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第4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麻醉学(第4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8-07
版次: 4
ISBN: 9787117266840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医药卫生
714人买过
  •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主 审 简 介 
    曾因明
     
    男,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霞客镇。现任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名誉总编、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及中国高教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特邀顾问等职务。
     
    1959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从医从教已59年。曾因明教授1989年及1993年曾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1);2016年获“江苏省医学终身成就奖”。 
    杨拔贤
     
    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6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历任北京大学第1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学系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委员、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和军队总后勤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或顾问。
     
    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1医院和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从事医学教育40多年。19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学习。1984年在谢荣教授领导下在我国率先建立了由麻醉科管理的SICU。参加了大专、本科、长学制及住院医师的各种教材的编写,担任《外科学》(4~8版)和《黄家驷外科学》(6~8版)的分编负责人。主持编写原卫生部科教司《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大纲和细则》(1995年)。主持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麻醉和重症医学》。2017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授予的“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30名。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书籍5部,参编书籍40多部。 
    主 编 简 介
     
    李文志
     
    任,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副总编辑,民盟黑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从事麻醉学临床、教学工作至今34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省教学名师称号。主编、主讲的《危重病医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等,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68名。主要从事围术期多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66篇,其中SCI收录58篇。编写教材15部,主编、副主编10部;出版著作25部,主编、副主编1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第1完成人身份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姚尚龙
     
    男,1956年3月生于安徽桐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研究所所长兼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兼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分会麻醉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原卫生部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华中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阶平基金会麻醉与危重病学部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
     
    从事教学工作36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部省级课题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原卫生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各种奖励1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和教材30余部,主编《现代麻醉学》。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等6本杂志副主编及多种杂志编委。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70余名,获湖北省优秀导师奖。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
     
    副主编简介
     
    郭曲练
     
    男,1958年出生于北京。医学博士,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湖南省医学学科领军人才,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奖获得者。现任中南大学麻醉学系主任、湘雅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湘雅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顾问、中国麻醉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高等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麻醉医师协会会长、湖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与复苏学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教学工作35年,担任全国统编教材《临床麻醉学》第3版、第4版主编。《临床麻醉学》国家精品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邓小明
     
    男,1963年1月生于江西吉安。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麻醉学教育学组组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第四届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全军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手术与麻醉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出版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辑与《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等。
     
    从事医学教育30余年,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与军队医疗重点项目等,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或主译著作或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约400篇(SCI论文约80篇)。获得原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以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与上海市领军人才。 
    喻 田
     
    女,1957年10月出生于辽宁鞍山市。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医科大学校长,贵州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受聘为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评/会审)、教育部、原卫生部等评审专家。
     
    从事麻醉学教学工作30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身麻醉作用机制和心肌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核心专家、中国优秀医院院长、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奖等荣誉。 

  •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 作者简介:
    主 审 简 介 
    曾因明
     
    男,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霞客镇。现任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名誉总编、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及中国高教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特邀顾问等职务。
     
    1959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从医从教已59年。曾因明教授1989年及1993年曾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1);2016年获“江苏省医学终身成就奖”。 
    杨拔贤
     
    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6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历任北京大学第1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学系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委员、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和军队总后勤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或顾问。
     
    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1医院和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从事医学教育40多年。19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学习。1984年在谢荣教授领导下在我国率先建立了由麻醉科管理的SICU。参加了大专、本科、长学制及住院医师的各种教材的编写,担任《外科学》(4~8版)和《黄家驷外科学》(6~8版)的分编负责人。主持编写原卫生部科教司《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大纲和细则》(1995年)。主持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麻醉和重症医学》。2017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授予的“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30名。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书籍5部,参编书籍40多部。 
    主 编 简 介
     
    李文志
     
    任,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副总编辑,民盟黑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从事麻醉学临床、教学工作至今34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省教学名师称号。主编、主讲的《危重病医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等,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68名。主要从事围术期多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66篇,其中SCI收录58篇。编写教材15部,主编、副主编10部;出版著作25部,主编、副主编1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第1完成人身份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姚尚龙
     
    男,1956年3月生于安徽桐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研究所所长兼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兼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分会麻醉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原卫生部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华中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阶平基金会麻醉与危重病学部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
     
    从事教学工作36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部省级课题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原卫生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各种奖励1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和教材30余部,主编《现代麻醉学》。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等6本杂志副主编及多种杂志编委。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70余名,获湖北省优秀导师奖。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
     
    副主编简介
     
    郭曲练
     
    男,1958年出生于北京。医学博士,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湖南省医学学科领军人才,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奖获得者。现任中南大学麻醉学系主任、湘雅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湘雅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顾问、中国麻醉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高等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麻醉医师协会会长、湖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与复苏学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教学工作35年,担任全国统编教材《临床麻醉学》第3版、第4版主编。《临床麻醉学》国家精品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邓小明
     
    男,1963年1月生于江西吉安。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麻醉学教育学组组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第四届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全军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手术与麻醉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出版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辑与《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等。
     
    从事医学教育30余年,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与军队医疗重点项目等,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或主译著作或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约400篇(SCI论文约80篇)。获得原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以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与上海市领军人才。 
    喻 田
     
    女,1957年10月出生于辽宁鞍山市。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医科大学校长,贵州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受聘为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评/会审)、教育部、原卫生部等评审专家。
     
    从事麻醉学教学工作30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身麻醉作用机制和心肌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核心专家、中国优秀医院院长、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奖等荣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