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表演艺术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表演艺术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6
版次: 1
ISBN: 9787520381079
定价: 17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本书为近二十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表演艺术类(包括曲艺、戏曲、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优秀论文。本书是“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萃”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全面梳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按专题进行编目集结成书,分成六编,编“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第二编“说唱艺术”,第三编“传统戏剧”,第四编“传统音乐”,第五编“传统舞蹈”,第六编“史论”。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论分析都将丰富该领域的成果。 岳永逸,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曾先后前往日本神奈川大学(2005)、香港浸会大学(2008—2009)、剑桥大学(2012—2013)访学,兼任《剑桥中国研究》、《中国节日志》和《中国民俗志》编委。著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忧郁的民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朝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年)等;主编《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民间文艺卷》等。 编  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表演艺术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当下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应对策略——以胡集书会参会艺人为中心的探讨

      “非遗”艺人保护聚焦——以鲁西南鼓吹乐的艺人保护为例

    第二编  说唱艺术

      论兰州鼓子在现代化语境下的生产与接受

      兰州鼓子: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困境

      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为例

      表演理论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

      佛山“龙舟说唱”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温州鼓词多元传承生态的形成

    第三编  传统戏剧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昆曲的雅俗与保护传承

      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昌黎皮影戏为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绍剧”为例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遗语境中池州傩的不同话语与角力

      “采茶”人生路——粤北采茶戏 传承人吴燕城访谈录

    第四编  传统音乐

      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

      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 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的时空维度——以云南剑川白族的石宝山歌会为例

      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

    第五编  传统舞蹈

      山野奇花的旷世魅力——“撒叶儿嗬”简论

      从《祭孔乐舞》看“非遗”的舞台表演及其本真性

      论民俗传统的“遗产化”过程——以土家族“毛古斯”为个案

      人地关系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 非遗松江舞草龙为个案

      彝族花鼓舞民间自组织“花鼓会”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空间”视角下彝族“打歌”保护与开发研究

      试析全景敞视中不同主体的“非遗”视觉差——以汶川羌族羊皮鼓舞为例

    第六编  史论

      壮族“歌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为近二十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表演艺术类(包括曲艺、戏曲、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优秀论文。本书是“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萃”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全面梳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按专题进行编目集结成书,分成六编,编“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第二编“说唱艺术”,第三编“传统戏剧”,第四编“传统音乐”,第五编“传统舞蹈”,第六编“史论”。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论分析都将丰富该领域的成果。
  • 作者简介:
    岳永逸,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曾先后前往日本神奈川大学(2005)、香港浸会大学(2008—2009)、剑桥大学(2012—2013)访学,兼任《剑桥中国研究》、《中国节日志》和《中国民俗志》编委。著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忧郁的民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朝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年)等;主编《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民间文艺卷》等。
  • 目录:
    编  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表演艺术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当下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应对策略——以胡集书会参会艺人为中心的探讨

      “非遗”艺人保护聚焦——以鲁西南鼓吹乐的艺人保护为例

    第二编  说唱艺术

      论兰州鼓子在现代化语境下的生产与接受

      兰州鼓子: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困境

      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为例

      表演理论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

      佛山“龙舟说唱”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温州鼓词多元传承生态的形成

    第三编  传统戏剧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昆曲的雅俗与保护传承

      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昌黎皮影戏为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绍剧”为例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遗语境中池州傩的不同话语与角力

      “采茶”人生路——粤北采茶戏 传承人吴燕城访谈录

    第四编  传统音乐

      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

      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 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的时空维度——以云南剑川白族的石宝山歌会为例

      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

    第五编  传统舞蹈

      山野奇花的旷世魅力——“撒叶儿嗬”简论

      从《祭孔乐舞》看“非遗”的舞台表演及其本真性

      论民俗传统的“遗产化”过程——以土家族“毛古斯”为个案

      人地关系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 非遗松江舞草龙为个案

      彝族花鼓舞民间自组织“花鼓会”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空间”视角下彝族“打歌”保护与开发研究

      试析全景敞视中不同主体的“非遗”视觉差——以汶川羌族羊皮鼓舞为例

    第六编  史论

      壮族“歌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