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的诞生

公民社会的诞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04-05
版次: 1
ISBN: 9787542619174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9页
字数: 22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56人买过
  • 全书共分为五辑,按我的理解,顺序依次是教育、法制、评论、宪政、学界规则。它给予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肖老师的内心始终心系具体的个人,而这“个人”是民主社会或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公民,因此其学理立足于权利,围绕人的权利展开。
      
      
      我想肖老师把“教育”放在第一辑,和她作为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现状有切肤之痛有着很大关系。因为此辑文字的思想和她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肖雪慧教育随笔》及《独钓寒江雪》中的,乃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都是针对教育的困境和误区开出的一剂剂良药。她的眼光常投在弱势群体(尤其是贫穷的孩子)身上,其意旨在呼唤与民主化潮流同步的教育到来,培养公民社会、缓解目前社会冲突、避免大规模社会动荡。所以她的笔触有锋芒,但内里是拳拳的赤子之心。我从老师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超越的眼光,而这种力量和眼光,在我看来乃是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
      
      
      第二个感受是在文学评论领域,肖老师所展示深厚的学养和深刻见地。毕竟肖老师的大学专业是川大哲学系,多年来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伦理学,所以与文学还是有距离的。但第三辑中《作为学问家的何满子——读〈何满子学术论文集〉有感》,肖老师表现了极高的文学理论水平,绝对是中文系教授级别,而且其行文思路、文学见解,不拘一格,别有新见。她的这种新见立足于整个中国大文学史,所以对何满子先生的评价也显得客观中肯。何满子先生为人熟知的是作为杂文家的一面,而作为博中西、通古今的学问家的另一面却鲜为人知。所以肖文的出现,也提醒国人看一个作家要有全局观。何先生是一个持批判眼光的杂文家,也许在这点上和肖老师达成某种共识:对现实的批评,有利于针砭时弊,“引起疗救的注意”。
      
      
      当然,肖老师近年来一直心系自由、民主和宪政,所以第四辑中文字较为集中表达了她对中国现状的看法。从《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到《为了和平》,文心是希望国人能借鉴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具有普世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公民社会的诞生。她两次引用中世纪阿拉贡臣民向国王的宣誓语和1581年“出亡法”所撤销的对菲利普二世的效忠语,都在说明统治的正义性或合法性取决于它是否尊重人的权利。肖老师相信臣民和统治者之间有一种原始契约关系,证明以自由为核心的权利观念是西方人的普遍观念,而基于权利观念反抗国家权力突破原始契约所划定的界限是西方有力延续着的传统。从这个角度上说,西方公民所拥有的出版、言论、结社等自由,以及保持中立的独立司法系统为公民提供反对国家犯罪的合法渠道,在我国是怎样的稀缺!
      
      
      西方的公民有一种个人和国家之间存在的宪法性关系,而我们的“公民”则更多的是顺民和奴才。其中原因在于前者有希腊精神文明传统的传承,后者乃是两千多年专制王权的大一统,给予了国人一种“服膺于权力、效忠于一家一姓、无条件服从王权并把卑微和奴性植入于人内心的臣民训练”。所以肖老师急切呼唤必须通过对国家权力的约束来保障公民权利,当然这在一党执政、发扬党监督党的政治形势下,希望几近渺茫。所以肖老师特意引进西方的思想资源——博兰尼的《自由的逻辑》和斯科特戈登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希冀国人能“从另一文明中中自由的历险、自由的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尤其是其间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获得重要启示”,晓示国人“通行于古今立宪国家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忠诚和相互保护基础上”。
      
      
      我国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专制”(引用李慎之先生的话),所以肖老师特意写《多样文化和普世价值》和《为了和平》,提醒世人当代国际关系中很多冲突乃是文化冲突,要我们警惕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认同与人权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和平、正义、思想宽容等原则在内的普遍价值,因为这是保持文化多样性资源优势的价值前提。由于战争仍然还存在,甚至有核威慑影响在,所以肖老师厘清了“绝对的和平主义”和“有条件的和平主义”两个概念,这里的论述和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任何条件下都拒绝参与所有的战争是一种天真的必然有偏狭色彩的观点”是一致的。或许这样的观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去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
      
      
      最后一辑文字,都是反对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文字,但因为其中附有两则伦理学论文《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探询道德原则,建立整合模式——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系列研究》,通过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早在1997和1998年肖老师所达到的伦理学研究高度。当然这里也有建设公民社会的原则,例如公正、平等、互利和伙伴关系原则。至于反对剽窃文字,保护作者著作权问题,国家教育部在8月26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引自8月28日《钱江晚报》A3版),这在表达独立见解和创新思想要承担风险的时下,也算是政府的一个弥补吧。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也希望今后的学术界多一些清洁和纯粹,多一些像肖雪慧老师这样治学严谨的学者。
      
      
      当然,《公民社会的诞生》并不是完美无缺之作。作品中还有一股情绪的潜流,有时表现为一种愤懑不平之气。这对于一个伦理学家是一种遗憾。但是我们想到肖老师的坎坷命运——经历上个世纪末的那次事件,专制政权一直以来给予她心灵的伤害。我想读者自然会谅解她这一点。毕竟从那时至今,肖老师一直含辛茹苦,默默耕耘,不懈播撒文明的种子。所以我祝愿她作品中的文明之种像《圣经》中所说,能多一些撒在泥土中,立于信心的磐石,这样能引发一大批民众的觉醒。借傅国涌先生的话,肖老师确实是当代“文明的使者”,“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伦理学家,她的全部文化、社会批判都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研究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所以才显得那么清楚、有力。”借她自己对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评价,肖雪慧老师作品有着“深邃的历史感、广阔的伦理思考、对人性及其需要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肖雪慧,伦理学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主要著作有《伦理学原理》、《主体的沉沦与觉醒》、《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理性人格--伏尔泰》、《守望良知--新伦理文化视野》、《复合人格--马基亚维利》、《教育:必要 第一辑

      有必要从根本上检讨的教育政策--反思90年代的教育

      校方怎样使用资金,社会无须置喙?

      最刺眼的不公正--2001年再谈高考录取线

      不务正业的评比

      教育的雄心

      谁说中国“学而优则仕”?

      体制性的劣变能力--谈大学教师聘任制

      就民办教育接受访谈

      泛市场化的“另类思考”把教育引向何方

      草坪争夺战及其他

      校园林木劫

    第二辑

      个人所得税(含利息税)、印花税的增长能用于证明富裕人群的贡献吗?--评《折磨人的不单纯是那个0.45》

      纳税人、选举权及其他--兼答喻权域

      当手执公权者横行不法时

      法院充当“风化警察”--谈泸州市中级法院“以德判案”

      面对公权失范,公民自我保护手段何在?

      尴尬的法律和费解的判决--我看刘海洋案

      事件过后话“反思”--从某电视台“反思”刘海洋案的午间节目说起

      要害在于差别性立法--就孙志刚之死谈收容制度和暂住证制度

    第三辑

      据何判断“好人”、“恶人”?--兼谈《一个法国青年的文化浪漫主义》

      不谈使命谈职责

      告密现象之盛衰

      不敢信不愿信但恐怕不得不信

      应不传诸后世的人类公则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愚蠢而邪恶的发明--读《世界历代禁书大会》

      作为学问家的何满子--读《何满子学术论文集》

    第四辑

      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漫谈

      公民诞生的条件

      捍卫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传统性结构

      历史的伟大律动

      在“控制国家”的主题之外

      多样文化与普世价值

      为了和平

    第五辑

      学界抄袭、剽窃现象及其探源

      如此偷懒的写法

      就北京大学教育程立显的声明的再声明

      我看《要当“罗文”》

      学界“蠢虫”画像

      瞧,这一类冒牌货

      两点不同看法--致杨支柱
  •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五辑,按我的理解,顺序依次是教育、法制、评论、宪政、学界规则。它给予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肖老师的内心始终心系具体的个人,而这“个人”是民主社会或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公民,因此其学理立足于权利,围绕人的权利展开。
      
      
      我想肖老师把“教育”放在第一辑,和她作为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现状有切肤之痛有着很大关系。因为此辑文字的思想和她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肖雪慧教育随笔》及《独钓寒江雪》中的,乃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都是针对教育的困境和误区开出的一剂剂良药。她的眼光常投在弱势群体(尤其是贫穷的孩子)身上,其意旨在呼唤与民主化潮流同步的教育到来,培养公民社会、缓解目前社会冲突、避免大规模社会动荡。所以她的笔触有锋芒,但内里是拳拳的赤子之心。我从老师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超越的眼光,而这种力量和眼光,在我看来乃是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
      
      
      第二个感受是在文学评论领域,肖老师所展示深厚的学养和深刻见地。毕竟肖老师的大学专业是川大哲学系,多年来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伦理学,所以与文学还是有距离的。但第三辑中《作为学问家的何满子——读〈何满子学术论文集〉有感》,肖老师表现了极高的文学理论水平,绝对是中文系教授级别,而且其行文思路、文学见解,不拘一格,别有新见。她的这种新见立足于整个中国大文学史,所以对何满子先生的评价也显得客观中肯。何满子先生为人熟知的是作为杂文家的一面,而作为博中西、通古今的学问家的另一面却鲜为人知。所以肖文的出现,也提醒国人看一个作家要有全局观。何先生是一个持批判眼光的杂文家,也许在这点上和肖老师达成某种共识:对现实的批评,有利于针砭时弊,“引起疗救的注意”。
      
      
      当然,肖老师近年来一直心系自由、民主和宪政,所以第四辑中文字较为集中表达了她对中国现状的看法。从《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到《为了和平》,文心是希望国人能借鉴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具有普世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公民社会的诞生。她两次引用中世纪阿拉贡臣民向国王的宣誓语和1581年“出亡法”所撤销的对菲利普二世的效忠语,都在说明统治的正义性或合法性取决于它是否尊重人的权利。肖老师相信臣民和统治者之间有一种原始契约关系,证明以自由为核心的权利观念是西方人的普遍观念,而基于权利观念反抗国家权力突破原始契约所划定的界限是西方有力延续着的传统。从这个角度上说,西方公民所拥有的出版、言论、结社等自由,以及保持中立的独立司法系统为公民提供反对国家犯罪的合法渠道,在我国是怎样的稀缺!
      
      
      西方的公民有一种个人和国家之间存在的宪法性关系,而我们的“公民”则更多的是顺民和奴才。其中原因在于前者有希腊精神文明传统的传承,后者乃是两千多年专制王权的大一统,给予了国人一种“服膺于权力、效忠于一家一姓、无条件服从王权并把卑微和奴性植入于人内心的臣民训练”。所以肖老师急切呼唤必须通过对国家权力的约束来保障公民权利,当然这在一党执政、发扬党监督党的政治形势下,希望几近渺茫。所以肖老师特意引进西方的思想资源——博兰尼的《自由的逻辑》和斯科特戈登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希冀国人能“从另一文明中中自由的历险、自由的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尤其是其间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获得重要启示”,晓示国人“通行于古今立宪国家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忠诚和相互保护基础上”。
      
      
      我国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专制”(引用李慎之先生的话),所以肖老师特意写《多样文化和普世价值》和《为了和平》,提醒世人当代国际关系中很多冲突乃是文化冲突,要我们警惕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认同与人权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和平、正义、思想宽容等原则在内的普遍价值,因为这是保持文化多样性资源优势的价值前提。由于战争仍然还存在,甚至有核威慑影响在,所以肖老师厘清了“绝对的和平主义”和“有条件的和平主义”两个概念,这里的论述和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任何条件下都拒绝参与所有的战争是一种天真的必然有偏狭色彩的观点”是一致的。或许这样的观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去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
      
      
      最后一辑文字,都是反对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文字,但因为其中附有两则伦理学论文《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探询道德原则,建立整合模式——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系列研究》,通过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早在1997和1998年肖老师所达到的伦理学研究高度。当然这里也有建设公民社会的原则,例如公正、平等、互利和伙伴关系原则。至于反对剽窃文字,保护作者著作权问题,国家教育部在8月26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引自8月28日《钱江晚报》A3版),这在表达独立见解和创新思想要承担风险的时下,也算是政府的一个弥补吧。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也希望今后的学术界多一些清洁和纯粹,多一些像肖雪慧老师这样治学严谨的学者。
      
      
      当然,《公民社会的诞生》并不是完美无缺之作。作品中还有一股情绪的潜流,有时表现为一种愤懑不平之气。这对于一个伦理学家是一种遗憾。但是我们想到肖老师的坎坷命运——经历上个世纪末的那次事件,专制政权一直以来给予她心灵的伤害。我想读者自然会谅解她这一点。毕竟从那时至今,肖老师一直含辛茹苦,默默耕耘,不懈播撒文明的种子。所以我祝愿她作品中的文明之种像《圣经》中所说,能多一些撒在泥土中,立于信心的磐石,这样能引发一大批民众的觉醒。借傅国涌先生的话,肖老师确实是当代“文明的使者”,“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伦理学家,她的全部文化、社会批判都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研究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所以才显得那么清楚、有力。”借她自己对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评价,肖雪慧老师作品有着“深邃的历史感、广阔的伦理思考、对人性及其需要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 作者简介:
    肖雪慧,伦理学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主要著作有《伦理学原理》、《主体的沉沦与觉醒》、《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理性人格--伏尔泰》、《守望良知--新伦理文化视野》、《复合人格--马基亚维利》、《教育:必要
  • 目录:
    第一辑

      有必要从根本上检讨的教育政策--反思90年代的教育

      校方怎样使用资金,社会无须置喙?

      最刺眼的不公正--2001年再谈高考录取线

      不务正业的评比

      教育的雄心

      谁说中国“学而优则仕”?

      体制性的劣变能力--谈大学教师聘任制

      就民办教育接受访谈

      泛市场化的“另类思考”把教育引向何方

      草坪争夺战及其他

      校园林木劫

    第二辑

      个人所得税(含利息税)、印花税的增长能用于证明富裕人群的贡献吗?--评《折磨人的不单纯是那个0.45》

      纳税人、选举权及其他--兼答喻权域

      当手执公权者横行不法时

      法院充当“风化警察”--谈泸州市中级法院“以德判案”

      面对公权失范,公民自我保护手段何在?

      尴尬的法律和费解的判决--我看刘海洋案

      事件过后话“反思”--从某电视台“反思”刘海洋案的午间节目说起

      要害在于差别性立法--就孙志刚之死谈收容制度和暂住证制度

    第三辑

      据何判断“好人”、“恶人”?--兼谈《一个法国青年的文化浪漫主义》

      不谈使命谈职责

      告密现象之盛衰

      不敢信不愿信但恐怕不得不信

      应不传诸后世的人类公则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愚蠢而邪恶的发明--读《世界历代禁书大会》

      作为学问家的何满子--读《何满子学术论文集》

    第四辑

      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漫谈

      公民诞生的条件

      捍卫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传统性结构

      历史的伟大律动

      在“控制国家”的主题之外

      多样文化与普世价值

      为了和平

    第五辑

      学界抄袭、剽窃现象及其探源

      如此偷懒的写法

      就北京大学教育程立显的声明的再声明

      我看《要当“罗文”》

      学界“蠢虫”画像

      瞧,这一类冒牌货

      两点不同看法--致杨支柱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公民社会的诞生
独钓寒江雪
肖雪慧
公民社会的诞生
复合人格:马基亚维利
肖雪慧 著
公民社会的诞生
守望良知:新伦理的文化视野
肖雪慧
公民社会的诞生
理性人格
肖雪慧
公民社会的诞生
主体的沉沦与觉醒:伦理学的一个新构想
肖雪慧;韩东屏
公民社会的诞生
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
肖雪慧;韩东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