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义

论语讲义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10
版次: 1
ISBN: 9787563367214
定价: 28.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07页
字数: 400千字
478人买过
  •   李里讲《论语》与其他一些中国古典经典的白话翻译版不同,这是李里课堂讲《论语》的讲课录音整理,再辅以一些平时的研究成果而写成,因此有着十分明显的李里个人学理研究和著作撰写的特征。

      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这是李里此书最突出的特征。或许,这也本该是研究《论语》的著述应该具备的特征。因为《论语》作为语录体的记录,它本身就具有深入浅出、微言大义的风格。

      例如,你翻开此书,一开始就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这种大白话似人人皆知的平常话有什么好解读的呢?且看李里一一解来。李里首先从文字学角度解释“学”、“习”、“朋”、“乐”等的原意,指出人应学习且应“穷道”,应愉快交友平和交友,应君子般地看待称讥毁誉,并进而点出此段话三层次,讲出了《论语》的整个内容和精神,人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说出了整个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主要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人与心,人与人,人与天。“要达到一个和谐境界,人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他还指出论语开篇这三句话与《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篇》里最后三句话是相呼应的,即“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故《论语》开篇在这三组关系,结尾在这三组关系。人与天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心之和谐,这三组和谐既是《论语》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你看,李里论得有多好!不仅能在一些初看上去并无多大意思的句子中寻绎出句中深藏之哲理内涵,而且旁征博引,前后联系,把《论语》当成系统看待,当成中国文化的系统看待,条分缕析,入木三分。这当然又与李里在国学、儒学领域中广博而精到的学养相关。

      像《论语》这种说理的文章,要讲得生动有趣是很困难的。我们能看到的一些译成现代白话的经典文献,大多为就句论句硬译直译之作,难免嚼蜡。你读李里此书,不仅用语口语化——这显然是李里希望保持平易亲切的语言特征,而与《论语》语言风格相吻合,同时,李里在讲义中还穿插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弱冠”之由来;“四书”的渊源;讲“北辰”之星而谈到古代天文,再讲到“紫薇宫”与“紫禁城”之由来;讲“思无邪”而涉中医《黄帝内经》“伤心”之论、《乐记》之情志论、蔡元培之美育代宗教论……无引经据典考证之枯燥繁琐,却于生动活泼聊天式谈话之中,又有旁征博引丰富知识的有趣穿插与印证。其难得的是,如此丰富的知识,如此渊博的考证,却表现得如水到渠成,自然亲切,信手拈来而头头是道。

      这就是李里此书的学术风格,把纯学理的深刻理论探讨寓于行云流水般的娓娓道来之中,寄寓于可读性与趣味性之中,既不失学术的严谨规范,又有文学艺术的情趣兴致,这显然得力于李里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对先秦典籍烂熟于胸的深厚学养。

      《论语》如李里这般讲来,讲到如此生动有趣的程度,显然也不多见。《〈论语〉讲义》的出版,亦属学术出版界之“另类”。在回归传统宏扬国学的今天,李里连同他的《〈论语〉讲义》的出现,无疑是件极好的事。   李里出生在重庆市解放碑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大学物理教授,母亲是公安局的才女。李里从小就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继承祖上的艺术天赋,三岁习画,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还被美国博物馆收藏,被人称为“才子”。

      读书为明理不为考试的李里,初中毕业后就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他15岁时开始在家自学国学,获得了自考中文本科的文凭。从16岁开始,他游历古迹、遍访名师,为了维持生计,他曾干过报社校对、卖过报纸、当过农民,在罗汉寺整理过古籍,也教过小学、中学。在重庆罗汉寺藏经楼,他借整理古籍之际,广览寺中所藏之经书;惊叹于中医的神奇,他师从成都应天寺86岁的老尼仁学法师,学会了开方济世。

      李里潜心研习国学,视复兴国学为己任,他不仅开办着免费的国学讲座、写着一本叫《国学通观》的书、每到特定的日子自发祭孔,还交往着许多大师级的国学人物:他先后拜望了季羡林、张岱年、侯仁之、贺嘉寅、杜道生、刘克生等国学大师,在与大师们接触的过程中,他不仅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还与他们成了朋友,常常通信通电话、互寄贺卡。

      除了狂爱国学,他也喜欢长衫,自从13岁那年自作主张做了一袭长衫之后,他就再也不肯脱下了。

      2002年,因恩师林木之邀,李里走进川师大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生活在观念现代的大学校园,他依然固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沉醉于“国学”的神奇世界,他说,他推崇国学,是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发扬光大,借古推新。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我来完善

      合作编辑者:

      liukaihua_168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2117次

      编辑次数:1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7-01-27

      创建者:liukaihua_168 序一:《〈论语〉讲义》赘言 刘克生

    序二: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读李里的《〈论语〉讲义》 林木

    序三:读《〈论语〉讲义》 刘力红

    序论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跋一:写在后面 苏应萱

    跋二:我与《〈论语〉讲义》 黄旬

    跋三:后记
  • 内容简介:
      李里讲《论语》与其他一些中国古典经典的白话翻译版不同,这是李里课堂讲《论语》的讲课录音整理,再辅以一些平时的研究成果而写成,因此有着十分明显的李里个人学理研究和著作撰写的特征。

      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这是李里此书最突出的特征。或许,这也本该是研究《论语》的著述应该具备的特征。因为《论语》作为语录体的记录,它本身就具有深入浅出、微言大义的风格。

      例如,你翻开此书,一开始就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这种大白话似人人皆知的平常话有什么好解读的呢?且看李里一一解来。李里首先从文字学角度解释“学”、“习”、“朋”、“乐”等的原意,指出人应学习且应“穷道”,应愉快交友平和交友,应君子般地看待称讥毁誉,并进而点出此段话三层次,讲出了《论语》的整个内容和精神,人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说出了整个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主要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人与心,人与人,人与天。“要达到一个和谐境界,人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他还指出论语开篇这三句话与《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篇》里最后三句话是相呼应的,即“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故《论语》开篇在这三组关系,结尾在这三组关系。人与天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心之和谐,这三组和谐既是《论语》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你看,李里论得有多好!不仅能在一些初看上去并无多大意思的句子中寻绎出句中深藏之哲理内涵,而且旁征博引,前后联系,把《论语》当成系统看待,当成中国文化的系统看待,条分缕析,入木三分。这当然又与李里在国学、儒学领域中广博而精到的学养相关。

      像《论语》这种说理的文章,要讲得生动有趣是很困难的。我们能看到的一些译成现代白话的经典文献,大多为就句论句硬译直译之作,难免嚼蜡。你读李里此书,不仅用语口语化——这显然是李里希望保持平易亲切的语言特征,而与《论语》语言风格相吻合,同时,李里在讲义中还穿插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弱冠”之由来;“四书”的渊源;讲“北辰”之星而谈到古代天文,再讲到“紫薇宫”与“紫禁城”之由来;讲“思无邪”而涉中医《黄帝内经》“伤心”之论、《乐记》之情志论、蔡元培之美育代宗教论……无引经据典考证之枯燥繁琐,却于生动活泼聊天式谈话之中,又有旁征博引丰富知识的有趣穿插与印证。其难得的是,如此丰富的知识,如此渊博的考证,却表现得如水到渠成,自然亲切,信手拈来而头头是道。

      这就是李里此书的学术风格,把纯学理的深刻理论探讨寓于行云流水般的娓娓道来之中,寄寓于可读性与趣味性之中,既不失学术的严谨规范,又有文学艺术的情趣兴致,这显然得力于李里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对先秦典籍烂熟于胸的深厚学养。

      《论语》如李里这般讲来,讲到如此生动有趣的程度,显然也不多见。《〈论语〉讲义》的出版,亦属学术出版界之“另类”。在回归传统宏扬国学的今天,李里连同他的《〈论语〉讲义》的出现,无疑是件极好的事。
  • 作者简介:
      李里出生在重庆市解放碑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大学物理教授,母亲是公安局的才女。李里从小就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继承祖上的艺术天赋,三岁习画,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还被美国博物馆收藏,被人称为“才子”。

      读书为明理不为考试的李里,初中毕业后就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他15岁时开始在家自学国学,获得了自考中文本科的文凭。从16岁开始,他游历古迹、遍访名师,为了维持生计,他曾干过报社校对、卖过报纸、当过农民,在罗汉寺整理过古籍,也教过小学、中学。在重庆罗汉寺藏经楼,他借整理古籍之际,广览寺中所藏之经书;惊叹于中医的神奇,他师从成都应天寺86岁的老尼仁学法师,学会了开方济世。

      李里潜心研习国学,视复兴国学为己任,他不仅开办着免费的国学讲座、写着一本叫《国学通观》的书、每到特定的日子自发祭孔,还交往着许多大师级的国学人物:他先后拜望了季羡林、张岱年、侯仁之、贺嘉寅、杜道生、刘克生等国学大师,在与大师们接触的过程中,他不仅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还与他们成了朋友,常常通信通电话、互寄贺卡。

      除了狂爱国学,他也喜欢长衫,自从13岁那年自作主张做了一袭长衫之后,他就再也不肯脱下了。

      2002年,因恩师林木之邀,李里走进川师大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生活在观念现代的大学校园,他依然固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沉醉于“国学”的神奇世界,他说,他推崇国学,是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发扬光大,借古推新。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我来完善

      合作编辑者:

      liukaihua_168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2117次

      编辑次数:1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7-01-27

      创建者:liukaihua_168
  • 目录:
    序一:《〈论语〉讲义》赘言 刘克生

    序二: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读李里的《〈论语〉讲义》 林木

    序三:读《〈论语〉讲义》 刘力红

    序论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跋一:写在后面 苏应萱

    跋二:我与《〈论语〉讲义》 黄旬

    跋三: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