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转型

思想的转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10
版次: 1
ISBN: 9787208140370
定价: 7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8页
字数: 31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0人买过
  • 本书坚持从哲学史研究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出发,着眼于理学发生的深远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儒家思想学说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的挑战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应,作为其考察的起点,采用从整体上把握思潮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理学发生的过程。 徐洪兴,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 序 潘富恩//001 

    前言//001 

    引论//001 

    第一节  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004 

    一、关于“理学”之名//00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00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00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00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00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0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014 

    上篇 总论//023 

    第一章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其途径//025 

    第一节 儒学的命运//026 

    一、历史的选择与危机的到来//026 

    二、子学的复苏与玄学思潮的冲击//028 

    三、佛道二教的挑战//030 

    四、唐代的“三教并尊”与科举的冲击//035 

    五、儒学作为统治学说的必然性//038 

    第二节 佛道之学//040 

    一、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041 

    二、中国佛教的心性论//042 

    三、道家与道教//047 

    四、道家的“道”论//048 

    第三节 思想整合//053 

    一、关于“阳儒阴释”和“三教合流”等命题的检讨//053 

    二、“整合”概念的借用//056 

    三、儒佛道思想涵化的历史考察//057 

    第二章 儒学更新引出的文化变动//066 

    第一节 儒家原典研究的新取向//067 

    一、关于早期理学阶段所注重的儒家经典//067 

    二、唐初经学统一的正负效应//069 

    三、唐宋之际儒者的反省及其结论//072 

    四、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历程//075 

    第二节 孟子升格运动(附论: 唐宋间的“非孟”思潮)//087 

    一、“孟子升格运动”过程考论//088 

    (一)“孟子升格运动”的滥觞//090 

    (二)“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094 

    (三)“孟子升格运动”的勃兴//098 

    (四)“孟子升格运动”的完成//104 

    二、“孟子升格运动”原因探析//105 

    (一)时儒的看法//106 

    (二)“道统”论//109 

    (三)辟“异端”//112 

    (四)谈心性//113 

    (五)辨王霸//115 

    三、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117 

    (一)关于唐宋间的“非孟”的资料//117 

    (二)庆历之际之“非孟”//120 

    (三)熙丰阶段之“非孟”//120 

    (四)南宋阶段之“非孟”//125 

    第三节  排斥佛道与古文运动//132 

    一、中唐以后之排佛道//133 

    二、庆历之际之排佛道//136 

    三、熙丰之际之排佛道//142 

    四、关于唐宋之际不排佛道的儒者及儒化的佛教徒问题//149 

    五、古文运动//157 

    (一)儒学与文学//158 

    (二)“文”“道”关系的演变//160 

    第三章 论北宋理学思潮//170 

    第一节  “庆历新政”与北宋理学思潮崛起//171 

    一、宋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171 

    二、“庆历新政”与士林风气的转变//177 

    第二节  北宋理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183 

    一、庆历:北宋理学思潮之初兴//183 

    (一)教化与师道//185 

    (二)思想学术的新取向//189 

    (三)庆历思潮的开创之功及不足之处//193 

    二、熙丰:北宋理学思潮之高涨//196 

    (一)理学家与政治改革//196 

    (二)北宋理学思潮高涨时期诸学派//198 

    (三)熙丰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各学派以后的走向//215 

    第三节  北宋理学思潮的基本特征//217 

    一、思想解放//218 

    二、创新开拓//220 

    三、“内圣”与“外王”并重//225 

    下篇 分论//233 

    第一章  范仲淹论//235 

    第一节  范仲淹对儒学的积极提倡//236 

    第二节  范仲淹的学术思想管窥//241 

    一、范仲淹的《春秋》学//242 

    二、范仲淹的《易》学//243 

    第三节范仲淹对宋代理学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246 

    一、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46 

    二、范仲淹对理想人格追求之时代影响//249 

    第四节  范仲淹对北宋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252 

    一、范仲淹与北宋的“兴学”//254 

    二、范仲淹对当时学者的奖掖//255 

    第二章  欧阳修论//259 

    第一节  “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261 

    一、欧阳修的天人观//262 

    二、欧阳修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267 

    第二节  “去取在勇断”//272 

    一、欧阳修对汉唐注疏的怀疑和否定//274 

    二、欧阳修对儒经本身的怀疑和批评//280 

    第三节  “莫若修其本以胜之”//285 

    一、欧阳修对佛、道二教的批判//286 

    二、欧阳修对心性之学的看法//290 

    第三章  胡瑗论//294 

    第一节  胡瑗新传//295 

    第二节  胡瑗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298 

    一、胡瑗的教育实践及其教学方法//299 

    二、胡瑗的教育宗旨及其成功的原因//301 

    第三节  胡瑗的学术思想//304 

    一、胡瑗的《易》学//304 

    二、胡瑗的《洪范》学和人性论//308 

    第四节  胡瑗的治学风格和时代影响//311 

    一、胡瑗的治学风格//311 

    二、胡瑗思想的时代影响//313 

    附:胡瑗著作考//318 

    第四章  孙复论//323 

    第一节  孙复新传//323 

    第二节  孙复的学术思想//327 

    一、孙复的《春秋》学//328 

    二、孙复的“道统”论、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35 

    第三节  孙复的学风和影响//337 

    一、孙复的学风//338 

    二、孙复思想的时代及历史影响//339 

    附:孙复著作考//344 

    第五章  石介论//346 

    第一节石介新传//346 

    第二节石介的经学、史学略述//351 

    一、石介的经学研究//351 

    二、石介的史学研究//353 

    第三节石介的“道统”“文统”和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5 

    一、石介的“道统”论和“文统”论//355 

    二、石介的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9 

    第四节石介思想的来源和影响//365 

    一、石介思想的来源//365 

    二、石介思想的影响//370 

    附:石介著作考//371 

    基本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373 

    重版后记//380
  •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从哲学史研究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出发,着眼于理学发生的深远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儒家思想学说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的挑战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应,作为其考察的起点,采用从整体上把握思潮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理学发生的过程。
  • 作者简介:
    徐洪兴,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
  • 目录:
    序 潘富恩//001 

    前言//001 

    引论//001 

    第一节  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004 

    一、关于“理学”之名//00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00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00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00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00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0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014 

    上篇 总论//023 

    第一章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其途径//025 

    第一节 儒学的命运//026 

    一、历史的选择与危机的到来//026 

    二、子学的复苏与玄学思潮的冲击//028 

    三、佛道二教的挑战//030 

    四、唐代的“三教并尊”与科举的冲击//035 

    五、儒学作为统治学说的必然性//038 

    第二节 佛道之学//040 

    一、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041 

    二、中国佛教的心性论//042 

    三、道家与道教//047 

    四、道家的“道”论//048 

    第三节 思想整合//053 

    一、关于“阳儒阴释”和“三教合流”等命题的检讨//053 

    二、“整合”概念的借用//056 

    三、儒佛道思想涵化的历史考察//057 

    第二章 儒学更新引出的文化变动//066 

    第一节 儒家原典研究的新取向//067 

    一、关于早期理学阶段所注重的儒家经典//067 

    二、唐初经学统一的正负效应//069 

    三、唐宋之际儒者的反省及其结论//072 

    四、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历程//075 

    第二节 孟子升格运动(附论: 唐宋间的“非孟”思潮)//087 

    一、“孟子升格运动”过程考论//088 

    (一)“孟子升格运动”的滥觞//090 

    (二)“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094 

    (三)“孟子升格运动”的勃兴//098 

    (四)“孟子升格运动”的完成//104 

    二、“孟子升格运动”原因探析//105 

    (一)时儒的看法//106 

    (二)“道统”论//109 

    (三)辟“异端”//112 

    (四)谈心性//113 

    (五)辨王霸//115 

    三、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117 

    (一)关于唐宋间的“非孟”的资料//117 

    (二)庆历之际之“非孟”//120 

    (三)熙丰阶段之“非孟”//120 

    (四)南宋阶段之“非孟”//125 

    第三节  排斥佛道与古文运动//132 

    一、中唐以后之排佛道//133 

    二、庆历之际之排佛道//136 

    三、熙丰之际之排佛道//142 

    四、关于唐宋之际不排佛道的儒者及儒化的佛教徒问题//149 

    五、古文运动//157 

    (一)儒学与文学//158 

    (二)“文”“道”关系的演变//160 

    第三章 论北宋理学思潮//170 

    第一节  “庆历新政”与北宋理学思潮崛起//171 

    一、宋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171 

    二、“庆历新政”与士林风气的转变//177 

    第二节  北宋理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183 

    一、庆历:北宋理学思潮之初兴//183 

    (一)教化与师道//185 

    (二)思想学术的新取向//189 

    (三)庆历思潮的开创之功及不足之处//193 

    二、熙丰:北宋理学思潮之高涨//196 

    (一)理学家与政治改革//196 

    (二)北宋理学思潮高涨时期诸学派//198 

    (三)熙丰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各学派以后的走向//215 

    第三节  北宋理学思潮的基本特征//217 

    一、思想解放//218 

    二、创新开拓//220 

    三、“内圣”与“外王”并重//225 

    下篇 分论//233 

    第一章  范仲淹论//235 

    第一节  范仲淹对儒学的积极提倡//236 

    第二节  范仲淹的学术思想管窥//241 

    一、范仲淹的《春秋》学//242 

    二、范仲淹的《易》学//243 

    第三节范仲淹对宋代理学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246 

    一、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46 

    二、范仲淹对理想人格追求之时代影响//249 

    第四节  范仲淹对北宋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252 

    一、范仲淹与北宋的“兴学”//254 

    二、范仲淹对当时学者的奖掖//255 

    第二章  欧阳修论//259 

    第一节  “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261 

    一、欧阳修的天人观//262 

    二、欧阳修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267 

    第二节  “去取在勇断”//272 

    一、欧阳修对汉唐注疏的怀疑和否定//274 

    二、欧阳修对儒经本身的怀疑和批评//280 

    第三节  “莫若修其本以胜之”//285 

    一、欧阳修对佛、道二教的批判//286 

    二、欧阳修对心性之学的看法//290 

    第三章  胡瑗论//294 

    第一节  胡瑗新传//295 

    第二节  胡瑗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298 

    一、胡瑗的教育实践及其教学方法//299 

    二、胡瑗的教育宗旨及其成功的原因//301 

    第三节  胡瑗的学术思想//304 

    一、胡瑗的《易》学//304 

    二、胡瑗的《洪范》学和人性论//308 

    第四节  胡瑗的治学风格和时代影响//311 

    一、胡瑗的治学风格//311 

    二、胡瑗思想的时代影响//313 

    附:胡瑗著作考//318 

    第四章  孙复论//323 

    第一节  孙复新传//323 

    第二节  孙复的学术思想//327 

    一、孙复的《春秋》学//328 

    二、孙复的“道统”论、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35 

    第三节  孙复的学风和影响//337 

    一、孙复的学风//338 

    二、孙复思想的时代及历史影响//339 

    附:孙复著作考//344 

    第五章  石介论//346 

    第一节石介新传//346 

    第二节石介的经学、史学略述//351 

    一、石介的经学研究//351 

    二、石介的史学研究//353 

    第三节石介的“道统”“文统”和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5 

    一、石介的“道统”论和“文统”论//355 

    二、石介的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9 

    第四节石介思想的来源和影响//365 

    一、石介思想的来源//365 

    二、石介思想的影响//370 

    附:石介著作考//371 

    基本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373 

    重版后记//380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思想的转型
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
徐英瑾 著
思想的转型
承认·正义·伦理
王凤才 著
思想的转型
现代性与犹太思想家
[法]卡特琳娜·夏利尔
思想的转型
现代西方哲学纲要
张汝伦 著
思想的转型
阅读费希特
[德]君特·策勒 著;周黄正蜜 译
思想的转型
承认·正义·伦理
王凤才 著
思想的转型
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
杨泽波 著
思想的转型
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修订版)
陈居渊 著
思想的转型
罗尔斯与马克思:分配原则与人的观念
[美]丹·布鲁德尼 著;张祖辽 译
思想的转型
实践与自由
俞吾金 著
思想的转型
西方哲学论集
黄颂杰 著
思想的转型
从启蒙到唯物史观
邹诗鹏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思想的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
林建辉著
思想的转型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美)斯蒂芬·比德尔
思想的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专业故事
王彬彬,刘安凤,魏泳安
思想的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分析报告(2020~2022)
佘双好
思想的转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集
张蓉, 编著
思想的转型
思想启蒙与社会改造:湖南第一师范的新教育研究(1919-1927)
张洪萍
思想的转型
思想会·本该成为女王的姐妹:都铎王朝的一段悲剧
[英]琳达·德·莱尔(Leanda de Lisle)
思想的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医药文化
许佳主编
思想的转型
思想纵横.2023
人民日报理论部 编
思想的转型
思想的丰碑:方寸天地 一代伟人
李近朱
思想的转型
思想的形式
张桃洲
思想的转型
思想会·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研究生命:从哲学的观点看
(意)萨宾娜·莱昂内利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思想的转型
爱上历史系列丛书——文盛武衰:宋朝历史一瞥
徐洪兴 姚荣涛 著;葛剑雄 编;人天兀鲁思 出品
思想的转型
爱上历史系列丛书——残阳夕照:清代历史掠影
徐洪兴 著;葛剑雄 编;人天兀鲁思 出品
思想的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一辑:儒学文化的历史演变研究
徐洪兴
思想的转型
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研究(复旦中国哲学书系)
徐洪兴
思想的转型
孟子(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徐洪兴 注译
思想的转型
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大清王朝
徐洪兴
思想的转型
孟子选评
徐洪兴 著
思想的转型
悦读经典小丛书:孟子一百句
徐洪兴 著
思想的转型
千秋兴亡——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大清王朝
徐洪兴 著
思想的转型
旷世大儒--二程
徐洪兴 著
思想的转型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
徐洪兴 编
思想的转型
思想的转型 理学发生过程研究
徐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