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3
版次: 1
ISBN: 9787020102211
定价: 99.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97页
字数: 46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45人买过
  •   概念、范畴的演变,是人类思想更革的表征,反映了知识量的扩大和认识过程的迁衍、裂变、深化。抓住“文学”概念的滥觞、迁衍、分裂、整合、深化、发展、往复、成立的运动过程,解析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中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定内涵,并揭示这一概念运动的内在依据、外部条件、运行机制和演进路径,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民族艺术精神,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何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无不与传统文学观念息息相关,因此,这样的工作可以为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文”和“学”在殷商时期是各自独立的概念,“文学”的概念并未产生。齐洲教授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中“文”和“学”的语义研究,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的“二重证据”,论证“文”的符号原义在殷商指“文身”,是一种原始巫术残余,并不作为占卜祭祀等宗教活动的必要内容,也不能反映殷商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故殷商学校里没有“文”教,殷商甲骨文中也没有“文学”概念。   王齐洲,男,1951年生,湖北洪湖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编委。曾任荆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教务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学观念和湖北地域文学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国学研究》、《文史哲》、《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有《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中国通俗小说史》、《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湖北文学史》、《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流变》等著作10多部。获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者协会古籍工作委员会优秀古籍图书奖和普及读物奖等10余项。其专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序一 王先霈 
     

      序二 冯天瑜 
     

      绪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历史维度 
     

      三、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生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观念发生的论述 
     

      第三节 “通天”之术:上古“天文”之学的核心内涵 
     

      第四节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二章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观乎天文”: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 “观乎人文”:中国文学观念的视角转变 
     

      第三节 “史鉴”与“民鉴”:“观乎人文”的两个视点 
     

      第四节 文学在“史鉴”、“民鉴”政教活动中的发育与成长 
     
     
     
    第三章 功用与价值: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卫武公“自儆”与礼乐制度的解构 
     

      第二节 尹吉甫“作诵”与诗歌功能的蜕变 
     

      第三节 叔孙豹的“不朽”观与文学价值的新变 
     

      第四节 政治主体的迁移与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四章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第一节 “诗言志”与原始乐教 
     

      第二节 “献诗陈志”与西周礼教 
     

      第三节 “赋诗言志”与春秋诗教 
     

      第四节 “诗言志”与中国早期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第五章 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孔子“四教”与孔门“四科” 
     

      第二节 文治教化:孔子文学观念的核心 
     

      第三节 “志、据、依、游”与文学的学术路径 
     

      第四节 “兴、观、群、怨”与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 “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 
     

      第一节 “五至”、“三无”、“五起”与孔子《诗》教 
     

      第二节 “威仪”与君子人格的呈现 
     

      第三节 “气志”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四节 孔子《诗》教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第七章 “修辞立其诚”:孔子的修辞观念 
     

      第一节 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及其论传 
     

      第二节 “修辞”与政教变化和辞令发展 
     

      第三节 “立诚”与职业操守和文化心态 
     
     
     
    第八章 文学即人学:孔子后学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子游、子夏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 
     

      第二节 子游、子夏对孔子文学观念的分解 
     

      第三节 “存心”、“养性”与孟子的文学观念 
     

      第四节 “积文学”、“隆礼法”与荀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文学的人化与人的文学化:儒家后学殊途同归 
     
     
     
    第九章 “为文学出言谈”:墨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继承 
     

      第二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修正 
     

      第三节 墨子文学观念的内涵 
     

      第四节 孔、墨文学观念的异同 
     
     
     
    第十章 “绝学无忧”与“精诚动人”:道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清静”“无为”:老子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绝学无忧”:老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自由 
     

      第四节 “精诚动人”:庄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道家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一章 “息文学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商鞅与前期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 韩非的文学思想和观念 
     

      第三节 韩非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二章 庠序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的符号遗存 
     

      第二节 西周的文化教育与文学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勃兴 
     

      第四节 文化主体变迁与文学观念的发生 
     
     
     
    第十三章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士”与“儒”: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历 
     

      第二节 “祀”与“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 
     

      第三节 “乐道忘势”: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概念、范畴的演变,是人类思想更革的表征,反映了知识量的扩大和认识过程的迁衍、裂变、深化。抓住“文学”概念的滥觞、迁衍、分裂、整合、深化、发展、往复、成立的运动过程,解析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中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定内涵,并揭示这一概念运动的内在依据、外部条件、运行机制和演进路径,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民族艺术精神,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何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无不与传统文学观念息息相关,因此,这样的工作可以为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文”和“学”在殷商时期是各自独立的概念,“文学”的概念并未产生。齐洲教授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中“文”和“学”的语义研究,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的“二重证据”,论证“文”的符号原义在殷商指“文身”,是一种原始巫术残余,并不作为占卜祭祀等宗教活动的必要内容,也不能反映殷商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故殷商学校里没有“文”教,殷商甲骨文中也没有“文学”概念。
  • 作者简介:
      王齐洲,男,1951年生,湖北洪湖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编委。曾任荆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教务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学观念和湖北地域文学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国学研究》、《文史哲》、《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有《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中国通俗小说史》、《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湖北文学史》、《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流变》等著作10多部。获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者协会古籍工作委员会优秀古籍图书奖和普及读物奖等10余项。其专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目录:

      序一 王先霈 
     

      序二 冯天瑜 
     

      绪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历史维度 
     

      三、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生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观念发生的论述 
     

      第三节 “通天”之术:上古“天文”之学的核心内涵 
     

      第四节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二章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观乎天文”: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 “观乎人文”:中国文学观念的视角转变 
     

      第三节 “史鉴”与“民鉴”:“观乎人文”的两个视点 
     

      第四节 文学在“史鉴”、“民鉴”政教活动中的发育与成长 
     
     
     
    第三章 功用与价值: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卫武公“自儆”与礼乐制度的解构 
     

      第二节 尹吉甫“作诵”与诗歌功能的蜕变 
     

      第三节 叔孙豹的“不朽”观与文学价值的新变 
     

      第四节 政治主体的迁移与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四章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第一节 “诗言志”与原始乐教 
     

      第二节 “献诗陈志”与西周礼教 
     

      第三节 “赋诗言志”与春秋诗教 
     

      第四节 “诗言志”与中国早期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第五章 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孔子“四教”与孔门“四科” 
     

      第二节 文治教化:孔子文学观念的核心 
     

      第三节 “志、据、依、游”与文学的学术路径 
     

      第四节 “兴、观、群、怨”与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 “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 
     

      第一节 “五至”、“三无”、“五起”与孔子《诗》教 
     

      第二节 “威仪”与君子人格的呈现 
     

      第三节 “气志”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四节 孔子《诗》教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第七章 “修辞立其诚”:孔子的修辞观念 
     

      第一节 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及其论传 
     

      第二节 “修辞”与政教变化和辞令发展 
     

      第三节 “立诚”与职业操守和文化心态 
     
     
     
    第八章 文学即人学:孔子后学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子游、子夏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 
     

      第二节 子游、子夏对孔子文学观念的分解 
     

      第三节 “存心”、“养性”与孟子的文学观念 
     

      第四节 “积文学”、“隆礼法”与荀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文学的人化与人的文学化:儒家后学殊途同归 
     
     
     
    第九章 “为文学出言谈”:墨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继承 
     

      第二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修正 
     

      第三节 墨子文学观念的内涵 
     

      第四节 孔、墨文学观念的异同 
     
     
     
    第十章 “绝学无忧”与“精诚动人”:道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清静”“无为”:老子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绝学无忧”:老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自由 
     

      第四节 “精诚动人”:庄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道家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一章 “息文学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商鞅与前期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 韩非的文学思想和观念 
     

      第三节 韩非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二章 庠序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的符号遗存 
     

      第二节 西周的文化教育与文学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勃兴 
     

      第四节 文化主体变迁与文学观念的发生 
     
     
     
    第十三章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士”与“儒”: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历 
     

      第二节 “祀”与“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 
     

      第三节 “乐道忘势”: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著录小说资料集(套装共4册)/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资料集
王齐洲 著;揣松森、卢世华、刘伏玲、王齐洲 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裸学存稿 : 王齐洲自选集
王齐洲 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图说四大奇书
王齐洲 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稗官与才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
王齐洲 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小說集解
王齐洲、毕彩霞 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类精选(上)
王齐洲 主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纵横谈
王齐洲 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
王齐洲 主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纵横谈
王齐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诗圣杜甫
王齐洲 主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文圣孔子
王齐洲 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
王齐洲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