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导论
出版时间:
2004-12
版次:
1
ISBN:
9787309035230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4页
字数:
341千字
66人买过
-
本书依据自古至今海内外史学理论成果和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形态学以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素质作为统一的论述体系,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考察关于历史实际及其规律的本体论,探讨史著、史学论文等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阐述历史学家为提高自身素养、担负起时代使命所应走的必由之路。
作为供高校历史学和其他文科基础课教学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的*规划教材,本书在论述中与当今海外各种有影响的史学流派展开积极对话,进而提出一组具有前沿性乃至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力图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导论的开放性与动态性。 姜义华,1939年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评传》、《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理 引言:史学导论的对象与任务
第一章 历史学的起源与目标
第一节 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1.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生产的历史连续性
2.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
第二节 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
1.族类记忆的产生
2.作为国家记忆的古代史学
3.族类记忆、国家记忆的提升与世界记忆、公众记忆的成长
第三节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群
1.古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
2.近代西方历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3.现代历史学学科群
第四节 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
1.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2.历史学发展在主客观世界改造中的功能
第五节 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概观
1.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目的
2.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内容
3.可贵的探索
第二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
1.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
2.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认知过程
第二节 历史思维的方式与范围
1.历史思维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2.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1.历史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在史料、科学认识总体及社会实践三个层面上接受检验
第三章 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历史事实的还原
1.历史事实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史料的搜集、辨析与抉择
3.史实的编次与整列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2.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
3.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第三节 历史的比较研究
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与比较历史学
2.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意义
3.历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原则、类型选择与运用程序
第四章 历史实际的本体论探究
第一节 探索历史本质的艰难历程
1.古代社会对历史本质的探究
2.近代世界对于历史本质的反思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质的追寻
1.在积极扬弃人的异化中认识历史本质
2.掌握历史全面本质的主要范畴
3.历史全面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第三节 史学理论多元发展中历史全面本质认识的深化
1.马克斯·本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2.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
3.年鉴学派的“三时段”理论与实践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
5.后现代主义的当代挡战
第五章 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
第一节 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性与多样性
1.历史撰述的社会性与多层次性
2.历史编撰构架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第二节 历史撰述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要求
1.客观主义、先验主义倾向与信史原则
2.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
3.语言表述的审美要求
第三节 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撰述旨趣的统一
1.讲求史法以利于史书对历史内容的合理表现
2.强调史意以显示史家的撰述旨趣及独到见解
3.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撰述旨趣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与时代使命
第一节 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素养
1.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能力
2.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与献身精神
3.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与现实社会的历史前途
第二节 历史学家的个体与群体
1.历史学家的独断之学
2.历史学家的群体之学
第三节 历史科学的时代使命
1.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史学发展的新趋向
2.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时代使命
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自古至今海内外史学理论成果和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形态学以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素质作为统一的论述体系,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考察关于历史实际及其规律的本体论,探讨史著、史学论文等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阐述历史学家为提高自身素养、担负起时代使命所应走的必由之路。
作为供高校历史学和其他文科基础课教学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的*规划教材,本书在论述中与当今海外各种有影响的史学流派展开积极对话,进而提出一组具有前沿性乃至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力图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导论的开放性与动态性。
-
作者简介:
姜义华,1939年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评传》、《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理
-
目录:
引言:史学导论的对象与任务
第一章 历史学的起源与目标
第一节 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1.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生产的历史连续性
2.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
第二节 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
1.族类记忆的产生
2.作为国家记忆的古代史学
3.族类记忆、国家记忆的提升与世界记忆、公众记忆的成长
第三节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群
1.古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
2.近代西方历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3.现代历史学学科群
第四节 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
1.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2.历史学发展在主客观世界改造中的功能
第五节 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概观
1.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目的
2.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内容
3.可贵的探索
第二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
1.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
2.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认知过程
第二节 历史思维的方式与范围
1.历史思维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2.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1.历史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在史料、科学认识总体及社会实践三个层面上接受检验
第三章 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历史事实的还原
1.历史事实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史料的搜集、辨析与抉择
3.史实的编次与整列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2.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
3.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第三节 历史的比较研究
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与比较历史学
2.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意义
3.历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原则、类型选择与运用程序
第四章 历史实际的本体论探究
第一节 探索历史本质的艰难历程
1.古代社会对历史本质的探究
2.近代世界对于历史本质的反思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质的追寻
1.在积极扬弃人的异化中认识历史本质
2.掌握历史全面本质的主要范畴
3.历史全面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第三节 史学理论多元发展中历史全面本质认识的深化
1.马克斯·本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2.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
3.年鉴学派的“三时段”理论与实践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
5.后现代主义的当代挡战
第五章 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
第一节 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性与多样性
1.历史撰述的社会性与多层次性
2.历史编撰构架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第二节 历史撰述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要求
1.客观主义、先验主义倾向与信史原则
2.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
3.语言表述的审美要求
第三节 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撰述旨趣的统一
1.讲求史法以利于史书对历史内容的合理表现
2.强调史意以显示史家的撰述旨趣及独到见解
3.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撰述旨趣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与时代使命
第一节 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素养
1.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能力
2.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与献身精神
3.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与现实社会的历史前途
第二节 历史学家的个体与群体
1.历史学家的独断之学
2.历史学家的群体之学
第三节 历史科学的时代使命
1.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史学发展的新趋向
2.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时代使命
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