的沦丧与私有地权的勃兴
    三、地权结构转型的共同起因:追求社会生产最大化
    (一)社会理论中的土地私有权起源:给定环境下的最优选择
    (二)提升社会生产力是两国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成因
    小结

    下编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实践运行层面研究
    第六章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在实践中的社会功效
    一、均田限地价值追求的错位点:土地兼并激烈,土地集中程度高
    二、限制土地交易意图的错位点:“任依私契,官不为理”
    三、均税富国价值的错位点:“逃税弱国、抗税乱国”
    小结
    第七章 明清时期田皮交易契约
    一、契约中的“一田二主”及其法律关系解读
    (一)明清时期田皮交易契约情状描述
    (二)田皮契约法律关系解读
    二、朝廷与省级官府对“一田二主”态度衍变之解析
    (一)朝廷与省级官府之态度:从默认到禁止
    (二)“从默认到禁止”之原因分析——税收与社会稳定之考量
    三、基层官府与乡村民间组织对“一田二主”的态度:支持并参与
    (一)基层官府对上级“一田二主”禁令之态度
    (二)基层官府参与支持田皮交易——以授权乡村民间组织为路径
    小结
    第八章 明清时期“田皮权”法理属性
    一、“田皮权”研究核心与解释工具——“田皮权”与“用益物权”
    二、田皮的独立占有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田皮独立占有权特征:持有、耕作及对抗“增租夺佃”
    (二)田皮的占有权形成原因——对“粪土银”、“佃头银”的法理解读
    三、田皮的独立处分权及其正当性分析
    (一)田皮独立处分权特征:自由交易、继承
    (二)田皮独立处分权正当性分析
    四、田皮用益物权性的价值评估
    (一)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
    (二)有利于佃农身份提升及乡村自救融资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古代官学田中的法律问题
    一、官学田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田土来源
    (一)官学田的起源定型过程
    (二)官学田的权属及其田土来源
    二、官学田使用收益中的权责关系
    (一)官学田的审j比监管制度
    (二)官学田的税收优惠法律规范与实践
    (三)官学田使用收益中的租佃契约关系
    三、官学田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其社会功效
    (一)官学田收益的直接用途
    (二)官学田制度的整体社会功效
    小结
    第十章 中国古代寺田法律问题
    一、寺田来源的多样性
    (一)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来源
    (二)非法侵占得来的土地
    二、寺田的双重所有权属性与使用权问题
    (一)寺田的双重所有权属性
    (二)寺田的使用权问题
    三、政府对寺田的特殊保护
    (一)政府对寺田的税收法律优惠
    (二)政府对寺田权益特别扶助
    小结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土地既有表征皇权的政治意义,也有关系昌黎生计的经济作用,因此,有关土地的法律规制与实践运作受到国家到民间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理想的土地立法一直都追求均田限田与均税减赋,但在土地立法实施过程中却常常落入土地兼并激烈、逃税弱国的尴尬境地。中国古代土地权属经历了动态的演变过程,从重点保护公田权属到民田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受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形成了完备的土地保护机构与相关法律规制。从实践层面观察,明清时期的“田皮”契约大量存在,交易十分活跃。从法理属性分析,“田皮”具有类似现代民法中的用益物权属性。从比较的视野考证,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变迁存在着共性。受经济模式影响,中国古代官学田与寺田的相关法律规制与实践运作对当时的教育与宗教发展起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制度与实践变迁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对于当下我们完善相关土地立法、确保农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本土传统法律文化借鉴意义。
  • 作者简介:
      柴荣,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80余篇,在包括《法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在内的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40余篇。获第一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现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司法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台湾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比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目录:
    绪论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回顾
    (一)以历史阶段为标准、以各朝代土地权属为重点的研究
    (二)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土地法律专题研究
    三、论著的研究构想与主要内容结构
    上编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制度规范层面研究
    第一章 均田限田与均税减赋的公法价值解读
    一、均田限田:通过地权初始分配调控实现均田安民的法律价值
    (一)“井田制”:寄托均田理想
    (二)“均田制”:追求均地的法律价值
    (三)“限田制”:无法直接授收田后的追求均田目的之举
    二、均税减赋:以调整再分配为路径追求富国安民的法律价值
    (一)“初税亩”的实施旨在扩大税源
    (二)租庸调法、两税法的均富安民主旨及其与实践效果的背离
    (三)方田均税法及经界法——以清丈土地为出发点的土地税
    (四)“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从整理地籍到均税
    三、土地公法价值的制度建构基础:以土地功能的实现为中心
    (一)土地在国家权力体系中被赋予神圣象征地位
    (二)土地是保税富国的最基本要素
    (三)土地是养民、安民的重要载体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古代土地权属问题反思
    一、战国之前:王有的公田占主导地位,私田逐渐得到制度认可
    (一)王有公田占主导地位
    (二)私田逐渐得到制度认可
    二、秦汉至隋唐:公田与私田在矛盾中并行
    (一)秦汉:公田的法定来源及私田权属的明确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力图强化公田地位与民间私田发展相互掣肘
    (三)隋唐时期:公田私田地位的较力
    三、宋元时期:私田占主导地位
    (一)仍存在的官田
    (二)宋代渐趋完备的私田权属机制:五等户籍
    四、辽金元时期: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点的辽金元土地权属状态
    (一)辽金元的公田存在形态
    (二)辽金元时期贵族私田的扩大
    五、明清时期:弱化的公田与膨胀的私田
    (一)保留一定数量的官田
    (二)私田(民田)权属更加明晰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古代法律规制层面对土地权属的保护
    一、秦汉隋唐时期:重点保护公田的权属
    (一)禁止“买卖公田”
    (二)禁止“田宅逾制”、“名田他县”
    (三)维护均田制度,限制民间土地买卖
    二、宋元时期:私田权属保护得到发展
    (一)禁止重叠典卖土地
    (二)买卖遵守自愿原则
    (三)官田仍然受到严格保护
    三、明清时期:建立完备的制度保护官民田土
    (一)禁止以各种方式盗卖公私田
    (二)禁止盗耕种公私田等侵害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三)禁止重复典卖田土
    (四)通过加强地籍管理,规范私有土地买卖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古代土地资源法律保护
    一、保护土地资源理念的哲学基础
    (一)崇拜天地自然的理念
    (二)农学家从专业的角度阐释保护土地资源思想
    二、国家法典层面的土地资源保护规范
    (一)先秦时期有关土地保护的禁令
    (二)秦汉后国家正式律典中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规范内容
    三、保护土地资源的机构设置及其法定职责
    (一)先秦时期“虞”、“衡”的设置及其职能
    (二)秦汉后“虞”、“衡”职责的流变
    小结
    第五章 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
    一、公有制的主导性:古罗马与汉朝中国的早期地权分布
    二、地权分布转型的相似经历:由事实占有到法律所有
    (一)占有与私人土地权属的诞生
    (二)公有地权的沦丧与私有地权的勃兴
    三、地权结构转型的共同起因:追求社会生产最大化
    (一)社会理论中的土地私有权起源:给定环境下的最优选择
    (二)提升社会生产力是两国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成因
    小结

    下编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实践运行层面研究
    第六章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在实践中的社会功效
    一、均田限地价值追求的错位点:土地兼并激烈,土地集中程度高
    二、限制土地交易意图的错位点:“任依私契,官不为理”
    三、均税富国价值的错位点:“逃税弱国、抗税乱国”
    小结
    第七章 明清时期田皮交易契约
    一、契约中的“一田二主”及其法律关系解读
    (一)明清时期田皮交易契约情状描述
    (二)田皮契约法律关系解读
    二、朝廷与省级官府对“一田二主”态度衍变之解析
    (一)朝廷与省级官府之态度:从默认到禁止
    (二)“从默认到禁止”之原因分析——税收与社会稳定之考量
    三、基层官府与乡村民间组织对“一田二主”的态度:支持并参与
    (一)基层官府对上级“一田二主”禁令之态度
    (二)基层官府参与支持田皮交易——以授权乡村民间组织为路径
    小结
    第八章 明清时期“田皮权”法理属性
    一、“田皮权”研究核心与解释工具——“田皮权”与“用益物权”
    二、田皮的独立占有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田皮独立占有权特征:持有、耕作及对抗“增租夺佃”
    (二)田皮的占有权形成原因——对“粪土银”、“佃头银”的法理解读
    三、田皮的独立处分权及其正当性分析
    (一)田皮独立处分权特征:自由交易、继承
    (二)田皮独立处分权正当性分析
    四、田皮用益物权性的价值评估
    (一)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
    (二)有利于佃农身份提升及乡村自救融资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古代官学田中的法律问题
    一、官学田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田土来源
    (一)官学田的起源定型过程
    (二)官学田的权属及其田土来源
    二、官学田使用收益中的权责关系
    (一)官学田的审j比监管制度
    (二)官学田的税收优惠法律规范与实践
    (三)官学田使用收益中的租佃契约关系
    三、官学田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其社会功效
    (一)官学田收益的直接用途
    (二)官学田制度的整体社会功效
    小结
    第十章 中国古代寺田法律问题
    一、寺田来源的多样性
    (一)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来源
    (二)非法侵占得来的土地
    二、寺田的双重所有权属性与使用权问题
    (一)寺田的双重所有权属性
    (二)寺田的使用权问题
    三、政府对寺田的特殊保护
    (一)政府对寺田的税收法律优惠
    (二)政府对寺田权益特别扶助
    小结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17—2022)
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 编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之美
郭文斌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山川故事和藏在山川里的333个小秘密
恩友 文;陈亚非;冯忆南;黄冠余;侯国良;洪涛;倪绍勇;于友善;王晓明;王祖民;周翔;天舒;李一婧;陈翩翩;张心如;冷风;王学颖;邓淑贤/绘。印姗姗;邓淑贤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刘海戏金蟾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李寄斩蛇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周处除害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施爱东 后浪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玄鸟生商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蚕神传说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鲧化黄龙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杜宇化鹃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运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伏羲画卦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