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12
版次: 1
ISBN: 9787509797785
定价: 1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616页
字数: 64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4人买过
  •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刑法修正案(九)》继《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取消13个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后,进一步成批量地取消了9个罪名的死刑,使我国刑法中死刑的罪名在短短几年内由68个减至46个。本书分析了我国死刑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回顾了我国削减死刑的司法和立法进程,对下一步如何继续稳步推进我国的死刑改革并建构相关配套措施提出了设想。 刘仁文,男,湖南隆回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后,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199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工作。1994年在河北省香河县人民法院锻炼,任院长助理。1995年开始在时属社科院法学所的科华国际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2014-2015年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国刑法学会理事、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教学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刑法学会常务理事、立法学会副会长。 第一章 死刑改革的宏观探讨
      第一节 我国死刑改革的最新进展
      第二节 我国死刑改革的理想图景与现实选择
      第三节 死刑制度改革之建议
      第四节 我国和平时期废止死刑之设想
      第五节 我国死刑改革的理论突破
    第二章 死刑改革的宪法审视
      第一节 死刑与宪法
      第二节 死刑的宪法控制方案
      第三节 死刑罪名削减的宪法维度
      第四节 中国减少死刑罪名的宪法学考量
      第五节 死刑冤错案件的宪法控制
    第三章 死刑改革的立法建构
      第一节 中国死刑改革立法新思考
      第二节 贪利性犯罪死刑配置的犯罪学追问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考量
      第四节 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存废考量
      第五节 抢劫犯罪死刑适用现状与立法完善
      第六节 组织、强迫卖淫罪的死刑问题
      第七节 毒品犯罪适用死刑新解
    第四章 死刑改革的司法探索
      第一节 死刑适用的双重标准
      第二节 死刑适用标准的反向解读
      第三节 死刑案件的量刑规范化
      第四节 被害方诉求与死刑的司法控制
      第五节 被害人过错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第六节 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的界限
      第七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司法适用
      第八节 死缓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
      第九节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价值定位及其适用
    第五章 死刑改革的程序问题
      第一节 程序视角下的死刑控制
      第二节 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远程视频讯问
      第三节 加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
      第四节 死刑立即执行的交付执行时间
      第五节 死刑犯的临刑会见权
    第六章 死刑改革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国际上死刑存废最新情况概览
      第二节 国际人权公约对刑法的许可与不许可
      第三节 意大利废除死刑的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贝卡里亚等对死刑改革的签名意见书
      第五节 日本死刑裁量的“永山基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 死刑改革的其他维度
      第一节 死刑与宗教
      第二节 中国死刑文化多元性与一元性探究
      第三节 死刑改革中民意引导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死刑改革的民众认同
      第五节 隐性死刑冤案的发生与避免
  • 内容简介: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刑法修正案(九)》继《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取消13个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后,进一步成批量地取消了9个罪名的死刑,使我国刑法中死刑的罪名在短短几年内由68个减至46个。本书分析了我国死刑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回顾了我国削减死刑的司法和立法进程,对下一步如何继续稳步推进我国的死刑改革并建构相关配套措施提出了设想。
  • 作者简介:
    刘仁文,男,湖南隆回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后,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199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工作。1994年在河北省香河县人民法院锻炼,任院长助理。1995年开始在时属社科院法学所的科华国际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2014-2015年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国刑法学会理事、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教学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刑法学会常务理事、立法学会副会长。
  • 目录:
    第一章 死刑改革的宏观探讨
      第一节 我国死刑改革的最新进展
      第二节 我国死刑改革的理想图景与现实选择
      第三节 死刑制度改革之建议
      第四节 我国和平时期废止死刑之设想
      第五节 我国死刑改革的理论突破
    第二章 死刑改革的宪法审视
      第一节 死刑与宪法
      第二节 死刑的宪法控制方案
      第三节 死刑罪名削减的宪法维度
      第四节 中国减少死刑罪名的宪法学考量
      第五节 死刑冤错案件的宪法控制
    第三章 死刑改革的立法建构
      第一节 中国死刑改革立法新思考
      第二节 贪利性犯罪死刑配置的犯罪学追问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考量
      第四节 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存废考量
      第五节 抢劫犯罪死刑适用现状与立法完善
      第六节 组织、强迫卖淫罪的死刑问题
      第七节 毒品犯罪适用死刑新解
    第四章 死刑改革的司法探索
      第一节 死刑适用的双重标准
      第二节 死刑适用标准的反向解读
      第三节 死刑案件的量刑规范化
      第四节 被害方诉求与死刑的司法控制
      第五节 被害人过错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第六节 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的界限
      第七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司法适用
      第八节 死缓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
      第九节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价值定位及其适用
    第五章 死刑改革的程序问题
      第一节 程序视角下的死刑控制
      第二节 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远程视频讯问
      第三节 加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
      第四节 死刑立即执行的交付执行时间
      第五节 死刑犯的临刑会见权
    第六章 死刑改革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国际上死刑存废最新情况概览
      第二节 国际人权公约对刑法的许可与不许可
      第三节 意大利废除死刑的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贝卡里亚等对死刑改革的签名意见书
      第五节 日本死刑裁量的“永山基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 死刑改革的其他维度
      第一节 死刑与宗教
      第二节 中国死刑文化多元性与一元性探究
      第三节 死刑改革中民意引导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死刑改革的民众认同
      第五节 隐性死刑冤案的发生与避免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案件检察监督研究
张加林;姜涛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改革的中国实践
赵秉志 主编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的任意性
[美]内科尔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
[德]卡尔·布鲁诺·莱德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的宪法控制
韩大元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报告/潘军小说典藏
潘军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的温度(增订版)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制度之现实考察与完善建言
赵秉志 主编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案件法律适用手册
罗书平 主编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控制的证据维度:理论与实践
吕泽华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案件的有效辩护
李贵方、张燕生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适用标准研究
李风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死刑的温度(增订版)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立体刑法学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网络时代的刑法面孔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反腐败的刑事法治保障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法律的灯绳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法律行者:刘仁文法学随笔之3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刑法的结构与视野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博士文丛: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具体权利:刘仁文法学随笔续编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想到就说:刘仁文法学随笔选萃
刘仁文 著
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
刑事政策初步
刘仁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