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1998-05
版次: 3
ISBN: 9787010026497
定价: 21.6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58页
字数: 27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宗教
90人买过
  •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Siddhartha),族姓为乔达摩(Gautama),中国古译为瞿昙,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Kapilavastu),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关于他的生卒年,根据文献史料的推断,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0一490之间,略早于中国孔子(孔子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479年)。
      佛教在印度开始传播时期,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印度封建化的过程历时较长,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6世纪,印度的封建经济才逐渐巩固下来。进入封建社会后,印度奴隶制残余曾延续了很长时期。早期佛教是为当时的印度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后期的佛教大乘则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佛教开始传播手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自从它传入中国那一天起,一直是适应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来宣传解释其宗教学说的。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佛教背离了印度佛教原旨,使印度佛教走了样。这种看法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看法是不太妥当的。
      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各种社会有它的成长和衰落的过程。印度佛教也有它生长和衰落的过程,总在不停顿地发展、变化着。印度的佛教,不但在一两千年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拿释氏一生的宗教活动来说,据后人的研究,他早期传教和后期传教,其侧重点也不同。究竟什么是佛教的原样?释氏逝后约百年左右时间,佛教徒中间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已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部)。接着又出现了佛教大乘教派。大乘教派中先有龙树、提婆倡导的中观学派,后来又有无著、世亲倡导的唯识学派。大乘自称得到释氏的“了义”,而小乘许多学派并不服输,与大乘并存,各立门户,都继续流传。由此可见,在印度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佛教样板。如果要把印度佛教的各种教派分化、兴衰变迁的道理讲清楚,就不能只在佛教内部去寻找佛教变迁的原因,而应当从印度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佛教兴衰变迁的原因。这属于另外的题目,不属于中国佛教史的范围。我们的任务是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揭示出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加深认识东汉以后中国的古代封建文化,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以及整个历史。
      社会实践表明,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古人所信奉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只能表达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主观愿望。哲学和宗教看起来高入云霄,好象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只是有时是直接的反映,有时是间接的反映,有时是曲折的反映罢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反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宗教也相应地改变。我们应当通过考察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序(代序)
    中国佛教的特点
    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磐”学说的政治作用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武则天与宗教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
    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
    敦煌《坛经》写本跋
    神秀北宗禅法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从佛教到儒教
    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
    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意义
    附录:
    关于《物不迁论》(附今译)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
    关于《般若无知论》(附今译)
    关于《神灭论》(附今译)
    关于《杜阳阿编》(节录)
    汉一唐佛教简明年表
    后记
    再版附言
    三版附记
    四版附记
  • 内容简介: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Siddhartha),族姓为乔达摩(Gautama),中国古译为瞿昙,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Kapilavastu),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关于他的生卒年,根据文献史料的推断,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0一490之间,略早于中国孔子(孔子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479年)。
      佛教在印度开始传播时期,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印度封建化的过程历时较长,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6世纪,印度的封建经济才逐渐巩固下来。进入封建社会后,印度奴隶制残余曾延续了很长时期。早期佛教是为当时的印度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后期的佛教大乘则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佛教开始传播手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自从它传入中国那一天起,一直是适应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来宣传解释其宗教学说的。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佛教背离了印度佛教原旨,使印度佛教走了样。这种看法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看法是不太妥当的。
      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各种社会有它的成长和衰落的过程。印度佛教也有它生长和衰落的过程,总在不停顿地发展、变化着。印度的佛教,不但在一两千年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拿释氏一生的宗教活动来说,据后人的研究,他早期传教和后期传教,其侧重点也不同。究竟什么是佛教的原样?释氏逝后约百年左右时间,佛教徒中间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已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部)。接着又出现了佛教大乘教派。大乘教派中先有龙树、提婆倡导的中观学派,后来又有无著、世亲倡导的唯识学派。大乘自称得到释氏的“了义”,而小乘许多学派并不服输,与大乘并存,各立门户,都继续流传。由此可见,在印度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佛教样板。如果要把印度佛教的各种教派分化、兴衰变迁的道理讲清楚,就不能只在佛教内部去寻找佛教变迁的原因,而应当从印度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佛教兴衰变迁的原因。这属于另外的题目,不属于中国佛教史的范围。我们的任务是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揭示出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加深认识东汉以后中国的古代封建文化,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以及整个历史。
      社会实践表明,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古人所信奉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只能表达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主观愿望。哲学和宗教看起来高入云霄,好象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只是有时是直接的反映,有时是间接的反映,有时是曲折的反映罢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反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宗教也相应地改变。我们应当通过考察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 目录: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序(代序)
    中国佛教的特点
    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磐”学说的政治作用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武则天与宗教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
    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
    敦煌《坛经》写本跋
    神秀北宗禅法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从佛教到儒教
    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
    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意义
    附录:
    关于《物不迁论》(附今译)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
    关于《般若无知论》(附今译)
    关于《神灭论》(附今译)
    关于《杜阳阿编》(节录)
    汉一唐佛教简明年表
    后记
    再版附言
    三版附记
    四版附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叶秀山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思辨哲学新探
王树人(老树)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巴克莱哲学研究
傅有德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萧萐父、许苏民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汪子嵩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日本哲学史
朱谦之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第2辑)
牟钟鉴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斯宾诺莎哲学研究
洪汉鼎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宋明理学史(上)
侯外庐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理学范畴系统
蒙培元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修订本)/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
景海峰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文学的多维文化透视
李伟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乐府学典籍研究
郭丽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整理研究
贾小军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经学研究(中国中古学术思想书系)
陈鸿森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海洋文献辑录:全二册
尚永琪 编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气韵健身舞教程
许言 编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陶瓷考古初学集
杨哲峰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之际丝绸之路上的遗址美术
高明 主编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间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研究
罗子俊 主编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妇女史
高世瑜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西域文学研究
高人雄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汉唐论语学史
丁红旗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
任继愈 著;李申 、周贇 编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中华大典(艺术典音乐艺术分典共4册)(精)
任继愈 著;王耀华、陈克秀、王州 编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任继愈谈汉唐佛教思想
任继愈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中华大典(宗教典)(道教分典)(全2册)
任继愈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宗教学讲义
任继愈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魏晋南北朝佛教经学
任继愈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第137册/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任继愈 主编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任继愈宗教论集
任继愈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任继愈禅学论集
任继愈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上下
任继愈 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中华大藏经 : 汉文部分. 第13册
任继愈 主编;《中华大藏经》辑局 编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中华大藏经 : 汉文部分. 第21册
任继愈 主编;《中华大藏经》辑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