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
2007-03
版次: 1
ISBN: 9787214045423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40页
字数: 49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81人买过
  •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就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萧公权(Kung-chuanHsiao,1897-1981),现代著名政治学家。字恭甫,号迹园,笔名巴人、石沤、君衡。江西省泰和人,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著述甚丰,除本书外,还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等,现已编成《萧公权全集》。其学术路向是,立足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之变局,然后深入西方学术领域,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中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一家之言。从学术立场看,其毕生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历史的变与常,并以此为基点,来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折中与融汇。 序言
    第一编家世与生平
    第一章家世
    第二章生平
    第二编哲学思想
    第三章儒学新诂
    第四章以儒变法与以儒为教
    第五章哲学的整合
    第三编变法蓝图
    第六章政治改革
    第七章行政改革
    第八章经济改革
    第九章教育改革
    第四编大同理想
    第十章到大同之路
    第十一章到工业社会的迂回路
    跋:现代中国与新世界
    引用书目
    附录: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汪荣祖)
    译后记
  • 内容简介: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就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 作者简介:
      萧公权(Kung-chuanHsiao,1897-1981),现代著名政治学家。字恭甫,号迹园,笔名巴人、石沤、君衡。江西省泰和人,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著述甚丰,除本书外,还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等,现已编成《萧公权全集》。其学术路向是,立足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之变局,然后深入西方学术领域,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中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一家之言。从学术立场看,其毕生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历史的变与常,并以此为基点,来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折中与融汇。
  • 目录:
    序言
    第一编家世与生平
    第一章家世
    第二章生平
    第二编哲学思想
    第三章儒学新诂
    第四章以儒变法与以儒为教
    第五章哲学的整合
    第三编变法蓝图
    第六章政治改革
    第七章行政改革
    第八章经济改革
    第九章教育改革
    第四编大同理想
    第十章到大同之路
    第十一章到工业社会的迂回路
    跋:现代中国与新世界
    引用书目
    附录: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汪荣祖)
    译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美]王国斌 著;李伯重、连玲玲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美]杜赞奇 著;王福明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美]孔飞力 著;李明欢 译;黄鸣奋 校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美]贾志扬 著;赵冬梅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内藤湖南:汉学与政治
[美]傅佛果 著;陶德民、何英莺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儒教与道教
[德]马克斯·韦伯 著;洪天富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
[美]萧邦奇 著;周武彪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英]伊懋可 著;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加拿大]卜正民 著;张华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
[加]朱爱岚 著;胡玉坤 译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汉帝国的日常生活: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英]鲁惟一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德国与中华民国
[美]柯伟林 著;陈谦平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宇宙视觉史:从宇宙大爆炸到时间的尽头
[美]查尔斯·刘 著;高爽 译者;[美]马克西姆· 马洛维奇科 绘;未读 出品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写出我心 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平装本)
[美]娜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写出我心3 写作疗愈的真正秘密
[美]娜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神套路:为什么我们总被带节奏(狂热与网红时代醍醐灌顶之作,教给普通人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
[美]阿里·阿莫萨维 著;[哥伦比亚]亚历杭德罗·希拉尔多 绘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阿伦森自传
[美]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著;沈捷 译;湛庐文化 出品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
[美]迈克尔·李普斯基(Michael Lipsky)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史前至蒙古帝国时期的内欧亚大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著;潘玲 译;杨建华 校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美]迈克尔·韦恩·科尔 著;[美]斯蒂芬·J·坎贝尔;邵亦杨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老人与海 彩图注音版 一二三四年级5-6-7-8-9岁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 儿童文学无障碍有声伴读世界名著童话故事
[美]海明威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美]凯文·莱曼 著;唐晓璐 译;斯坦威 出品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自律我也能做到(全9册)
[美]康妮·科维尔·米勒 著;[阿根廷]维多利亚·阿萨纳利 绘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你在等什么?
[美]斯科特·明钦 著;[中]易万 译;[美]马特 ·斐兰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