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

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2
版次: 1
ISBN: 9787511221421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68页
字数: 199千字
分类: 政治
28人买过
  •   对外开放关乎国运兴衰。作为一个国家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和必然选择。中国自古就有对外往来,唐宋元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道路的选择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基于此回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总结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历史启示,分析归纳了对外开放的中国经验,从哲学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认清了现实挑战和国际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和中国道路选择,并最后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本书从“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两大起源点和落脚点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对外开放纵横时空的宏美画卷。 绪 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点

      一、先秦对外开放的自发探索:民间性、不经常性

      二、汉代对外开放的萌芽发展:官方性、经常性、陆道为主

      三、隋唐对外开放的推广兴盛:先陆后海,市舶制产生

      四、宋代对外开放的长足进步:海上贸易高度发达

      五、元朝对外开放的陆海四达: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

      六、明代对外开放的由盛而衰:实施民间海禁,推行朝贡贸易

      七、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对外开放的停滞多变:闭关锁国循环往复,对外开放陷入被动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点

      一、1840-1949年:晚清民国被动附庸型对外开放

      二、1949-1960年:以苏联为主要对象的“一边倒”型对外开放

      三、1960-1969年:面对美苏夹击封锁的“反帝反修”型的对外开放

      四、1969-1978年:打破坚冰的“三角形”突破型对外开放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战略布局和主要成就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二、产业开放战略步骤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和历史启示

     第一节 重要节点:我国对外开放方略不断调整

      一、“丝绸之路”开始与世界的对话--开放格局初启

      二、四大发明的传播提升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开放结构升级

      三、郑和下西洋对蓝色文明的尝试与局限--开放位次调整

      四、明清在世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闭关锁国失去近代化机会--开放格局逆转

      五、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大国崛起使中国陷入“被殖民化”历程--开放结构重组

      六、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中国追赶世界提供了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基础--开放格局重启

      七、冷战时期的对外开放彰显了“游击”的机变智慧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开放空间逼仄

      八、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航线上起航--开放战略确立

      九、“国际经济大循环”理论与实践为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引擎和助力--开放策略突破

      十、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动发展--开放格局复兴

      十一、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进入崭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前景广阔

     第二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

      一、对外开放关乎国运兴衰

      二、开明的国家意志是对外开放的前提

      三、对外开放要在“摸、试、杀”试错实践中突破思维的困局

      四、对外开放要由点及面走渐进梯次式发展道路

      五、对外开放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六、对外开放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

    第三章 对外开放的“中国经验”和哲学思考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中国经验”

      一、中国对外开放是对古老文明与现代化挑战的融合再造

      二、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实践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创新

      三、和平崛起构造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二、列宁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哲学思考

      一、天人合一:开放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互动的过程

      二、和而不同:开放是利益博弈与价值运动的过程

      三、中庸之道:开放是日积月累和结构优化的过程

      四、和合之道:开放是协同发展与趋势上升的过程

      五、知行合一:开放是科学发展与实践检验的过程

    第四章 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国际环境

     第一节 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金融危机下的外贸出口变局

      二、并购成为外商投资新的热点

      三、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四、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

      五、已到期效率低下企业解散清算亟待规范

      六、国家经济安全不容忽视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大环境

      二、国家间合作与竞争并存,加剧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选择疑虑

      三、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继续深化,拓展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空间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加速发展

      五、国际安全形势复杂,我国对外开放面临严峻安全挑战

    第五章 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与“中国道路”选择

     第一节 保证我国对外开放科学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

      二、深入参与,应对贸易争端

      三、主动参与,应对并购问题

      四、自觉参与,应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五、全面参与,应对解散清算问题

      六、广泛参与,应对经济安全问题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中国道路”选择

      一、态度:坚定不移--在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

      二、担当:使命与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大实践的背景下

      三、目标:开放强国--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伟大成就的背景下

      四、旗帜:科学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的背景下

      五、路径:战略升级--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重组的背景下

      六、保障:协调互动--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七、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展望

      一、“走出去”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

      二、包容性增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流方式

      三、推动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步伐--以北京市为例

      四、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城市化进程

      五、“中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对外开放关乎国运兴衰。作为一个国家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和必然选择。中国自古就有对外往来,唐宋元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道路的选择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基于此回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总结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历史启示,分析归纳了对外开放的中国经验,从哲学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认清了现实挑战和国际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和中国道路选择,并最后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本书从“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两大起源点和落脚点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对外开放纵横时空的宏美画卷。
  • 目录:
    绪 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点

      一、先秦对外开放的自发探索:民间性、不经常性

      二、汉代对外开放的萌芽发展:官方性、经常性、陆道为主

      三、隋唐对外开放的推广兴盛:先陆后海,市舶制产生

      四、宋代对外开放的长足进步:海上贸易高度发达

      五、元朝对外开放的陆海四达: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

      六、明代对外开放的由盛而衰:实施民间海禁,推行朝贡贸易

      七、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对外开放的停滞多变:闭关锁国循环往复,对外开放陷入被动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点

      一、1840-1949年:晚清民国被动附庸型对外开放

      二、1949-1960年:以苏联为主要对象的“一边倒”型对外开放

      三、1960-1969年:面对美苏夹击封锁的“反帝反修”型的对外开放

      四、1969-1978年:打破坚冰的“三角形”突破型对外开放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战略布局和主要成就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二、产业开放战略步骤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和历史启示

     第一节 重要节点:我国对外开放方略不断调整

      一、“丝绸之路”开始与世界的对话--开放格局初启

      二、四大发明的传播提升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开放结构升级

      三、郑和下西洋对蓝色文明的尝试与局限--开放位次调整

      四、明清在世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闭关锁国失去近代化机会--开放格局逆转

      五、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大国崛起使中国陷入“被殖民化”历程--开放结构重组

      六、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中国追赶世界提供了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基础--开放格局重启

      七、冷战时期的对外开放彰显了“游击”的机变智慧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开放空间逼仄

      八、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航线上起航--开放战略确立

      九、“国际经济大循环”理论与实践为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引擎和助力--开放策略突破

      十、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动发展--开放格局复兴

      十一、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进入崭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前景广阔

     第二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

      一、对外开放关乎国运兴衰

      二、开明的国家意志是对外开放的前提

      三、对外开放要在“摸、试、杀”试错实践中突破思维的困局

      四、对外开放要由点及面走渐进梯次式发展道路

      五、对外开放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六、对外开放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

    第三章 对外开放的“中国经验”和哲学思考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中国经验”

      一、中国对外开放是对古老文明与现代化挑战的融合再造

      二、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实践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创新

      三、和平崛起构造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二、列宁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哲学思考

      一、天人合一:开放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互动的过程

      二、和而不同:开放是利益博弈与价值运动的过程

      三、中庸之道:开放是日积月累和结构优化的过程

      四、和合之道:开放是协同发展与趋势上升的过程

      五、知行合一:开放是科学发展与实践检验的过程

    第四章 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国际环境

     第一节 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金融危机下的外贸出口变局

      二、并购成为外商投资新的热点

      三、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四、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

      五、已到期效率低下企业解散清算亟待规范

      六、国家经济安全不容忽视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大环境

      二、国家间合作与竞争并存,加剧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选择疑虑

      三、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继续深化,拓展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空间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加速发展

      五、国际安全形势复杂,我国对外开放面临严峻安全挑战

    第五章 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与“中国道路”选择

     第一节 保证我国对外开放科学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

      二、深入参与,应对贸易争端

      三、主动参与,应对并购问题

      四、自觉参与,应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五、全面参与,应对解散清算问题

      六、广泛参与,应对经济安全问题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中国道路”选择

      一、态度:坚定不移--在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

      二、担当:使命与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大实践的背景下

      三、目标:开放强国--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伟大成就的背景下

      四、旗帜:科学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的背景下

      五、路径:战略升级--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重组的背景下

      六、保障:协调互动--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七、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展望

      一、“走出去”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

      二、包容性增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流方式

      三、推动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步伐--以北京市为例

      四、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城市化进程

      五、“中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