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4 董学探微)

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4 董学探微)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1
版次: 1
ISBN: 9787533466527
定价: 79.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周桂钿文集
分类: 哲学心理学
9人买过
  •   《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4董学探微)》对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学说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董仲舒的仁义学说、辞指学说、逻辑思想等,作者都进行了认真的考释。《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4董学探微)》对于董仲舒的“十二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周桂钿,男,1943年2月15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1986年提为副教授。已出版的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1984)、《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1988)、《董学探微》(1989)、《不公平竞争》(1989)、《中国传统哲学》(1990)、《中国古人论天》(1991)。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现任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序言
    前言(第三版)
    前言(第二版)
    前言(第一版)

    第一章董仲舒考
    一、生年
    二、卒年
    三、对策之年
    四、两相骄王
    五、故里
    六、家和墓

    第二章宇宙论
    一、宇宙本原
    二、宇宙模式
    三、宇宙系统
    四、天人感应
    五、宇宙论的特点

    第三章人性论
    一、对孟子陛善论的驳斥
    二、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
    三、性未善论

    第四章仁义论
    一、仁
    二、义
    三、仁义之分
    四、关于“义”的训诂

    第五章义利论
    一、董子之前的义利观
    二、董子的义利论
    三、董子之后的义利观
    四、董学对宋明时代义利观的影响
    五、重义轻利成为传统观念的主流

    第六章贤庶论
    一、贤人食禄,劳心行义
    二、智者劳心,功贤耕织
    三、劳心者的社会价值
    四、仇视劳心者的历史原因
    五、劳心劳力的分工与分工的消失

    第七章德才论
    一、德与才
    二、必仁且智
    三、德重于才是对必仁且智的偏离
    四、专德失人的历史考察
    五、唯才是举也是一种偏离
    六、全面发展是对必仁且智的回归和发展
    七、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社会

    第八章贵志论
    一、重志
    二、原志
    三、原心
    四、崇本

    第九章名讳论
    一、深察名号
    二、名发天意
    三、名寓褒贬
    四、为尊者讳
    五、讳的演变
    六、讳的影响
    七、实事求是

    第十章辞指论
    一、有常辞,无通辞
    二、有正辞,有诡辞
    三、见其指,不任其辞
    四、《春秋》十指
    五、诛意不诛辞
    六、辞指论的理论意义和影响

    第十一章常变论
    一、常与变
    二、经与权
    三、影响与评价

    第十二章中和论
    一、中与和
    二、以中和养身
    三、以中和治天下

    第十三章大一统论
    一、大一统主要是统一思想
    二、统一思想是百家争鸣后的必然
    三、统一思想的实现
    四、统一思想的功过
    五、思想统一的规律

    第十四章总评
    一、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
    三、董学在西汉的影响
    四、董学对东汉的影响
    五、董学在南北朝的影响
    六、董学对宋明时代的影响
    七、董学在清代的影响
    后记
  • 内容简介:
      《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4董学探微)》对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学说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董仲舒的仁义学说、辞指学说、逻辑思想等,作者都进行了认真的考释。《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4董学探微)》对于董仲舒的“十二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作者简介:
      周桂钿,男,1943年2月15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1986年提为副教授。已出版的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1984)、《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1988)、《董学探微》(1989)、《不公平竞争》(1989)、《中国传统哲学》(1990)、《中国古人论天》(1991)。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现任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 目录:
    序言
    前言(第三版)
    前言(第二版)
    前言(第一版)

    第一章董仲舒考
    一、生年
    二、卒年
    三、对策之年
    四、两相骄王
    五、故里
    六、家和墓

    第二章宇宙论
    一、宇宙本原
    二、宇宙模式
    三、宇宙系统
    四、天人感应
    五、宇宙论的特点

    第三章人性论
    一、对孟子陛善论的驳斥
    二、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
    三、性未善论

    第四章仁义论
    一、仁
    二、义
    三、仁义之分
    四、关于“义”的训诂

    第五章义利论
    一、董子之前的义利观
    二、董子的义利论
    三、董子之后的义利观
    四、董学对宋明时代义利观的影响
    五、重义轻利成为传统观念的主流

    第六章贤庶论
    一、贤人食禄,劳心行义
    二、智者劳心,功贤耕织
    三、劳心者的社会价值
    四、仇视劳心者的历史原因
    五、劳心劳力的分工与分工的消失

    第七章德才论
    一、德与才
    二、必仁且智
    三、德重于才是对必仁且智的偏离
    四、专德失人的历史考察
    五、唯才是举也是一种偏离
    六、全面发展是对必仁且智的回归和发展
    七、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社会

    第八章贵志论
    一、重志
    二、原志
    三、原心
    四、崇本

    第九章名讳论
    一、深察名号
    二、名发天意
    三、名寓褒贬
    四、为尊者讳
    五、讳的演变
    六、讳的影响
    七、实事求是

    第十章辞指论
    一、有常辞,无通辞
    二、有正辞,有诡辞
    三、见其指,不任其辞
    四、《春秋》十指
    五、诛意不诛辞
    六、辞指论的理论意义和影响

    第十一章常变论
    一、常与变
    二、经与权
    三、影响与评价

    第十二章中和论
    一、中与和
    二、以中和养身
    三、以中和治天下

    第十三章大一统论
    一、大一统主要是统一思想
    二、统一思想是百家争鸣后的必然
    三、统一思想的实现
    四、统一思想的功过
    五、思想统一的规律

    第十四章总评
    一、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
    三、董学在西汉的影响
    四、董学对东汉的影响
    五、董学在南北朝的影响
    六、董学对宋明时代的影响
    七、董学在清代的影响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