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2014-11
版次: 1
ISBN: 9787506077880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76页
分类: 历史
164人买过
  •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许多读物中,本书是唯一一部透过日本遗迹观察甲午战争的作品。它并非一部甲午战争史,“现场性”应当是本书的着眼点。为此,本书作者走访了诸多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日方遗迹,其中包括:“长崎水兵事件”的发生地长崎丸山町、明治初年创立的靖国神社、甲午战争时期设立在战时首都广岛的日军大本营、《马关条约》的签订地下关等等,追寻了北洋舰队射向日舰而没有爆炸的那发炮弹、以及亚洲最大战舰“定远”号沉没后其零部件的最终去向,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甲午战争。
      作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以文学、学术和影像的方式重述和阐释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 已出版作品40余种,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非虚构作品《纸天堂》、《辛亥年》,“文革学”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获第一、二届郭沫若散文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 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任总撰稿,代表作有:《我爱你,中国》(北京电视台)、《辛亥》(北京电视台)、《岩中花树》(中央电视台)等。其中,《我爱你,中国》获2009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岩中花树》获2012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辛亥》获2012年第26届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序章 层次不同的日本
    中国人不仅应该了解日本,而且必须了解日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应该了解日本。这其中既包括日本文化的缺陷,也包括它的长处。
    第一章 狼来了
    从公元1854年日本人绘制的佩里画像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日本人对西方人是无比恐惧的。在这些画中,西方人一律被画成恶魔的形象,鼻子尖长,双目圆睁。
    第二章 与狼共舞
    我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居然是以一份狂欢的心境度过“黑船祭”的。我以为当地设立“黑船祭”,并且仿制出一艘原大的“黑船”供人瞻仰,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第三章 军歌
    一场战争竟是那么容易被简化,几乎简化成了军歌本身,激情,嘹亮,具有唯美的品质和鼓动人心的力量,它遮蔽了战争本身的残酷、冷血,以及被害国人民的诅咒。
    第四章 历史的空隙
    吉田松阴在呼吁组建日本国家舰队的同时,提议日本应利用并发挥间谍的作用。大清帝国用自己的错误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先见之明。
    第五章 “日本的伟大特权”
    李鸿章已经隐隐地感到了日本将要对大清帝国造成的威胁,山雨欲来,双方唇齿间的交战,终将替换成真枪实弹的交锋。
    第六章 叩问靖国神社
    在靖国神社的面前,死亡的悲哀能够迅速地转化为幸福和光荣,让更多的人兴高采烈地加入到“为国家而死”的大军中,让靖国神社变得更加庞大。
    第七章 迷失在花街
    战争不只是打武器,而是打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就包括国民的素质。国民穿上军装,就变成了军队。因此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军队。
    第八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人,在这里被锻造成一支军队。战争来了,所有柔软的情感都消失了,他们变成了坚硬的固体,变成帝国的利器,也变成我们面前最凶恶的敌人。
    第九章 最后的勇士
    刘汉中负伤被俘,送到大阪陆军预备病院后,伤势加重,他在临死前留在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的官职刻在墓碑上。”
    第十章 “军都”广岛
    仅从字面上的看,清国开战,是为己,日本开战,是为人。当时的国际舆论普遍是站在日本一方的。双方刚刚宣战,清国就已经失了先手。
    第十一章 “黄海的大捷”
    假如我们能够冷静面对当时的局势,我们会发现,黄海一战,北洋舰队并没有输,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甚至可以说,北洋舰队取得了一场胜利。
    第十二章 寻找那发没爆炸的炮弹
    “西京丸”这只由邮船改装的所谓军舰,只在邮船外表加了一层可以忽略不计的装甲,又安上几门火炮,就披着狼皮上阵了,根本扛不住“平远”主炮射来的一发炮弹。
    第十三章 “定远馆”的冤魂
    “定远馆”落成以后,有人到那里住宿,半夜里却隐隐看到走动的人影,一律穿着中国水兵制服;有盗贼进到这栋房子里时,居然听到空荡荡的房子里传来的说话声。
    第十四章 马关,一个写进中国历史课本的日本城市
    一切都尘埃落定了,李鸿章柱着拐杖,徐徐站起身,对伊藤博文说了句:“没有想到阁下是这样严酷执拗之人。”说罢,转身离去。
    尾声 梅屋庄吉的电影院
    只有一个人,才是他的真正观众,只要这一个人看到这部影片,他的所有付出就有了最丰盈的回报。这个人,就是他挚爱的朋友孙中山。
    后记
    我们失败了,而且,我们必须失败,因为过去的失败里包含着我们未来的荣耀。悲剧决不是耻辱。假如失败后我们没有站立起来,才是真正的耻辱。
    附录一 中日马关条约
    附录二 开罗宣言
    附录三 日本投降诏书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
  • 内容简介: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许多读物中,本书是唯一一部透过日本遗迹观察甲午战争的作品。它并非一部甲午战争史,“现场性”应当是本书的着眼点。为此,本书作者走访了诸多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日方遗迹,其中包括:“长崎水兵事件”的发生地长崎丸山町、明治初年创立的靖国神社、甲午战争时期设立在战时首都广岛的日军大本营、《马关条约》的签订地下关等等,追寻了北洋舰队射向日舰而没有爆炸的那发炮弹、以及亚洲最大战舰“定远”号沉没后其零部件的最终去向,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甲午战争。
  • 作者简介:
      作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以文学、学术和影像的方式重述和阐释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 已出版作品40余种,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非虚构作品《纸天堂》、《辛亥年》,“文革学”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获第一、二届郭沫若散文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 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任总撰稿,代表作有:《我爱你,中国》(北京电视台)、《辛亥》(北京电视台)、《岩中花树》(中央电视台)等。其中,《我爱你,中国》获2009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岩中花树》获2012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辛亥》获2012年第26届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 目录:
    序章 层次不同的日本
    中国人不仅应该了解日本,而且必须了解日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应该了解日本。这其中既包括日本文化的缺陷,也包括它的长处。
    第一章 狼来了
    从公元1854年日本人绘制的佩里画像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日本人对西方人是无比恐惧的。在这些画中,西方人一律被画成恶魔的形象,鼻子尖长,双目圆睁。
    第二章 与狼共舞
    我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居然是以一份狂欢的心境度过“黑船祭”的。我以为当地设立“黑船祭”,并且仿制出一艘原大的“黑船”供人瞻仰,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第三章 军歌
    一场战争竟是那么容易被简化,几乎简化成了军歌本身,激情,嘹亮,具有唯美的品质和鼓动人心的力量,它遮蔽了战争本身的残酷、冷血,以及被害国人民的诅咒。
    第四章 历史的空隙
    吉田松阴在呼吁组建日本国家舰队的同时,提议日本应利用并发挥间谍的作用。大清帝国用自己的错误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先见之明。
    第五章 “日本的伟大特权”
    李鸿章已经隐隐地感到了日本将要对大清帝国造成的威胁,山雨欲来,双方唇齿间的交战,终将替换成真枪实弹的交锋。
    第六章 叩问靖国神社
    在靖国神社的面前,死亡的悲哀能够迅速地转化为幸福和光荣,让更多的人兴高采烈地加入到“为国家而死”的大军中,让靖国神社变得更加庞大。
    第七章 迷失在花街
    战争不只是打武器,而是打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就包括国民的素质。国民穿上军装,就变成了军队。因此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军队。
    第八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人,在这里被锻造成一支军队。战争来了,所有柔软的情感都消失了,他们变成了坚硬的固体,变成帝国的利器,也变成我们面前最凶恶的敌人。
    第九章 最后的勇士
    刘汉中负伤被俘,送到大阪陆军预备病院后,伤势加重,他在临死前留在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的官职刻在墓碑上。”
    第十章 “军都”广岛
    仅从字面上的看,清国开战,是为己,日本开战,是为人。当时的国际舆论普遍是站在日本一方的。双方刚刚宣战,清国就已经失了先手。
    第十一章 “黄海的大捷”
    假如我们能够冷静面对当时的局势,我们会发现,黄海一战,北洋舰队并没有输,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甚至可以说,北洋舰队取得了一场胜利。
    第十二章 寻找那发没爆炸的炮弹
    “西京丸”这只由邮船改装的所谓军舰,只在邮船外表加了一层可以忽略不计的装甲,又安上几门火炮,就披着狼皮上阵了,根本扛不住“平远”主炮射来的一发炮弹。
    第十三章 “定远馆”的冤魂
    “定远馆”落成以后,有人到那里住宿,半夜里却隐隐看到走动的人影,一律穿着中国水兵制服;有盗贼进到这栋房子里时,居然听到空荡荡的房子里传来的说话声。
    第十四章 马关,一个写进中国历史课本的日本城市
    一切都尘埃落定了,李鸿章柱着拐杖,徐徐站起身,对伊藤博文说了句:“没有想到阁下是这样严酷执拗之人。”说罢,转身离去。
    尾声 梅屋庄吉的电影院
    只有一个人,才是他的真正观众,只要这一个人看到这部影片,他的所有付出就有了最丰盈的回报。这个人,就是他挚爱的朋友孙中山。
    后记
    我们失败了,而且,我们必须失败,因为过去的失败里包含着我们未来的荣耀。悲剧决不是耻辱。假如失败后我们没有站立起来,才是真正的耻辱。
    附录一 中日马关条约
    附录二 开罗宣言
    附录三 日本投降诏书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的灯火(岭南创作文丛)
史习斌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
陈进国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看山
[新加坡]杜南发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灯火
何述强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问津(共3册)
丁雪峰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刘庆和水墨作品
刘庆和 著;刘庆和 绘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女人花:迷失在飞花流年的民国女子爱情
李婍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观我(京圈公子哥×女明星久别重逢虐恋。姜玫,我们好好过。能过多久,过多久)(风炫出品)
宋昭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隔岸观景
李剑鸣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故宫的书法风流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故宫的隐秘角落(修订版)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古物之美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故宫的古物之美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1894,悲情李鸿章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辽宁读本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辛亥年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纸天堂:西方人与中国的历史纠缠
祝勇 著
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
非典型面孔
祝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