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

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04
版次: 1
ISBN: 9787509720691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1页
字数: 202千字
分类: 政治
17人买过
  • 政治动员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兴起的过程中,政治动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引入建构“共意”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概念,从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机制,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在农民中间的传播展开了结构性动态分析。《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为从新理论、新视角解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乃至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张孝芳,政治学博士。1977年生于湖北。1996年—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读本科,获学士学位。2000年—200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8月起,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学。 导论
    第一章革命叙事中的政治动员
    第一节研究综述:从现场观察到微观机制分析
    第二节建构“共意”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案例选择依据和资料来源

    第二章社会教育运动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陕甘宁边区的自然与社会政治生态
    第二节社会教育运动的历史缘起

    第三章社会教育运动在边区的实践与表达
    第一节社会教育运动的开展模式
    第二节社会教育运动的原则与策略
    第三节社会教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社会教育运动的泛化形式

    第四章政治动员机制:社会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节确立新的文化取向
    第二节重塑乡村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节构建新型公共空间:生活空间与政治空间的融合

    第五章政治动员机制:社会心理意识分析
    第一节新规范的引入:智识启蒙
    第二节新规范的引入:身份建构
    第三节新规范的内化:不同群体的回应
    第四节新规范的内化:三种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政治动员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兴起的过程中,政治动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引入建构“共意”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概念,从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机制,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在农民中间的传播展开了结构性动态分析。《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为从新理论、新视角解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乃至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 作者简介:
    张孝芳,政治学博士。1977年生于湖北。1996年—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读本科,获学士学位。2000年—200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8月起,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学。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革命叙事中的政治动员
    第一节研究综述:从现场观察到微观机制分析
    第二节建构“共意”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案例选择依据和资料来源

    第二章社会教育运动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陕甘宁边区的自然与社会政治生态
    第二节社会教育运动的历史缘起

    第三章社会教育运动在边区的实践与表达
    第一节社会教育运动的开展模式
    第二节社会教育运动的原则与策略
    第三节社会教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社会教育运动的泛化形式

    第四章政治动员机制:社会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节确立新的文化取向
    第二节重塑乡村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节构建新型公共空间:生活空间与政治空间的融合

    第五章政治动员机制:社会心理意识分析
    第一节新规范的引入:智识启蒙
    第二节新规范的引入:身份建构
    第三节新规范的内化:不同群体的回应
    第四节新规范的内化:三种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革命与动员:建构“共意”的视角
战争与国家能力: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张孝芳 著;戴长征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