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镜经附录全书

人镜经附录全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明] , [清]
2012-06
版次: 1
ISBN: 9787801747891
定价: 596.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8人买过
  •   《人鏡經附錄全書》,又名《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簡稱《人鏡經》。八卷,附錄二卷,續錄二卷。原撰人不詳。明錢雷附錄,清初《一說明代,張氏生活時代跨越明末清初兩個時期,故存二說。》張俊英續錄。前七卷論十四經及任督、奇經八脈,分別聯繫五臟六腑,論述臟腑功能、病狀及治法方藥。卷八收錄正背側內形圖,背經、面經總圖士一部臟腑圖及頭面、胸脅腰脊、足膝等部位圖說,圖說並叙。

      據《中國醫籍考》記載,錢雷,字豫齋,明代醫學家。生卒年不詳,四明(今浙江寧波》人。錢序目:余上世仲陽氏仕宋,以醫名世。神宗擢翰林醫院,賜金紫。由此知錢雷乃宋代兒科名醫錢乙後裔,錢乙係北宋御醫,撰《小兒藥證直訣》,為後世奉為兒科聖祖。錢氏家學傳至錢雷已逾數百年,父祖皆繼是業。然其父離世甚早,錢雷乃從宗泉王先生習醫。王宗泉先人亦御醫,曾全太后瀕危,治愈皇太子風蹶,建立殊勛。宗泉承繼家學,學邁凡倫。錢雷傳其秘奥,通曉醫道,並協力先生纂述,著有《脈經本旨》《藥性統宗》《病源綱目》《體仁拔萃》《靈素樞機》。然而上述諸書最終未暇梓行。錢氏不僅傳先生之學,且得先生傳之書,此即《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錢氏以為,此書盡採《素》《靈》十二經,奇經八脈,次第彙编。每經主之以臟,配之以腑,繼以圖說。腧脈步穴,循行各有不同部位,五運太過不及平氣,而先後之不齊。六氣有司天在泉,淫勝厥復不一。氣運主客所臨,民病所生,又當分辨是動所生之見證。脈診四時順逆,由是推測陰陽表里寒热,血氣虛實之所因。詳察五邪十變,斷定平病死生。各經投以藥餌,正逆引導,宜隨其氣味厚薄,升降之势。相虛實,施子母補瀉之法。内景別喉咽分氣食,揭示七冲四海八會,而知榮衛經脈之流行。外景列正背側圖,著頭面胸背腹脅腰脊足股骨節,形體悉備。手足雖分十二經,而周流交接,條貫互根,至筒至妙。

      然而徵考此書撰者,惜無原序引贊跋可稽。史傳始自北齊徐之才五代祖仲融,得道人所傳,乃《扁鵲人鏡經》,不過一卷。《史記》载長桑君飲以上池之水,盡見臟腑癥結。故錢氏謂必有豪杰之士,神符心悟,探赜鈎玄,著為此書。由此亦可推斷,錢雷得傳此書之時,早已不知何人為其作者尸錢氏甚是推崇此書,大加贊譽,為之增補,又為之另著附錄兩卷,附於此書之後¨名《人鏡經附錄》。錢氏發前者之未備,以氣化形化之源而著人道之伊始,立胎元圖說而知男女之攸分。經脈氣血津液,脈法辨識,臟腑功能及其病證診治,皆有所述。尚撰『膀胱圖正』篇,以親歷親見正前人之訛。書中記载錢氏於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人鏡經附錄》上卷》。錢氏書始刊行於明萬曆三十四年《二八。六》,即洪啟睿刻本。洪啟睿(一五五六~六一六)曾任兩浙按察使、浙江左布政。據載因水災上請朝廷,蠲免錢糧,積極賑災救民。又加固海防,抵禦倭寇進犯浙東沿海。百姓感其功德,建生祠奉祀。洪氏刊印此書,亦濟世澤民之舉,於此書之傳播,功莫大焉。

      清初張俊英在錢雷附錄基礎上,又補充二卷,名《人鏡經續錄》,張氏續錄後,全書更名《人鏡經附錄全書》,予以出版刊行。

      據清康熙元年(二八五二)清源劉禧慶序言,錢雷於杭州行醫,衡漳張俊英恰於杭州為官,錢氏將前書授之,張君珍如獲實。其間窒漏未備者,張君就素所經見諸書,有合於醫者,廣為補輯,又二冊續之,遂梓於古徐之敬事堂。此書一出,悉發《靈》《素》之奥,立辨諸家之惑。凡人一身百骸,表里、內外,經絡俞募,臟腑以至皮毛,隱微脈證,溫涼補瀉,針灸大法,判斷生死,展卷一鏡,明鑒於醫,功非淺鮮。惜兵焚之後,原版無存,劉氏得其遗冊一帙,珍藏日久,每思重刻行世,只因力薄未能付梓、益州張吾瑾為官東邰,經年潜心醫學,廣搜博覽,劉氏出此卷示之士口瑾嘅嘆,此乃壽世鴻寶,醫家津梁!遂欣然捐俸翻刻之。張氏《人鏡經附錄全書》幾近湮沒,幸又復出。

      劉源序言作於康熙元年,此時張氏《人鏡經附錄全書》已刻印出版,劉源序最後道出心聲:『十載之心於以稱慰焉。』說明此書藏於其手中已過去十年。由此推之,至少十年前,即清順治九年(二八五二)此書已刊印。則此書初刊當於明末清初之際。

      張氏《人鏡經附錄全書》清代曾刻印數次,影響頗大,王清任《醫林改錯》出現之前,此書作為臟腑經脈形象及其生理病證、治法方藥融合一體最為全面之醫書,受到醫家普遍重視。

      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本書現存清康熙元年《二全竺:刻本、清刻本、抄本多種。本次影印為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著錄收藏清康熙元年本,經核查原書,康熙本與雍正本基本一致,然亦存在不同之處,已核校者有六處。第一,康熙本封頁書名題為《人鏡經》,沒有扉頁;雍正本封頁題名《人鏡經附錄全書》,扉頁首行題:。書名居中,隸書體大字。左下落款:『姑蘇原木气扉頁之後為劉源序,張吾瑾序次之,然張吾瑾序落款未標明時間。康熙本無前二序。康熙本封頁之後係『鍾奇氏讀人鏡經說气之後係「鍾奇氏人鏡經續錄序气此即張俊英續錄自序,張俊英自序落款亦未標明時間。後二者雍正本與康熙本同。第二,劉源序前首行题=值州張鶴州重輯於雍正癸丑年气雍正癸丑年即公元一七三三年,益州張鶴州即此書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刊印者張吾瑾。康熙元年《一六六二》與雍正癸丑年(一七三三》相距七十一年『益州張鶴州重輯於雍正癸丑年』所指『雍正癸丑年』(一七三三)顯然時間不符。存疑待考。第三,凡例最後一字『也气康熙本獨佔半葉。雍正本此字與前一字變為雙行小字,合占一字字位,因而縮減半葉篇幅。第四,卷一首葉首行題。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卷之二康熙本首行字皆位於欄框內,雍正本文字相同,但無欄框。另,康熙本批注與雍正本內容基本一致。但康熙本批注上無欄框,而雍正本則批注均刻印於欄框內。第五,康熙本張俊英續錄卷上首葉首行題:鍾奇氏附錄入鏡經卷上。雍正本題:人鏡經附錄卷上。而下卷首葉首行題名二者一致。皆為:鍾奇氏附錄人鏡經卷下。第六,續錄卷上第三十六葉後半葉有二處雙行小注,康熙本各佔一行,雍正本則各占二行。

      經上述對比,可以確認此刻本為康熙元年(六六二)之重刻。雍正本有劉源序、張吾瑾序,此二序康熙本無。雍正本亦不失為此書現存較好版本之一。儘管清代曾刊印數次,距今業已數百年,所存者區區可數。况此書上下歷經数百乃至千年傳承,不同時代醫家為之撰、傳、附錄、續補,乃中醫形體與病證及診治認知一體之見證實錄。今影印之,不啻供業醫者學習與應用,亦研究中醫人體自身内外形態認知發展歷程之所需也。 人镜经附录 一

    人镜经附录 二

    人镜经附录 三

    人镜经附录 四

    人镜经附录 五
  • 内容简介:
      《人鏡經附錄全書》,又名《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簡稱《人鏡經》。八卷,附錄二卷,續錄二卷。原撰人不詳。明錢雷附錄,清初《一說明代,張氏生活時代跨越明末清初兩個時期,故存二說。》張俊英續錄。前七卷論十四經及任督、奇經八脈,分別聯繫五臟六腑,論述臟腑功能、病狀及治法方藥。卷八收錄正背側內形圖,背經、面經總圖士一部臟腑圖及頭面、胸脅腰脊、足膝等部位圖說,圖說並叙。

      據《中國醫籍考》記載,錢雷,字豫齋,明代醫學家。生卒年不詳,四明(今浙江寧波》人。錢序目:余上世仲陽氏仕宋,以醫名世。神宗擢翰林醫院,賜金紫。由此知錢雷乃宋代兒科名醫錢乙後裔,錢乙係北宋御醫,撰《小兒藥證直訣》,為後世奉為兒科聖祖。錢氏家學傳至錢雷已逾數百年,父祖皆繼是業。然其父離世甚早,錢雷乃從宗泉王先生習醫。王宗泉先人亦御醫,曾全太后瀕危,治愈皇太子風蹶,建立殊勛。宗泉承繼家學,學邁凡倫。錢雷傳其秘奥,通曉醫道,並協力先生纂述,著有《脈經本旨》《藥性統宗》《病源綱目》《體仁拔萃》《靈素樞機》。然而上述諸書最終未暇梓行。錢氏不僅傳先生之學,且得先生傳之書,此即《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錢氏以為,此書盡採《素》《靈》十二經,奇經八脈,次第彙编。每經主之以臟,配之以腑,繼以圖說。腧脈步穴,循行各有不同部位,五運太過不及平氣,而先後之不齊。六氣有司天在泉,淫勝厥復不一。氣運主客所臨,民病所生,又當分辨是動所生之見證。脈診四時順逆,由是推測陰陽表里寒热,血氣虛實之所因。詳察五邪十變,斷定平病死生。各經投以藥餌,正逆引導,宜隨其氣味厚薄,升降之势。相虛實,施子母補瀉之法。内景別喉咽分氣食,揭示七冲四海八會,而知榮衛經脈之流行。外景列正背側圖,著頭面胸背腹脅腰脊足股骨節,形體悉備。手足雖分十二經,而周流交接,條貫互根,至筒至妙。

      然而徵考此書撰者,惜無原序引贊跋可稽。史傳始自北齊徐之才五代祖仲融,得道人所傳,乃《扁鵲人鏡經》,不過一卷。《史記》载長桑君飲以上池之水,盡見臟腑癥結。故錢氏謂必有豪杰之士,神符心悟,探赜鈎玄,著為此書。由此亦可推斷,錢雷得傳此書之時,早已不知何人為其作者尸錢氏甚是推崇此書,大加贊譽,為之增補,又為之另著附錄兩卷,附於此書之後¨名《人鏡經附錄》。錢氏發前者之未備,以氣化形化之源而著人道之伊始,立胎元圖說而知男女之攸分。經脈氣血津液,脈法辨識,臟腑功能及其病證診治,皆有所述。尚撰『膀胱圖正』篇,以親歷親見正前人之訛。書中記载錢氏於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人鏡經附錄》上卷》。錢氏書始刊行於明萬曆三十四年《二八。六》,即洪啟睿刻本。洪啟睿(一五五六~六一六)曾任兩浙按察使、浙江左布政。據載因水災上請朝廷,蠲免錢糧,積極賑災救民。又加固海防,抵禦倭寇進犯浙東沿海。百姓感其功德,建生祠奉祀。洪氏刊印此書,亦濟世澤民之舉,於此書之傳播,功莫大焉。

      清初張俊英在錢雷附錄基礎上,又補充二卷,名《人鏡經續錄》,張氏續錄後,全書更名《人鏡經附錄全書》,予以出版刊行。

      據清康熙元年(二八五二)清源劉禧慶序言,錢雷於杭州行醫,衡漳張俊英恰於杭州為官,錢氏將前書授之,張君珍如獲實。其間窒漏未備者,張君就素所經見諸書,有合於醫者,廣為補輯,又二冊續之,遂梓於古徐之敬事堂。此書一出,悉發《靈》《素》之奥,立辨諸家之惑。凡人一身百骸,表里、內外,經絡俞募,臟腑以至皮毛,隱微脈證,溫涼補瀉,針灸大法,判斷生死,展卷一鏡,明鑒於醫,功非淺鮮。惜兵焚之後,原版無存,劉氏得其遗冊一帙,珍藏日久,每思重刻行世,只因力薄未能付梓、益州張吾瑾為官東邰,經年潜心醫學,廣搜博覽,劉氏出此卷示之士口瑾嘅嘆,此乃壽世鴻寶,醫家津梁!遂欣然捐俸翻刻之。張氏《人鏡經附錄全書》幾近湮沒,幸又復出。

      劉源序言作於康熙元年,此時張氏《人鏡經附錄全書》已刻印出版,劉源序最後道出心聲:『十載之心於以稱慰焉。』說明此書藏於其手中已過去十年。由此推之,至少十年前,即清順治九年(二八五二)此書已刊印。則此書初刊當於明末清初之際。

      張氏《人鏡經附錄全書》清代曾刻印數次,影響頗大,王清任《醫林改錯》出現之前,此書作為臟腑經脈形象及其生理病證、治法方藥融合一體最為全面之醫書,受到醫家普遍重視。

      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本書現存清康熙元年《二全竺:刻本、清刻本、抄本多種。本次影印為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著錄收藏清康熙元年本,經核查原書,康熙本與雍正本基本一致,然亦存在不同之處,已核校者有六處。第一,康熙本封頁書名題為《人鏡經》,沒有扉頁;雍正本封頁題名《人鏡經附錄全書》,扉頁首行題:。書名居中,隸書體大字。左下落款:『姑蘇原木气扉頁之後為劉源序,張吾瑾序次之,然張吾瑾序落款未標明時間。康熙本無前二序。康熙本封頁之後係『鍾奇氏讀人鏡經說气之後係「鍾奇氏人鏡經續錄序气此即張俊英續錄自序,張俊英自序落款亦未標明時間。後二者雍正本與康熙本同。第二,劉源序前首行题=值州張鶴州重輯於雍正癸丑年气雍正癸丑年即公元一七三三年,益州張鶴州即此書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刊印者張吾瑾。康熙元年《一六六二》與雍正癸丑年(一七三三》相距七十一年『益州張鶴州重輯於雍正癸丑年』所指『雍正癸丑年』(一七三三)顯然時間不符。存疑待考。第三,凡例最後一字『也气康熙本獨佔半葉。雍正本此字與前一字變為雙行小字,合占一字字位,因而縮減半葉篇幅。第四,卷一首葉首行題。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卷之二康熙本首行字皆位於欄框內,雍正本文字相同,但無欄框。另,康熙本批注與雍正本內容基本一致。但康熙本批注上無欄框,而雍正本則批注均刻印於欄框內。第五,康熙本張俊英續錄卷上首葉首行題:鍾奇氏附錄入鏡經卷上。雍正本題:人鏡經附錄卷上。而下卷首葉首行題名二者一致。皆為:鍾奇氏附錄人鏡經卷下。第六,續錄卷上第三十六葉後半葉有二處雙行小注,康熙本各佔一行,雍正本則各占二行。

      經上述對比,可以確認此刻本為康熙元年(六六二)之重刻。雍正本有劉源序、張吾瑾序,此二序康熙本無。雍正本亦不失為此書現存較好版本之一。儘管清代曾刊印數次,距今業已數百年,所存者區區可數。况此書上下歷經数百乃至千年傳承,不同時代醫家為之撰、傳、附錄、續補,乃中醫形體與病證及診治認知一體之見證實錄。今影印之,不啻供業醫者學習與應用,亦研究中醫人體自身内外形態認知發展歷程之所需也。
  • 目录:
    人镜经附录 一

    人镜经附录 二

    人镜经附录 三

    人镜经附录 四

    人镜经附录 五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人镜经附录全书
人镜: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天舒;张锋
人镜经附录全书
人镜
程维周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人镜经附录全书
夜航船(足本精校,4000+古代文化常识,尘封300多年的小百科,掌故查阅案头书,中国古人眼中的大千世界)
[明]张岱 著,黎福安 整理,创美工厂 出品
人镜经附录全书
醒世恒言(会校本)平装
[明]冯梦龙 编著
人镜经附录全书
漫画三国演义 乱世英雄
[明]罗贯中
人镜经附录全书
三言二拍精选集(精装典藏纪念版)
[明]冯梦龙 [明]凌濛初
人镜经附录全书
传习录(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名著之一,足本原貌呈现,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结晶)
[明]王守仁
人镜经附录全书
三国演义(5下)/小学生名家经典快乐阅读书系
[明]罗贯中 著
人镜经附录全书
西游记(5下)/小学生名家经典快乐阅读书系
[明]吴承恩 著
人镜经附录全书
沈周九段锦册:墨林典藏
[明]沈周
人镜经附录全书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注音版)/传统经典名著原创绘本
[明]吴承恩 著
人镜经附录全书
三国演义(5下)/快乐读书吧
[明]罗贯中 著
人镜经附录全书
造砖图说(精)
[明]张问之 著;金瑾、周震麟 编
人镜经附录全书
广方言馆明实录
[明]胡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