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学术随笔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8-06
版次: 1
ISBN: 9787208078390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8页
字数: 30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69人买过
  • 在湖北出生、在老家和北京成长的李济,他的少年时期正处于这个古老国家在与西方接触的压力下迈开通向现代化漫长道路的最初步伐的时候。就跟现在一样,当时一批批生气勃勃的青年学生被送往西方各国去学习它们的科学奥秘。李济在著名的清华学校毕业后,被送到美国麻省沃斯特市的克拉克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接着又到哈佛去学人类学。据李济在1977年跟费正清的夫人慰梅的一次谈话中说,他之所以去克拉克大学,是因为清华的一位心理学老师华尔考博士跟他说,要学心理学,就要去克拉克。在克拉克时期,李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他都去图书馆开架阅览室,把时间花在尽情浏览各种书刊上。在这种啃青草式的翻阅中他偶然地接触到自己一向不曾了解的人类学的书籍,就被这门学问吸引住了。
    李济于1923年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在哈佛跟从虎藤、托策和狄克森三位老师分别学习了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种学;这三门学问在他写作博士论文(1928年正式出版)和他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全都用上了。
      李济这个名字对一般大众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先生称李济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本书是其学术随笔集,内中具体收录了:《敦煌学的今昔》、《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等文章。 李济(1896.6.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济的故宅所在地: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码头街新堤村。如今这里已是钟祥城区的闹市,李家旧宅了无痕迹,旧址上的建筑为“郢中镇新堤小学”。 编者的话
    怀念李济(张光直)
    第一编初学杂忆
    自撰简历
    我的初学时代——留学前所受的教育
    清华学校高等科一年级(1915-1916年)时的史学作业
    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
    仁友会史略
    第二编学术散论
    殭化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
    湖北人种测量之结果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
    安阳的发现对谱写中国可考历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
    地下档案库(H127)
    从人类学看文化
    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
    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远东独立发展的“三件东西”
    关于历史学的“四个境界”
    文化沙漠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
    “自由”的初意
    第三编考古琐谈
    “古物保存法》颁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
    敦煌学的今昔
    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
    牙的故事二则:中西学术界治学态度的一幅对照
    史前考古学所研究的“人”和“自然环境”
    “沧海桑田”的考古学例证之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编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论纠纷(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编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论纠纷(二)
    第四编学事拾零
    赴日小记
    值得青年们效法的傅孟真先生H
    回忆中的蒋廷黻先生——由天津八里台到美京双橡园
    对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
    关于王国维的两点评论
    大龟四版的故事
    二十五年来之“中央研究院”
    第五编信札序跋
    李济等十人致英庚款会调查团的信
    致丁文江的一封信
    与傅斯年的一次信札往复
    致张光直的信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
    《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序
    《殷虚文字甲编》跋彦堂自序
    《侯家庄一○○一号大墓》序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发刊词
    《殷墟建筑遗存》序
    《故院长胡适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会主席报告和谢辞j
    附录
    徐志摩致李济的一封信
    罗素与青年李济(李光谟)
    南开的“矿科教授”(李光谟)
    致李光谟的一封信(戴家祥)
    从梁任公的家书看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轫(李光谟)
    半个茧壳(李光谟)
    西阴村下寻师踪——一个考古遗迹的探访(李亦园)
    蔡元培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作的序
    走向中国阿卡迪米(李光谟)
    “入夥”史语所(李光谟)
    一份“见面礼”(李光谟)
    三十年代的荣誉之旅(一)——英伦讲学(李光谟)
    三十年代的荣誉之旅(二)——和王储考古学家的交往(李光谟)
    古·阿道尔夫亲王致李济的信
    失悔不是军人(《南京印象》节选)(郭沫若)
    考古组“十兄弟”(李光谟)
    谈谈丁文江、李四光和李济(李光谟)
    对联文化(李光谟)
    张光直课堂笔记所见李济晚年在台大教书的片段(陈星灿)
    对于李济先生的简单叙述(劳)
    《感旧录》序(屈万里)
    大匠诲人有典型——记济老二三事(李霖灿)
    李济跟费慰梅谈生平(李光谟)
    洋神父的“代言”(李光谟)
    职业学人虽有“经世”抱负亦无特权(王道还)
    钟祥寻访考古学家李济
  • 内容简介:
    在湖北出生、在老家和北京成长的李济,他的少年时期正处于这个古老国家在与西方接触的压力下迈开通向现代化漫长道路的最初步伐的时候。就跟现在一样,当时一批批生气勃勃的青年学生被送往西方各国去学习它们的科学奥秘。李济在著名的清华学校毕业后,被送到美国麻省沃斯特市的克拉克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接着又到哈佛去学人类学。据李济在1977年跟费正清的夫人慰梅的一次谈话中说,他之所以去克拉克大学,是因为清华的一位心理学老师华尔考博士跟他说,要学心理学,就要去克拉克。在克拉克时期,李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他都去图书馆开架阅览室,把时间花在尽情浏览各种书刊上。在这种啃青草式的翻阅中他偶然地接触到自己一向不曾了解的人类学的书籍,就被这门学问吸引住了。
    李济于1923年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在哈佛跟从虎藤、托策和狄克森三位老师分别学习了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种学;这三门学问在他写作博士论文(1928年正式出版)和他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全都用上了。
      李济这个名字对一般大众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先生称李济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本书是其学术随笔集,内中具体收录了:《敦煌学的今昔》、《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等文章。
  • 作者简介:
    李济(1896.6.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济的故宅所在地: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码头街新堤村。如今这里已是钟祥城区的闹市,李家旧宅了无痕迹,旧址上的建筑为“郢中镇新堤小学”。
  • 目录:
    编者的话
    怀念李济(张光直)
    第一编初学杂忆
    自撰简历
    我的初学时代——留学前所受的教育
    清华学校高等科一年级(1915-1916年)时的史学作业
    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
    仁友会史略
    第二编学术散论
    殭化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
    湖北人种测量之结果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
    安阳的发现对谱写中国可考历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
    地下档案库(H127)
    从人类学看文化
    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
    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远东独立发展的“三件东西”
    关于历史学的“四个境界”
    文化沙漠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
    “自由”的初意
    第三编考古琐谈
    “古物保存法》颁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
    敦煌学的今昔
    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
    牙的故事二则:中西学术界治学态度的一幅对照
    史前考古学所研究的“人”和“自然环境”
    “沧海桑田”的考古学例证之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编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论纠纷(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编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论纠纷(二)
    第四编学事拾零
    赴日小记
    值得青年们效法的傅孟真先生H
    回忆中的蒋廷黻先生——由天津八里台到美京双橡园
    对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
    关于王国维的两点评论
    大龟四版的故事
    二十五年来之“中央研究院”
    第五编信札序跋
    李济等十人致英庚款会调查团的信
    致丁文江的一封信
    与傅斯年的一次信札往复
    致张光直的信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
    《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序
    《殷虚文字甲编》跋彦堂自序
    《侯家庄一○○一号大墓》序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发刊词
    《殷墟建筑遗存》序
    《故院长胡适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会主席报告和谢辞j
    附录
    徐志摩致李济的一封信
    罗素与青年李济(李光谟)
    南开的“矿科教授”(李光谟)
    致李光谟的一封信(戴家祥)
    从梁任公的家书看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轫(李光谟)
    半个茧壳(李光谟)
    西阴村下寻师踪——一个考古遗迹的探访(李亦园)
    蔡元培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作的序
    走向中国阿卡迪米(李光谟)
    “入夥”史语所(李光谟)
    一份“见面礼”(李光谟)
    三十年代的荣誉之旅(一)——英伦讲学(李光谟)
    三十年代的荣誉之旅(二)——和王储考古学家的交往(李光谟)
    古·阿道尔夫亲王致李济的信
    失悔不是军人(《南京印象》节选)(郭沫若)
    考古组“十兄弟”(李光谟)
    谈谈丁文江、李四光和李济(李光谟)
    对联文化(李光谟)
    张光直课堂笔记所见李济晚年在台大教书的片段(陈星灿)
    对于李济先生的简单叙述(劳)
    《感旧录》序(屈万里)
    大匠诲人有典型——记济老二三事(李霖灿)
    李济跟费慰梅谈生平(李光谟)
    洋神父的“代言”(李光谟)
    职业学人虽有“经世”抱负亦无特权(王道还)
    钟祥寻访考古学家李济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仁点评杏轩医案 ( 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 首届国医大师经典著作 原汁原味再度震撼上市 值得珍藏)
胡剑北 编;李济仁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文集 安阳
李济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深自述
李济深 著;文明国 编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仁痹证通论
李济仁 仝小林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与清华(清华文丛之七)
李光谟 编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传
岱峻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仁新安名医医案选析.大医精要系列丛书
王惟恒 编;李艳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学术随笔
李光谟 李宁 编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
李艳 著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仁杏轩医案并按选粹.大医精要系列丛书
王惟恒 编;李艳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仁医论医验选集
李艳 主编
李济学术随笔
李济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