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史(1933.11-1938.2)/景德镇学院学术文库

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史(1933.11-1938.2)/景德镇学院学术文库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12
版次: 1
ISBN: 9787210129394
定价: 4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83页
分类: 历史
8人买过
  • 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斗争历程反映了闽浙赣苏区沦陷后皖浙赣边游击区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曲折革命斗争历史。皖浙赣边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15块游击区中较大的一块,是从闽浙赣苏区演变而来的一块游击区,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皖浙赣边游击区的革命斗争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上,斗争更为曲折,经历了创建、转变、发展、艰难四个阶段;在地理跨度上,前后被分割为12块之多的小游击区;在组织跨度上,经常性地处于与上级失去联络的状态;在横向跨度上,人员分布零散,相互隔离。但皖浙赣边游击区的长期坚持斗争,具有外张力、内聚力、渗透力三大精神维度,而且这三者高度统一于一切斗争为了人民群众利益这个根本价值目标。这一价值向度是革命斗争的定向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与规范机制。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的精神维度和价值向度,是人民军队精神特质在特定阶段的集中表现,具有典型意义。
        《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史(1933.11-1938.2)/景德镇学院学术文库》讲述的这段艰苦战争历程,是我党我军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极具典型意义,值得我们追忆、缅怀和学习。 江旺龙,男,1973年生人,景德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学研究,在《商业研究》《科技管理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已出版论著1部。 前言
    第一章  卫星新苏区的开辟
      1.1  闽浙赣省委开辟卫星新苏区战略的制定
      1.2  皖南新苏区的开辟
      1.3  皖赣边新苏区的开辟
      1.4  皖赣边苏区支援红七军团
      1.5  开辟开婺休游击区
    第二章  全面向游击战争转变
      2.1  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失败
      2.2  闽浙赣苏区全面转入游击战争
      2.3  开婺休游击区的斗争
      2.4  皖南苏区的游击战争
      2.5  泾旌宁宣游击区的创建与挫折
      2.6  皖赣边苏区失陷
      2.7  贵秋东根据地的创建与失败
      2.8  开创都湖鄱彭游击根据地
    第三章  鄣公山会议后皖浙赣边游击战争的发展
      3.1  鄣公山会议后的胜利进军
      3.2  赣东北老苏区的恢复与发展
      3.3  皖赣边游击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
      3.4  浙皖游击根据地的发展
      3.5  上浙皖游击区的开辟
      3.6  下浙皖游击区的开辟
    第四章  “西安事变”后的局势转变
      4.1  国民党的“清剿”部署
      4.2  皖浙赣省委失败
      4.3  下浙皖游击根据地失败
      4.4  浙皖游击根据地失败
      4.5  上浙皖游击根据地失败
      4.6  赣东北特委遭到重大损失
      4.7  皖赣特委在艰难中坚持斗争
    第五章  皖浙赣边红军改编
      5.1  国共皖赣边谈判
      5.2  陈毅到达景德镇
      5.3  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
      5.4  陈毅二至景德镇
      5.5  陈毅开展统战工作
      5.6  新四军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
      5.7  扩兵
      5.8  整编
      5.9  成立修械所
      5.10  皖浙赣边红军改编名录
    第六章  改编之后的光辉战斗历程
      6.1  岩寺集中点验集训
      6.2  韦岗伏击战
      6.3句容战斗
      6.4  珥陵战斗
      6.5  薛埠战斗
      6.6  参加渡江作战
      6.7  入朝作战
      6.8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6.9  参加1984年国庆阅兵
      6.10  现在的老虎团
    结束语
    附录
  • 内容简介:
    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斗争历程反映了闽浙赣苏区沦陷后皖浙赣边游击区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曲折革命斗争历史。皖浙赣边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15块游击区中较大的一块,是从闽浙赣苏区演变而来的一块游击区,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皖浙赣边游击区的革命斗争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上,斗争更为曲折,经历了创建、转变、发展、艰难四个阶段;在地理跨度上,前后被分割为12块之多的小游击区;在组织跨度上,经常性地处于与上级失去联络的状态;在横向跨度上,人员分布零散,相互隔离。但皖浙赣边游击区的长期坚持斗争,具有外张力、内聚力、渗透力三大精神维度,而且这三者高度统一于一切斗争为了人民群众利益这个根本价值目标。这一价值向度是革命斗争的定向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与规范机制。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的精神维度和价值向度,是人民军队精神特质在特定阶段的集中表现,具有典型意义。
        《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史(1933.11-1938.2)/景德镇学院学术文库》讲述的这段艰苦战争历程,是我党我军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极具典型意义,值得我们追忆、缅怀和学习。
  • 作者简介:
    江旺龙,男,1973年生人,景德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学研究,在《商业研究》《科技管理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已出版论著1部。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卫星新苏区的开辟
      1.1  闽浙赣省委开辟卫星新苏区战略的制定
      1.2  皖南新苏区的开辟
      1.3  皖赣边新苏区的开辟
      1.4  皖赣边苏区支援红七军团
      1.5  开辟开婺休游击区
    第二章  全面向游击战争转变
      2.1  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失败
      2.2  闽浙赣苏区全面转入游击战争
      2.3  开婺休游击区的斗争
      2.4  皖南苏区的游击战争
      2.5  泾旌宁宣游击区的创建与挫折
      2.6  皖赣边苏区失陷
      2.7  贵秋东根据地的创建与失败
      2.8  开创都湖鄱彭游击根据地
    第三章  鄣公山会议后皖浙赣边游击战争的发展
      3.1  鄣公山会议后的胜利进军
      3.2  赣东北老苏区的恢复与发展
      3.3  皖赣边游击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
      3.4  浙皖游击根据地的发展
      3.5  上浙皖游击区的开辟
      3.6  下浙皖游击区的开辟
    第四章  “西安事变”后的局势转变
      4.1  国民党的“清剿”部署
      4.2  皖浙赣省委失败
      4.3  下浙皖游击根据地失败
      4.4  浙皖游击根据地失败
      4.5  上浙皖游击根据地失败
      4.6  赣东北特委遭到重大损失
      4.7  皖赣特委在艰难中坚持斗争
    第五章  皖浙赣边红军改编
      5.1  国共皖赣边谈判
      5.2  陈毅到达景德镇
      5.3  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
      5.4  陈毅二至景德镇
      5.5  陈毅开展统战工作
      5.6  新四军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
      5.7  扩兵
      5.8  整编
      5.9  成立修械所
      5.10  皖浙赣边红军改编名录
    第六章  改编之后的光辉战斗历程
      6.1  岩寺集中点验集训
      6.2  韦岗伏击战
      6.3句容战斗
      6.4  珥陵战斗
      6.5  薛埠战斗
      6.6  参加渡江作战
      6.7  入朝作战
      6.8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6.9  参加1984年国庆阅兵
      6.10  现在的老虎团
    结束语
    附录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史(1933.11-1938.2)/景德镇学院学术文库
皖浙绘画
聂崇正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