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10
版次: 1
ISBN: 9787520135511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页数: 330页
字数: 347千字
分类: 生活
2人买过
  • 随着优选化力量推进和中国社会转型加速,目的地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内部与外部旅游安全风险,不断撞击着当下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日益频发的旅游安全事件和事实似乎表明:目的地正在进入一个 “风险世界”。一旦这种旅游安全风险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将给目的地旅游系统的稳定性带来灾难性影响。该书尝试以目的地旅游安全内涵为切入点,采用客观和主观双重视角的分析框架,试图回答如何客观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状况、游客是怎么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两个研究问题,以此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做出理论诠释。 邹永广,管理学博士,现任华侨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泉州市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安全管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发表CSSCI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级、地厅级项目5项,担任《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旅游学刊》《旅游论坛》等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问题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2国内外研究述评

    2.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历程

    2.2旅游安全评价的基础研究

    2.2.1旅游安全的相关基础研究

    2.2.2旅游安全评价的概念

    2.3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内容

    2.3.1旅游地安全的客观评价研究

    2.3.2旅游安全认知的主观评价研究

    2.4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4.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

    2.4.2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方法

    2.5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其他方面

    2.5.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程序

    2.5.2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结果的影响

    2.6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评述

    2.6.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旅游安全概念的厘清

    2.6.2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共识

    2.6.3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内容评述

    2.7本节拟探索的方向

    3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的理论建构

    3.1目的地旅游安全:一个系统论视角的诠释

    3.1.1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界定

    3.1.2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构成要素

    3.1.3目的地旅游安全的主要特征

    3.1.4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

    3.2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客观与主观双重视角的解释

    3.2.1客观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度

    3.2.2主观评价:目的地游客安全感

    3.2.3整合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全面解释

    3.3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框架

    3.3.1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概念

    3.3.2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意义

    3.3.3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内容

    3.3.4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等级

    3.3.5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3.4本章小结

    4旅游安全度: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4.1评价模型

    4.2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2.2指标体系结构和具体阐释

    4.2.3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4.3评价模型拟合检验

    4.3.1分析方法

    4.3.2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模型拟合与修正

    4.4检验结果分析

    4.4.1目的地旅游安全抵抗力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4.4.2目的地旅游安全入侵度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4.5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与预警分析

    4.5.1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5.2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测算

    4.5.3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等级划分

    4.5.4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结果

    4.5.5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预警

    4.6本章小结

    5游客安全感:目的地旅游安全主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5.1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理论模型

    5.1.2研究假设

    5.2研究设计

    5.2.1问卷设计

    5.2.2变量的测度与操作性定义

    5.3小样本数据测试

    5.3.1小样本数据收集

    5.3.2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4大样本数据测试

    5.4.1大样本数据收集

    5.4.2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大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4.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5.5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与预警分析

    5.5.1观测变量权重系数的确定

    5.5.2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测算

    5.5.3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等级划分

    5.5.4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评价

    5.5.5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预警

    5.6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与讨论

    6.1研究结论

    6.1.1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是旅游安全抵抗力与旅游安全入侵度博弈的结果

    6.1.2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是游客安全期望与游客安全感知差异的主观响应

    6.1.3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是主观和客观双重整合的判定结果

    6.2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6.2.1目的地旅游安全度:增强抵抗力,规避风险入侵

    6.2.2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实现期望与感知间的高度协调

    6.2.3目的地旅游安全:追求主观与客观的高度耦合

    6.2.4理论上的高度均衡与现实中的底线思维

    6.3本章小结

    7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政策建议

    7.1.1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7.1.2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7.1.3夯实旅游安全管理基础,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7.1.4健全目的地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7.1.5规范旅游应急处置流程,推进旅游紧急救援机制建设

    7.1.6加强旅游安全合作,推动旅游安全协同治理

    7.1.7完善目的地旅游安全风险化解机制

    7.1.8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反馈机制

    7.2研究展望

    7.2.1可能的创新点

    7.2.2研究局限

    7.2.3未来延伸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2003~2013年全国31个地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

    数据

    后记
  • 内容简介:
    随着优选化力量推进和中国社会转型加速,目的地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内部与外部旅游安全风险,不断撞击着当下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日益频发的旅游安全事件和事实似乎表明:目的地正在进入一个 “风险世界”。一旦这种旅游安全风险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将给目的地旅游系统的稳定性带来灾难性影响。该书尝试以目的地旅游安全内涵为切入点,采用客观和主观双重视角的分析框架,试图回答如何客观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状况、游客是怎么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两个研究问题,以此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做出理论诠释。
  • 作者简介:
    邹永广,管理学博士,现任华侨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泉州市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安全管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发表CSSCI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级、地厅级项目5项,担任《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旅游学刊》《旅游论坛》等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
  •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问题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2国内外研究述评

    2.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历程

    2.2旅游安全评价的基础研究

    2.2.1旅游安全的相关基础研究

    2.2.2旅游安全评价的概念

    2.3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内容

    2.3.1旅游地安全的客观评价研究

    2.3.2旅游安全认知的主观评价研究

    2.4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4.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

    2.4.2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方法

    2.5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其他方面

    2.5.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程序

    2.5.2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结果的影响

    2.6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评述

    2.6.1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旅游安全概念的厘清

    2.6.2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共识

    2.6.3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内容评述

    2.7本节拟探索的方向

    3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的理论建构

    3.1目的地旅游安全:一个系统论视角的诠释

    3.1.1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界定

    3.1.2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构成要素

    3.1.3目的地旅游安全的主要特征

    3.1.4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

    3.2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客观与主观双重视角的解释

    3.2.1客观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度

    3.2.2主观评价:目的地游客安全感

    3.2.3整合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全面解释

    3.3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框架

    3.3.1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概念

    3.3.2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意义

    3.3.3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内容

    3.3.4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等级

    3.3.5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3.4本章小结

    4旅游安全度: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4.1评价模型

    4.2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2.2指标体系结构和具体阐释

    4.2.3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4.3评价模型拟合检验

    4.3.1分析方法

    4.3.2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模型拟合与修正

    4.4检验结果分析

    4.4.1目的地旅游安全抵抗力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4.4.2目的地旅游安全入侵度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4.5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与预警分析

    4.5.1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5.2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测算

    4.5.3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等级划分

    4.5.4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结果

    4.5.5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预警

    4.6本章小结

    5游客安全感:目的地旅游安全主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5.1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理论模型

    5.1.2研究假设

    5.2研究设计

    5.2.1问卷设计

    5.2.2变量的测度与操作性定义

    5.3小样本数据测试

    5.3.1小样本数据收集

    5.3.2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4大样本数据测试

    5.4.1大样本数据收集

    5.4.2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大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4.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5.5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与预警分析

    5.5.1观测变量权重系数的确定

    5.5.2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测算

    5.5.3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等级划分

    5.5.4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评价

    5.5.5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预警

    5.6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与讨论

    6.1研究结论

    6.1.1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是旅游安全抵抗力与旅游安全入侵度博弈的结果

    6.1.2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是游客安全期望与游客安全感知差异的主观响应

    6.1.3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是主观和客观双重整合的判定结果

    6.2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6.2.1目的地旅游安全度:增强抵抗力,规避风险入侵

    6.2.2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实现期望与感知间的高度协调

    6.2.3目的地旅游安全:追求主观与客观的高度耦合

    6.2.4理论上的高度均衡与现实中的底线思维

    6.3本章小结

    7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政策建议

    7.1.1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7.1.2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7.1.3夯实旅游安全管理基础,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7.1.4健全目的地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7.1.5规范旅游应急处置流程,推进旅游紧急救援机制建设

    7.1.6加强旅游安全合作,推动旅游安全协同治理

    7.1.7完善目的地旅游安全风险化解机制

    7.1.8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反馈机制

    7.2研究展望

    7.2.1可能的创新点

    7.2.2研究局限

    7.2.3未来延伸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2003~2013年全国31个地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

    数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与策略——庞德翻译研究
张曦 著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德)汉斯·韦尔策尔(Hans Welzel)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地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理论与中国证据
朱小明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Christiane Nord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性修炼
沛霖·泓露 著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思考法(一切基于目的!德勤内部人员告诉你这个时代的成功法则。)
[日]望月安迪 著;龙东丽 译;星文文化 出品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地卡梅尼亚(初中三级)2021
[英]莫林·辛普森 著;马德高 译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与体系:古典哲学基础上的德国刑法学新思考
[德]帕夫利克 著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地国家(地区)知识
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培训管理中心 编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语环境优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
仇鑫奕 著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经济:社团组织发展新格局 全球科技社团研究系列丛书
(美)阿伦·赫斯特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目的地市场营销与管理 : 理论与实践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Youcheng Wang、Abraham Pizam 编著;张朝枝、郑艳芬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