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1
版次: 1
ISBN: 9787209041812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3页
字数: 200千字
分类: 政治
14人买过
  •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首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政治公共领域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实践的可检验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作了详尽分析。《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在梳理前人理论和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种载体,变量和指标,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运用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从社会学的视角,在宏观、微观两个层次上精辟地分析了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关系,深层次的转型与变迁,试图从理论上建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良性结构基础,进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一般规律,为消解当今的统治合法性危机和社会治理遂渐引入善治的轨迹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对从事想相近主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制定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何珊君,女,浙江宁波人。资深津师。曾分别在浙江、广东执业多年。法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主要研究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法社会学。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拿起法律武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 绪论
    第1章非政治公共镇域范畴及其相关理论
    一、经典理论的困惑与新理论的尝试
    二、非政治公共领域内涵及其重要特征
    三、中国非政治公共领域的结构性变化
    四、选题的理论、实践意义与特色、创新
    五、研究方法与不足

    第2章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本土实践研究
    一、组织
    二、制度
    三、文化和运动
    四、小结

    第3章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微观分析
    一、法与行动关系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制度与行动博弈中的社会结构
    三、法与文化冲突、均衡中的社会结构演变

    第4章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宏观分析
    一、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本质内涵
    二、通过法对非政治公共领域的重构与控制
    三、非政治公共领域对法律的基础性功能与价值
    四、非政治公共领域与法律的交互同构
    五、革命性的断裂与断裂前的渐变

    第5章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良性运行的理想模型
    一、非政治公共领域与法各自的良性运行模态
    二、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良性互动模态
    三、模型于中国社会的再解释

    第6章现代化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性基础
    一、社会结构和现代化的经典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二、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三、和谐社会结构性基础的尝试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首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政治公共领域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实践的可检验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作了详尽分析。《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在梳理前人理论和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种载体,变量和指标,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运用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从社会学的视角,在宏观、微观两个层次上精辟地分析了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关系,深层次的转型与变迁,试图从理论上建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良性结构基础,进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一般规律,为消解当今的统治合法性危机和社会治理遂渐引入善治的轨迹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对从事想相近主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制定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 作者简介:
    何珊君,女,浙江宁波人。资深津师。曾分别在浙江、广东执业多年。法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主要研究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法社会学。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拿起法律武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
  • 目录:
    绪论
    第1章非政治公共镇域范畴及其相关理论
    一、经典理论的困惑与新理论的尝试
    二、非政治公共领域内涵及其重要特征
    三、中国非政治公共领域的结构性变化
    四、选题的理论、实践意义与特色、创新
    五、研究方法与不足

    第2章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本土实践研究
    一、组织
    二、制度
    三、文化和运动
    四、小结

    第3章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微观分析
    一、法与行动关系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制度与行动博弈中的社会结构
    三、法与文化冲突、均衡中的社会结构演变

    第4章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宏观分析
    一、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本质内涵
    二、通过法对非政治公共领域的重构与控制
    三、非政治公共领域对法律的基础性功能与价值
    四、非政治公共领域与法律的交互同构
    五、革命性的断裂与断裂前的渐变

    第5章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良性运行的理想模型
    一、非政治公共领域与法各自的良性运行模态
    二、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良性互动模态
    三、模型于中国社会的再解释

    第6章现代化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性基础
    一、社会结构和现代化的经典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二、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三、和谐社会结构性基础的尝试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礼
丁玮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实践理性
颜厥安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信
史大晓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术:喻中读韩非
喻中 著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规:践行中国学校法治核心路径
柴纯青;林清华;谢建华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名
蒋海松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气
万彩虹 董青梅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中国经济发展
王俊 著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理 中国传统法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张中秋 著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司法的演进及改革考论
张培田 著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刑
陆娓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
法与实践理性
葛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