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

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7
版次: 1
ISBN: 9787500488941
定价: 4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52页
字数: 459千字
分类: 经济
40人买过
  • 本书以抗战时期《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为切入点,结合《独立评论》、《大公报》汉口版和重庆版、《经济建设季刊》等资料,对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作了系统梳理。本书内容以抗战时期为重点,上承20世纪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论争,后启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重建的政策设计,主要包括:《新经济》半月刊创办缘起及其作者群体;知识界30年代的现代化理念以及抗战时期对现代化、国力、经济、建国诸问题的反思;知识界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以工立国论争以及抗战时期工业化理念的强化与深化;知识界关于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的讨论;知识界关于国营与民营经济问题的论争;抗战中后期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的讨论。本书资料翔实,深化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的研究,开拓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界面。 阎书钦,男,1967年5月生,河北省南宫市人,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思想、学术史。1984年9月至1991年6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6月至2006年7月,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华 第一章  引言:《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学者从政潮流

      第一节  办刊缘起与学人从政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第二章  战争情势下对现代化、国力、经济、建国的反思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国力与经济:战争环境中对现代化的反思

      第三节  此建国与彼建国

      第四节  现世关怀与国家观念

    第三章  工业化: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工业与农业

      第二节  战争与工业化理念的确立

      第三节  工业化与工业社会

    第四章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第一节  苏联与德国:中国学习的榜样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理解的歧异与纷杂

      第三节  自由经济:对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质疑与反思

    第五章  国营,还是民营:一个难解之题

      第一节  国营与民营并存的三民主义“混合经济”形态

      第二节  重工业国营,轻工业民营:划分国营与民营经营范围的论争

      第三节  经营效率:国营事业的核心问题

    第六章  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战后建设的讨论

      第一节  世界大势与问题的提出:国际经济合作与战后建设

      第二节  利用外资:建设资金的筹集

      第三节  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中国新兴工业的保护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抗战时期《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为切入点,结合《独立评论》、《大公报》汉口版和重庆版、《经济建设季刊》等资料,对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作了系统梳理。本书内容以抗战时期为重点,上承20世纪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论争,后启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重建的政策设计,主要包括:《新经济》半月刊创办缘起及其作者群体;知识界30年代的现代化理念以及抗战时期对现代化、国力、经济、建国诸问题的反思;知识界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以工立国论争以及抗战时期工业化理念的强化与深化;知识界关于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的讨论;知识界关于国营与民营经济问题的论争;抗战中后期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的讨论。本书资料翔实,深化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的研究,开拓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界面。
  • 作者简介:
    阎书钦,男,1967年5月生,河北省南宫市人,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思想、学术史。1984年9月至1991年6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6月至2006年7月,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华
  • 目录:
    第一章  引言:《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学者从政潮流

      第一节  办刊缘起与学人从政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第二章  战争情势下对现代化、国力、经济、建国的反思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国力与经济:战争环境中对现代化的反思

      第三节  此建国与彼建国

      第四节  现世关怀与国家观念

    第三章  工业化: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工业与农业

      第二节  战争与工业化理念的确立

      第三节  工业化与工业社会

    第四章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第一节  苏联与德国:中国学习的榜样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理解的歧异与纷杂

      第三节  自由经济:对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质疑与反思

    第五章  国营,还是民营:一个难解之题

      第一节  国营与民营并存的三民主义“混合经济”形态

      第二节  重工业国营,轻工业民营:划分国营与民营经营范围的论争

      第三节  经营效率:国营事业的核心问题

    第六章  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战后建设的讨论

      第一节  世界大势与问题的提出:国际经济合作与战后建设

      第二节  利用外资:建设资金的筹集

      第三节  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中国新兴工业的保护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