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社合作(乡村教育培训系列)

乡村校社合作(乡村教育培训系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02
版次: 1
ISBN: 9787576021851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2页
字数: 242.000千字
1人买过
  • 乡村学校与社会合作(乡村校社合作)有何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如何有效实现乡村学校与社会的多维与深入合作?
       本书分为五个专题,结合我国乡村社会与乡村学校的实际处境与真实案例,对乡村校社合作的基本框架和有效路径进行了聚集性、专题性的阐述与分析。全书基于主体性、本土性、开放性、平等性、互益性、发展性、生态性等基本原则编写,强调思想性与实践性融合、真实性与启发性兼具的写作风格。
      专题一为“乡村校社合作力的反思与觉醒,论述乡村校社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视野月实践框架等。
      专题二为“乡村学校课程开发与共建”,从乡村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网络平台等方面论述乡村学校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策略。
      专题三为“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共生”,从中小学校际联合互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与公益研修项目论述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路径。
      专题四为 “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从家长参与、社区参与、各级政府参与等方面论述乡村学校管理提升的意义和路径。
      专题五为“乡村学校与社会组织及力量的合作”,论述了乡村学校与NGO、企业、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意义与路径。 李伟:笔名李牧川,教育学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与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院通讯研究员,“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发起人。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等。

    著有《批判与重建:个体“生命自觉”与当代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方法》等,译著《有效教师素质手册》,主编《教育大爱——武汉市新洲第四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之路》,参编《西方教育名著提要》等。

    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的个案研究”(BEA130030)、“十四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高质量教育背景下教师理论自觉研究:内涵建构与培育机制”(BAA210025)、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等项目。 专题一:乡村校社合作力的反思与觉醒——换一种办教育的眼光

    一、乡村校社合作的必要性

    二、乡村校社合作的可能性

    三、乡村校社合作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框架

    专题二:乡村学校课程开发与共建——换一种课程资源的眼光

    一、基于乡村社区资源的乡村学校课程开发

    二、基于家庭资源的乡村学校课程开发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乡村学校课程开发

    专题三: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共生——换一种专业成长的眼光

    一、基于中小学校际联合互动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二、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三、基于公益研修项目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专题四: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换一种学校治理的眼光 

    一、基于家长参与的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

    二、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

    三、基于各级政府参与的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

    专题五:乡村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及力量的合作——换一种学校合作的眼光 

    一、乡村学校与 NGO 的合作

    二、乡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三、乡村学校与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

    后记
  • 内容简介:
    乡村学校与社会合作(乡村校社合作)有何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如何有效实现乡村学校与社会的多维与深入合作?
       本书分为五个专题,结合我国乡村社会与乡村学校的实际处境与真实案例,对乡村校社合作的基本框架和有效路径进行了聚集性、专题性的阐述与分析。全书基于主体性、本土性、开放性、平等性、互益性、发展性、生态性等基本原则编写,强调思想性与实践性融合、真实性与启发性兼具的写作风格。
      专题一为“乡村校社合作力的反思与觉醒,论述乡村校社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视野月实践框架等。
      专题二为“乡村学校课程开发与共建”,从乡村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网络平台等方面论述乡村学校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策略。
      专题三为“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共生”,从中小学校际联合互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与公益研修项目论述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路径。
      专题四为 “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从家长参与、社区参与、各级政府参与等方面论述乡村学校管理提升的意义和路径。
      专题五为“乡村学校与社会组织及力量的合作”,论述了乡村学校与NGO、企业、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意义与路径。
  • 作者简介:
    李伟:笔名李牧川,教育学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与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院通讯研究员,“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发起人。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等。

    著有《批判与重建:个体“生命自觉”与当代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方法》等,译著《有效教师素质手册》,主编《教育大爱——武汉市新洲第四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之路》,参编《西方教育名著提要》等。

    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的个案研究”(BEA130030)、“十四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高质量教育背景下教师理论自觉研究:内涵建构与培育机制”(BAA210025)、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等项目。
  • 目录:
    专题一:乡村校社合作力的反思与觉醒——换一种办教育的眼光

    一、乡村校社合作的必要性

    二、乡村校社合作的可能性

    三、乡村校社合作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框架

    专题二:乡村学校课程开发与共建——换一种课程资源的眼光

    一、基于乡村社区资源的乡村学校课程开发

    二、基于家庭资源的乡村学校课程开发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乡村学校课程开发

    专题三: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共生——换一种专业成长的眼光

    一、基于中小学校际联合互动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二、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三、基于公益研修项目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专题四: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换一种学校治理的眼光 

    一、基于家长参与的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

    二、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

    三、基于各级政府参与的乡村学校管理提升与共治

    专题五:乡村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及力量的合作——换一种学校合作的眼光 

    一、乡村学校与 NGO 的合作

    二、乡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三、乡村学校与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