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19-09
版次: 1
ISBN: 9787100159739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B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2页
分类: 文学
28人买过
  • 作者以“世纪初的焦虑”破题,论证“文化沟通和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阐明比较文学作为“跨文化之桥”的现实意义;继而剖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解构“新阶段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论证中国在“第三阶段比较文学”中的特殊地位;追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与发展,爬梳严复、康有为、林纾、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宗白华、朱光潜、钱锺书等开拓者的思想轨迹,拼凑出中国比较文学有别于西方的独特基因与谱系;以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以及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为例,揭示“异质互补”和“跨学科互动认知”的机理,及其之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积极意义;最后落笔国学,反观自身,勾描出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以“与世界文化合流而终至于成为主流”为目标的中国文化发展线路图。 导 论 世纪初的焦虑与一门学科的兴起 1 
    第一章 21 世纪的比较文学 7 
    第一节 21 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的变化 9 
    第二节 新阶段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 12 
    第三节 新的时间和空间的跨越 20 
    第四节 比较文学和后现代思潮的转型 24 
    第二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 29 
    第一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 31 
    第二节 会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王国维 39 
    第三章 大师先行与功绩卓著的学术实践 47 
    第一节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倡导者:鲁迅 49 
    第二节 渊源与影响研究的奠基者:陈寅恪 67 
    第三节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派 74 
    第四节 阐发研究的新开拓:朱光潜 85 
    第五节 立足本土,参照西方:宗白华 101 
    第六节 跨文化文学异同之探求:钱锺书 112 
    第四章 中国比较文学在20 世纪30 年代的发展 123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源流 125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发展现状 129 
    第三节 比较诗学的内在基础 136 
    第四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重点 141 
    第五章 异质如何互补?跨学科的互动认知 145 
    第一节 文理相通与相长 148 
    第二节 文学与系统论 150 
    第三节 文学与信息论 154 
    第四节  “熵”视域下的文学 159 
    第五节 文学和心理学 163 
    第六章 跨学科的研究 171 
    第一节 “新轴心时代”的讨论 173 
    第二节 对国学的新思考 176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如何面对世界 179 
    结 语 再思国学,重铸身份 187 

  • 内容简介:
    作者以“世纪初的焦虑”破题,论证“文化沟通和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阐明比较文学作为“跨文化之桥”的现实意义;继而剖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解构“新阶段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论证中国在“第三阶段比较文学”中的特殊地位;追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与发展,爬梳严复、康有为、林纾、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宗白华、朱光潜、钱锺书等开拓者的思想轨迹,拼凑出中国比较文学有别于西方的独特基因与谱系;以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以及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为例,揭示“异质互补”和“跨学科互动认知”的机理,及其之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积极意义;最后落笔国学,反观自身,勾描出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以“与世界文化合流而终至于成为主流”为目标的中国文化发展线路图。
  • 目录:
    导 论 世纪初的焦虑与一门学科的兴起 1 
    第一章 21 世纪的比较文学 7 
    第一节 21 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的变化 9 
    第二节 新阶段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 12 
    第三节 新的时间和空间的跨越 20 
    第四节 比较文学和后现代思潮的转型 24 
    第二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 29 
    第一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 31 
    第二节 会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王国维 39 
    第三章 大师先行与功绩卓著的学术实践 47 
    第一节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倡导者:鲁迅 49 
    第二节 渊源与影响研究的奠基者:陈寅恪 67 
    第三节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派 74 
    第四节 阐发研究的新开拓:朱光潜 85 
    第五节 立足本土,参照西方:宗白华 101 
    第六节 跨文化文学异同之探求:钱锺书 112 
    第四章 中国比较文学在20 世纪30 年代的发展 123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源流 125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发展现状 129 
    第三节 比较诗学的内在基础 136 
    第四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重点 141 
    第五章 异质如何互补?跨学科的互动认知 145 
    第一节 文理相通与相长 148 
    第二节 文学与系统论 150 
    第三节 文学与信息论 154 
    第四节  “熵”视域下的文学 159 
    第五节 文学和心理学 163 
    第六章 跨学科的研究 171 
    第一节 “新轴心时代”的讨论 173 
    第二节 对国学的新思考 176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如何面对世界 179 
    结 语 再思国学,重铸身份 187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乐黛云学术叙录
乐黛云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乐黛云散文集
乐黛云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四院·沙滩·未名湖(修订本)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天际月长明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本色文丛(第三辑)山野·命运·人生/乐黛云散文精选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何处是归程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乐黛云散文集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逝水与流光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漫游书海:书评书序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乐黛云卷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
乐黛云 著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
透过历史的烟尘
乐黛云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