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8-05
ISBN: 9787550027213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轻型纸
分类: 文学
9人买过
  •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把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复杂个案,作为鲁迅与20世纪中国这一大论域一个要件、一个逻辑环节,进而探讨鲁迅与20世纪中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这种关系探究之中解构知识与权力、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勾连,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过程中的鲁迅的还原与诠解之间寻找“鲁迅的存在”。 
    郑家建,男,1969年2月出生,福建省福鼎市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   施灏,男,1984 年4 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鲁迅与俄国文学关系。著有《熬出来的成长》等多部散文集。 前 言
    第一章 跟着鲁迅学修辞
    第一节 《祝福》的“狭义修辞”
    第二节 《肥皂》的“广义修辞”
    第二章 散点透视:当代随笔杂文大家与鲁迅传统
    第一节 被规训的“鲁迅杂文”
    第二节 巴金:抉心自食与伤逝
    第三节 孙犁:芸斋琐谈与耕堂文章
    第四节 从邵燕祥到王小波:互为镜像的意义
    第五节 不是结语的结语
    第三章 鲁迅“阅读”莎士比亚:《狂人日记》中的三种动物与“真的人”
    第一节 三(两)种动物的踪迹:从西塞罗、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到鲁迅
    第二节 以“莎士比亚”为方法
    第三节 《考利欧雷诺斯》中的个体/共同体
    第四节 鲁迅“阅读”莎士比亚,或《狂人日记》中的“真的人”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文学如何教育:试论鲁迅的文学课堂与20世纪文学教育
    第一节 鲁迅文学课堂的“听”与“讲”
    第二节 鲁迅文学课堂的教材编写:史略与纲要的简繁与选择
    第三节 学生的反应:文学课堂的审美与知识传授
    第五章 鲁迅的形而上诗学思想
    第一节 鲁迅前期的浪漫形而上诗学思想
    第二节 《野草》中的悖论和虚无
    第三节 对存在的超越:呼唤新的价值形态
    第六章 作为文学课程讲授对象的鲁迅:以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清华大学新文学课程中的鲁迅及其文学(1929—1933)
    第二节 西南联大文学课程中的鲁迅及其文学
    第三节 西南联大演讲中的鲁迅及其文学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面向“大众”的“立人”: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第一节 “人”的问题及“立人”
    第二节 “觉世之文”:为大众代言
    第三节 在启蒙与审美之间
    第四节 “大众语文”与新语言的创设
    第八章 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一节 作为文学教育路径的审美方式
    第二节 文学教育的启蒙价值
    第三节 文学教育与救亡宗旨
    第四节 鲁迅文学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九章 鲁迅与小说家孙犁的生成
    第一节 文学家鲁迅形象的显现
    第二节 “表现”和“推进”:小说家孙犁的生成
    第三节 女性之美与出走的娜拉
    第四节 “杂文思维”与小说家孙犁的“转型”
    第十章 “儿童”之发现:鲁迅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第一节 “儿童之发现”及鲁迅“儿童观”之建构
    第二节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及与创作之关联
    第三节 鲁迅艺术世界中的儿童图像叙事
    第四节 鲁迅儿童文学教育的当代意义
    后 记
  • 内容简介: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把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复杂个案,作为鲁迅与20世纪中国这一大论域一个要件、一个逻辑环节,进而探讨鲁迅与20世纪中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这种关系探究之中解构知识与权力、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勾连,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过程中的鲁迅的还原与诠解之间寻找“鲁迅的存在”。 
  • 作者简介:
    郑家建,男,1969年2月出生,福建省福鼎市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   施灏,男,1984 年4 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鲁迅与俄国文学关系。著有《熬出来的成长》等多部散文集。
  •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跟着鲁迅学修辞
    第一节 《祝福》的“狭义修辞”
    第二节 《肥皂》的“广义修辞”
    第二章 散点透视:当代随笔杂文大家与鲁迅传统
    第一节 被规训的“鲁迅杂文”
    第二节 巴金:抉心自食与伤逝
    第三节 孙犁:芸斋琐谈与耕堂文章
    第四节 从邵燕祥到王小波:互为镜像的意义
    第五节 不是结语的结语
    第三章 鲁迅“阅读”莎士比亚:《狂人日记》中的三种动物与“真的人”
    第一节 三(两)种动物的踪迹:从西塞罗、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到鲁迅
    第二节 以“莎士比亚”为方法
    第三节 《考利欧雷诺斯》中的个体/共同体
    第四节 鲁迅“阅读”莎士比亚,或《狂人日记》中的“真的人”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文学如何教育:试论鲁迅的文学课堂与20世纪文学教育
    第一节 鲁迅文学课堂的“听”与“讲”
    第二节 鲁迅文学课堂的教材编写:史略与纲要的简繁与选择
    第三节 学生的反应:文学课堂的审美与知识传授
    第五章 鲁迅的形而上诗学思想
    第一节 鲁迅前期的浪漫形而上诗学思想
    第二节 《野草》中的悖论和虚无
    第三节 对存在的超越:呼唤新的价值形态
    第六章 作为文学课程讲授对象的鲁迅:以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清华大学新文学课程中的鲁迅及其文学(1929—1933)
    第二节 西南联大文学课程中的鲁迅及其文学
    第三节 西南联大演讲中的鲁迅及其文学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面向“大众”的“立人”: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第一节 “人”的问题及“立人”
    第二节 “觉世之文”:为大众代言
    第三节 在启蒙与审美之间
    第四节 “大众语文”与新语言的创设
    第八章 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一节 作为文学教育路径的审美方式
    第二节 文学教育的启蒙价值
    第三节 文学教育与救亡宗旨
    第四节 鲁迅文学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九章 鲁迅与小说家孙犁的生成
    第一节 文学家鲁迅形象的显现
    第二节 “表现”和“推进”:小说家孙犁的生成
    第三节 女性之美与出走的娜拉
    第四节 “杂文思维”与小说家孙犁的“转型”
    第十章 “儿童”之发现:鲁迅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第一节 “儿童之发现”及鲁迅“儿童观”之建构
    第二节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及与创作之关联
    第三节 鲁迅艺术世界中的儿童图像叙事
    第四节 鲁迅儿童文学教育的当代意义
    后 记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
鲁迅与20世纪中国传媒发展
唐东堰 著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
刘克敌 著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
鲁迅与20世纪中国都市化进程
杨洪承、张克、张娟、钱旭初 著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
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
林敏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