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

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21-08
版次: 1
ISBN: 9787030639752
定价: 28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1页
字数: 551.000千字
分类: 自然科学
3人买过
  • 《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以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方案为例,研究脆弱生态系统国家公园遴选标准与规划经验,探索以高原湖泊为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合理容量测定技术,建立脆弱生态系统国家公园的遴选标准,初步建立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遴选标准和名单,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思路;研究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范围划定与功能分区技术方法,设计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的保护体系与格局、公园公益体系和利用格局、公园配套设施和布局、社区联动发展路径、重要小微尺度景观建设等具体方案;构建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评估和优化的技术方法,开展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智能管理平台需求调研,建立平台功能需求体系,形成智慧平台管理系统;分析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环境影响评价与效益、风险评估,对其建设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价。 目录

    第1章 总论 1

    1.1 国家公园科学内涵 2

    1.2 国家公园建设历程与研究进展 4

    1.2.1 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的借鉴 4

    1.2.2 国内国家公园发展情况 7

    1.2.3 西藏建设国家公园的科学难点和研究价值 12

    1.3 西藏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3

    1.3.1 符合西藏生态系统特征 13

    1.3.2 优化西藏自然保护地体系 14

    1.3.3 符合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20

    1.3.4 解决深度贫困区扶贫攻坚难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5

    1.3.5 适应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 29

    1.4 西藏国家公园/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初步方案 30

    1.4.1 西藏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准则 31

    1.4.2 西藏和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研究框架 32

    1.4.3 西藏国家公园群/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初步方案 35

    1.5 政策建议 43

    1.5.1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性 43

    1.5.2 创新预期 44

    1.5.3 政策建议 45

    第2章 色林错区域发展概况 47

    2.1 色林错自然地理概况 48

    2.1.1 地质地貌 48

    2.1.2 气候 49

    2.1.3 河流水系 50

    2.1.4 植被土壤 51

    2.1.5 土地利用 51

    2.1.6 土壤类型 54

    2.1.7 水系分布 54

    2.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56

    2.2.1 人口经济整体情况概述 56

    2.2.2 色林错拟建国家公园内部人口经济分析 57

    2.3 贫困化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65

    2.3.1 个人贫困与可持续生计 65

    2.3.2 政府贫困与发展战略选择 72

    2.3.3 国家扶持——资金来源和用途分析 72

    2.4 旅游发展 74

    2.4.1 旅游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 74

    2.4.2 旅游需求特征及趋势 74

    2.5 色林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其土地利用现状 75

    2.5.1 总体特征 75

    2.5.2 保护区内部土地利用分析 76

    2.5.3 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分析 77

    第3章 色林错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原真性、代表性 79

    3.1 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80

    3.1.1 色林错区域主体功能 80

    3.1.2 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关系 81

    3.2 主要生态系统景观特征 82

    3.2.1 地质景观 82

    3.2.2 湖泊群 83

    3.2.3 冰川群 86

    3.2.4 珍稀物种群 87

    3.2.5 草地系统 89

    3.2.6 湿地系统 91

    3.2.7 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92

    3.3 人文状况、特征及成因 93

    3.3.1 人文概况 93

    3.3.2 人文生态系统特征 97

    3.3.3 对国家公园的支撑 99

    第4章 色林错区域自然与人文生态价值评估 101

    4.1 评价依据与方法 102

    4.1.1 评价依据 102

    4.1.2 评价方法 103

    4.2 要素分析 104

    4.2.1 生态资源要素 104

    4.2.2 科考资源要素 104

    4.2.3 人文游憩要素 105

    4.2.4 自然游憩要素 107

    4.3 集成评估 111

    4.3.1 生态系统保护价值 111

    4.3.2 科学知识普及价值 116

    4.3.3 生态景观美学价值 117

    4.3.4 民族文化体验价值 127

    4.3.5 中国国家公园典型性的横向比较 128

    4.3.6 核心价值评判 129

    4.4 限制性因素评估 129

    4.4.1 生态脆弱性 129

    4.4.2 通达性低 130

    4.4.3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130

    4.4.4 适游期短 133

    4.4.5 高原反应 135

    4.5 公园潜在价值的动态预判 135

    4.5.1 技术进步 135

    4.5.2 社会经济发展 137

    4.5.3 对外开放 140

    第5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合理容量测定 141

    5.1 合理容量测定的技术框架 142

    5.1.1 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142

    5.1.2 公园空间的总体需求平衡 148

    5.1.3 旅游空间和生态环境容量 151

    5.1.4 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151

    5.1.5 社会接受能力 154

    5.2 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154

    5.2.1 限制性因子 154

    5.2.2 分级因子 158

    5.2.3 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169

    5.3 公园功能与非公园功能需求的综合平衡 177

    5.3.1 公园功能需求 177

    5.3.2 非公园功能需求 181

    5.4 旅游空间容量和水环境容量 187

    5.4.1 旅游空间容量 187

    5.4.2 水环境容量 190

    5.5 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分析 190

    5.5.1 交通可达性与交通容量 190

    5.5.2 住宿 191

    5.5.3 能源需求与供应 192

    5.6 地方民众的意愿和认同 192

    5.6.1 色林错地区社区基本情况 193

    5.6.2 社区调查结果 194

    5.6.3 色林错地区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意愿与能力预评估 196

    5.6.4 未来影响民众意愿的关键因素 199

    5.7 未来容量变化趋势 201

    5.7.1 影响未来容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201

    5.7.2 未来容量变化趋势判断 203

    5.8 合理容量测定结果 203

    5.8.1 总体结论 203

    5.8.2 未来趋势 204

    5.8.3 应对建议 204

    第6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范围划定与功能分区 207

    6.1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功能定位 208

    6.1.1 保护色林错湖区高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 208

    6.1.2 保护具有苯教特色的人文生态原真性 208

    6.1.3 保护黑颈鹤、藏羚羊等旗舰物种的栖息地和代表性生态景观 208

    6.1.4 优化色林错自然保护地区域管理体制和财政紧张问题 208

    6.1.5 探索小面积利用促进大面积保护模式 208

    6.2 国家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技术流程与结果 209

    6.2.1 国家公园边界划定依据 209

    6.2.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范围划定 211

    6.2.3 技术路线 211

    6.2.4 研究数据准备 212

    6.3 国家公园范围划定考虑要素分析 213

    6.3.1 旗舰物种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213

    6.3.2 DEM高程分析 217

    6.3.3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18

    6.3.4 主要集水区分析 218

    6.3.5 交通条件分析 220

    6.3.6 综合分析结果 220

    6.4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内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 222

    6.4.1 区划原则 222

    6.4.2 区划依据 223

    6.4.3 技术路线与分析方法 225

    6.4.4 分区结果 226

    第7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方案的探索 231

    7.1 公园保护体系和保护格局 232

    7.1.1 自然生态保护体系 232

    7.1.2 人文生态保护体系 234

    7.1.3 综合保护格局 237

    7.1.4 保护举措与管制要求 238

    7.2 国家公园公益体系和利用格局 239

    7.2.1 国外国家公园的公益化服务情况 239

    7.2.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公益化服务内涵与目标 241

    7.3 公益化服务构建方案 247

    7.3.1 用国家公园模式来实现色林错区域的公益化服务 247

    7.3.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公益服务规划思路 248

    7.3.3 国家公园模式下各类公益化服务的实现方案 249

    7.4 国家公园配套设施和布局 254

    7.4.1 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254

    7.4.2 应急救助网络体系 258

    7.5 社区基本情况预调查与分析 259

    7.5.1 社区基本情况预调查与设计 260

    7.5.2 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意愿与能力预评估 261

    7.5.3 空间聚落体系优化与公共服务配置设计 262

    7.5.4 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可持续能力建设与就业引导 263

    7.6 小微尺度(节点)建设的原则 265

    7.6.1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景观的现状特征 265

    7.6.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景观品质提升对策 268

    第8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77

    8.1 国家公园管理的经验借鉴 278

    8.1.1 国家公园管理的经验借鉴 278

    8.1.2 相关经验总结 281

    8.2 色林错现有管理体制 282

    8.2.1 管理基本架构 282

    8.2.2 管理成效 283

    8.2.3 存在问题 283

    8.2.4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借鉴 284

    8.3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体制机制 286

    8.3.1 整体框架设计 286

    8.3.2 管理体制优化建议 287

    8.3.3 资金投入机制 288

    8.3.4 土地整合模式 291

    第9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智慧化管理平台开发报告 295

    9.1 建设目标要求 296

    9.2 国外平台调研 296

    9.2.1 国外国家公园综合管理平台功能调研 296

    9.2.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综合管理平台功能调研 297

    9.3 建设目标 299

    9.4 设计原则 300

    9.4.1 统一设计原则 300

    9.4.2 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的原则 300

    9.4.3 先进成熟性原则 300

    9.4.4 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300

    9.4.5 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 301

    9.4.6 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301

    9.5 平台架构设计 301

    9.5.1 平台总体架构 301

    9.5.2 功能模块介绍 301

    9.5.3 主要功能 303

    9.6 智慧公园系统 304

    9.6.1 平台系统特征 305

    9.6.2 全过程服务设计 306

    9.7 综合管理系统 312

    9.7.1 生态资源现状 312

    9.7.2 生态资源监测 312

    9.7.3 应急管理 314

    9.8 平台的智能化说明 314

    第10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效益、风险评估 317

    10.1 环境影响评价 318

    10.1.1 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 318

    10.1.2 预防环境影响的对策 320

    10.1.3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320

    10.2 效益预估 321

    10.2.1 生态效益 321

    10.2.2 社会效益 323

    10.2.3 经济效益 325

    10.2.4 文化效益 330

    10.3 风险分析 330

    10.3.1 生态环境风险 330

    10.3.2 游客安全风险 331

    10.3.3 文化冲突风险 331

    参考文献 3
  • 内容简介:
    《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以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方案为例,研究脆弱生态系统国家公园遴选标准与规划经验,探索以高原湖泊为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合理容量测定技术,建立脆弱生态系统国家公园的遴选标准,初步建立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遴选标准和名单,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思路;研究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范围划定与功能分区技术方法,设计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的保护体系与格局、公园公益体系和利用格局、公园配套设施和布局、社区联动发展路径、重要小微尺度景观建设等具体方案;构建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评估和优化的技术方法,开展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智能管理平台需求调研,建立平台功能需求体系,形成智慧平台管理系统;分析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环境影响评价与效益、风险评估,对其建设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价。
  • 目录:
    目录

    第1章 总论 1

    1.1 国家公园科学内涵 2

    1.2 国家公园建设历程与研究进展 4

    1.2.1 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的借鉴 4

    1.2.2 国内国家公园发展情况 7

    1.2.3 西藏建设国家公园的科学难点和研究价值 12

    1.3 西藏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3

    1.3.1 符合西藏生态系统特征 13

    1.3.2 优化西藏自然保护地体系 14

    1.3.3 符合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20

    1.3.4 解决深度贫困区扶贫攻坚难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5

    1.3.5 适应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 29

    1.4 西藏国家公园/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初步方案 30

    1.4.1 西藏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准则 31

    1.4.2 西藏和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研究框架 32

    1.4.3 西藏国家公园群/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初步方案 35

    1.5 政策建议 43

    1.5.1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性 43

    1.5.2 创新预期 44

    1.5.3 政策建议 45

    第2章 色林错区域发展概况 47

    2.1 色林错自然地理概况 48

    2.1.1 地质地貌 48

    2.1.2 气候 49

    2.1.3 河流水系 50

    2.1.4 植被土壤 51

    2.1.5 土地利用 51

    2.1.6 土壤类型 54

    2.1.7 水系分布 54

    2.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56

    2.2.1 人口经济整体情况概述 56

    2.2.2 色林错拟建国家公园内部人口经济分析 57

    2.3 贫困化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65

    2.3.1 个人贫困与可持续生计 65

    2.3.2 政府贫困与发展战略选择 72

    2.3.3 国家扶持——资金来源和用途分析 72

    2.4 旅游发展 74

    2.4.1 旅游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 74

    2.4.2 旅游需求特征及趋势 74

    2.5 色林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其土地利用现状 75

    2.5.1 总体特征 75

    2.5.2 保护区内部土地利用分析 76

    2.5.3 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分析 77

    第3章 色林错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原真性、代表性 79

    3.1 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80

    3.1.1 色林错区域主体功能 80

    3.1.2 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关系 81

    3.2 主要生态系统景观特征 82

    3.2.1 地质景观 82

    3.2.2 湖泊群 83

    3.2.3 冰川群 86

    3.2.4 珍稀物种群 87

    3.2.5 草地系统 89

    3.2.6 湿地系统 91

    3.2.7 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92

    3.3 人文状况、特征及成因 93

    3.3.1 人文概况 93

    3.3.2 人文生态系统特征 97

    3.3.3 对国家公园的支撑 99

    第4章 色林错区域自然与人文生态价值评估 101

    4.1 评价依据与方法 102

    4.1.1 评价依据 102

    4.1.2 评价方法 103

    4.2 要素分析 104

    4.2.1 生态资源要素 104

    4.2.2 科考资源要素 104

    4.2.3 人文游憩要素 105

    4.2.4 自然游憩要素 107

    4.3 集成评估 111

    4.3.1 生态系统保护价值 111

    4.3.2 科学知识普及价值 116

    4.3.3 生态景观美学价值 117

    4.3.4 民族文化体验价值 127

    4.3.5 中国国家公园典型性的横向比较 128

    4.3.6 核心价值评判 129

    4.4 限制性因素评估 129

    4.4.1 生态脆弱性 129

    4.4.2 通达性低 130

    4.4.3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130

    4.4.4 适游期短 133

    4.4.5 高原反应 135

    4.5 公园潜在价值的动态预判 135

    4.5.1 技术进步 135

    4.5.2 社会经济发展 137

    4.5.3 对外开放 140

    第5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合理容量测定 141

    5.1 合理容量测定的技术框架 142

    5.1.1 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142

    5.1.2 公园空间的总体需求平衡 148

    5.1.3 旅游空间和生态环境容量 151

    5.1.4 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151

    5.1.5 社会接受能力 154

    5.2 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154

    5.2.1 限制性因子 154

    5.2.2 分级因子 158

    5.2.3 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169

    5.3 公园功能与非公园功能需求的综合平衡 177

    5.3.1 公园功能需求 177

    5.3.2 非公园功能需求 181

    5.4 旅游空间容量和水环境容量 187

    5.4.1 旅游空间容量 187

    5.4.2 水环境容量 190

    5.5 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分析 190

    5.5.1 交通可达性与交通容量 190

    5.5.2 住宿 191

    5.5.3 能源需求与供应 192

    5.6 地方民众的意愿和认同 192

    5.6.1 色林错地区社区基本情况 193

    5.6.2 社区调查结果 194

    5.6.3 色林错地区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意愿与能力预评估 196

    5.6.4 未来影响民众意愿的关键因素 199

    5.7 未来容量变化趋势 201

    5.7.1 影响未来容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201

    5.7.2 未来容量变化趋势判断 203

    5.8 合理容量测定结果 203

    5.8.1 总体结论 203

    5.8.2 未来趋势 204

    5.8.3 应对建议 204

    第6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范围划定与功能分区 207

    6.1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功能定位 208

    6.1.1 保护色林错湖区高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 208

    6.1.2 保护具有苯教特色的人文生态原真性 208

    6.1.3 保护黑颈鹤、藏羚羊等旗舰物种的栖息地和代表性生态景观 208

    6.1.4 优化色林错自然保护地区域管理体制和财政紧张问题 208

    6.1.5 探索小面积利用促进大面积保护模式 208

    6.2 国家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技术流程与结果 209

    6.2.1 国家公园边界划定依据 209

    6.2.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范围划定 211

    6.2.3 技术路线 211

    6.2.4 研究数据准备 212

    6.3 国家公园范围划定考虑要素分析 213

    6.3.1 旗舰物种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213

    6.3.2 DEM高程分析 217

    6.3.3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18

    6.3.4 主要集水区分析 218

    6.3.5 交通条件分析 220

    6.3.6 综合分析结果 220

    6.4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内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 222

    6.4.1 区划原则 222

    6.4.2 区划依据 223

    6.4.3 技术路线与分析方法 225

    6.4.4 分区结果 226

    第7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建设方案的探索 231

    7.1 公园保护体系和保护格局 232

    7.1.1 自然生态保护体系 232

    7.1.2 人文生态保护体系 234

    7.1.3 综合保护格局 237

    7.1.4 保护举措与管制要求 238

    7.2 国家公园公益体系和利用格局 239

    7.2.1 国外国家公园的公益化服务情况 239

    7.2.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公益化服务内涵与目标 241

    7.3 公益化服务构建方案 247

    7.3.1 用国家公园模式来实现色林错区域的公益化服务 247

    7.3.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公益服务规划思路 248

    7.3.3 国家公园模式下各类公益化服务的实现方案 249

    7.4 国家公园配套设施和布局 254

    7.4.1 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254

    7.4.2 应急救助网络体系 258

    7.5 社区基本情况预调查与分析 259

    7.5.1 社区基本情况预调查与设计 260

    7.5.2 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意愿与能力预评估 261

    7.5.3 空间聚落体系优化与公共服务配置设计 262

    7.5.4 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可持续能力建设与就业引导 263

    7.6 小微尺度(节点)建设的原则 265

    7.6.1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景观的现状特征 265

    7.6.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景观品质提升对策 268

    第8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77

    8.1 国家公园管理的经验借鉴 278

    8.1.1 国家公园管理的经验借鉴 278

    8.1.2 相关经验总结 281

    8.2 色林错现有管理体制 282

    8.2.1 管理基本架构 282

    8.2.2 管理成效 283

    8.2.3 存在问题 283

    8.2.4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借鉴 284

    8.3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体制机制 286

    8.3.1 整体框架设计 286

    8.3.2 管理体制优化建议 287

    8.3.3 资金投入机制 288

    8.3.4 土地整合模式 291

    第9章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智慧化管理平台开发报告 295

    9.1 建设目标要求 296

    9.2 国外平台调研 296

    9.2.1 国外国家公园综合管理平台功能调研 296

    9.2.2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综合管理平台功能调研 297

    9.3 建设目标 299

    9.4 设计原则 300

    9.4.1 统一设计原则 300

    9.4.2 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的原则 300

    9.4.3 先进成熟性原则 300

    9.4.4 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300

    9.4.5 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 301

    9.4.6 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301

    9.5 平台架构设计 301

    9.5.1 平台总体架构 301

    9.5.2 功能模块介绍 301

    9.5.3 主要功能 303

    9.6 智慧公园系统 304

    9.6.1 平台系统特征 305

    9.6.2 全过程服务设计 306

    9.7 综合管理系统 312

    9.7.1 生态资源现状 312

    9.7.2 生态资源监测 312

    9.7.3 应急管理 314

    9.8 平台的智能化说明 314

    第10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效益、风险评估 317

    10.1 环境影响评价 318

    10.1.1 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 318

    10.1.2 预防环境影响的对策 320

    10.1.3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320

    10.2 效益预估 321

    10.2.1 生态效益 321

    10.2.2 社会效益 323

    10.2.3 经济效益 325

    10.2.4 文化效益 330

    10.3 风险分析 330

    10.3.1 生态环境风险 330

    10.3.2 游客安全风险 331

    10.3.3 文化冲突风险 331

    参考文献 3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