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接受史辩护

为接受史辩护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10
版次: 1
ISBN: 9787567611474
定价: 37.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6页
字数: 300千字
分类: 文学
11人买过
  • 本文集按论题分三编。第一编文艺学基本问题,对文学的生命本质、“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人生意义等论题作了深入探讨,第二编接受史研究,着重探讨了经典作家接受史和唐诗经典接受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并对唐诗经典的接受史展开了多角度的个案研究,第三编20世纪中国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学术传统以及美学家的美学动机和美学体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为接受史辩护”是文集命意所在。为此,作者在“后记”中特别强调,作为学术方法的接受史包含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三重含义:一是搜集材料的接受史方法,二是对待材料的接受史态度,三是研究问题的接受史意识。只有全面把握接受史的精神实质,才可能走出接受史的困境,取得接受史的实绩。       陈文忠,1952生,上海市人。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曾赴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访学。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项目主持人。曾赴美国、缅甸、马来西亚诸国讲学。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1998)、《十大文学家》(1998)、《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2001)、《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2008);主编教材《文学理论》(初版2002、修订版2007、第三版2012)、《艺术与人生》(2005)、《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2011)、《文学评论文选》(2012)等。1995年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7年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7年评为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 文论是人论

    三千年文学史,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文学生命本质的新思考…………………………………………………3

    一个母题的诞生与旅行——古代登高诗境的生命进程……………………………………………27

    论“文学自觉”的多元历史进程——30年“鲁迅问题”论争的回顾与思考…………………………………53

    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20世纪中国比较诗学的进程与方法………………………………85

    也谈批评学与文学理论——向达流先生请教………………………………………………………106

    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略论“文学理论”的人生意义…………………………………………113

    为接受史辩护

    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121

    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146

    唐人青春之歌走向顶峰之路——《春江花月夜》1300年接受史考察……………………………………162

    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187

    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 ——《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209

    为接受史辩护——《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的学术意义……………225

    美学的动机与情结

    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  ………………………………………………………………………………235

    一生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论朱光潜的美学动机和美学情结……………………………………249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新读图时代”为什么还要读“诗书”?……………………271

    后记……………………………………………………………………………287
  • 内容简介:
    本文集按论题分三编。第一编文艺学基本问题,对文学的生命本质、“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人生意义等论题作了深入探讨,第二编接受史研究,着重探讨了经典作家接受史和唐诗经典接受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并对唐诗经典的接受史展开了多角度的个案研究,第三编20世纪中国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学术传统以及美学家的美学动机和美学体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为接受史辩护”是文集命意所在。为此,作者在“后记”中特别强调,作为学术方法的接受史包含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三重含义:一是搜集材料的接受史方法,二是对待材料的接受史态度,三是研究问题的接受史意识。只有全面把握接受史的精神实质,才可能走出接受史的困境,取得接受史的实绩。
  • 作者简介:
          陈文忠,1952生,上海市人。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曾赴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访学。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项目主持人。曾赴美国、缅甸、马来西亚诸国讲学。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1998)、《十大文学家》(1998)、《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2001)、《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2008);主编教材《文学理论》(初版2002、修订版2007、第三版2012)、《艺术与人生》(2005)、《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2011)、《文学评论文选》(2012)等。1995年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7年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7年评为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
  • 目录:
    文论是人论

    三千年文学史,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文学生命本质的新思考…………………………………………………3

    一个母题的诞生与旅行——古代登高诗境的生命进程……………………………………………27

    论“文学自觉”的多元历史进程——30年“鲁迅问题”论争的回顾与思考…………………………………53

    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20世纪中国比较诗学的进程与方法………………………………85

    也谈批评学与文学理论——向达流先生请教………………………………………………………106

    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略论“文学理论”的人生意义…………………………………………113

    为接受史辩护

    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121

    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146

    唐人青春之歌走向顶峰之路——《春江花月夜》1300年接受史考察……………………………………162

    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187

    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 ——《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209

    为接受史辩护——《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的学术意义……………225

    美学的动机与情结

    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  ………………………………………………………………………………235

    一生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论朱光潜的美学动机和美学情结……………………………………249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新读图时代”为什么还要读“诗书”?……………………271

    后记……………………………………………………………………………287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为接受史辩护
诗心永恒: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
陈文忠
为接受史辩护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
陈文忠 著;顾之川 主编
为接受史辩护
中国人文学要义陈文忠
陈文忠 著
为接受史辩护
为接受史辩护 陈文忠文学批评史
陈文忠
为接受史辩护
艺术与人生
陈文忠;李伟
为接受史辩护
文学评论文选
陈文忠 编
为接受史辩护
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国家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文学理论(第3版)
陈文忠 编
为接受史辩护
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
陈文忠 编
为接受史辩护
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
陈文忠 著
为接受史辩护
文学理论
陈文忠 主编
为接受史辩护
艺术与人生
陈文忠
为接受史辩护
中国文学多维研究丛书——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陈文忠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