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John Berthrong) ,
2006-12
版次: 1
ISBN: 9787202043028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1页
字数: 284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宗教
71人买过
  • 在一定意义上,《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既是有关这种至关重要和引人入胜的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历史,同时也是对于如下问题的哲学和神学反省:1980年代早期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参与者们探讨儒家和基督徒之间产生对话的可能性。
    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 白诗朗(JohnBerthrong),1946年生于美国威思康辛(Wisconsin)的LaCrosse。堪萨斯大学文学学士(1969),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1972、1979)。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为道家哲学和宋代理学。曾在台湾进修中文(1974~1975)。曾任加拿大联合教会信仰问对话秘书(1980~198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1985~1987)。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宗教对话研究所所长。除本书之外,还著有TransformationsoftheConfucianWay(1998)、ConcerningCreativity:AComparisonofChuHsi,WhiteheadandNeviHe(1998)、TheDivineDeli(1999)。与MaryEvelynTucker合编ConfucianismandEcology:TheInterrelationofHeaven,Earth,andHumans(1998)。 导言
    一他者的差异
    二听众的差异
    三对话的阶段
    四三重线索
    五原因何在
    六本书结构

    第一章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一双向转化
    二四种转化中的遭遇
    三过程选择与神学论说
    四神学重建的问题
    五儒家传统
    六儒耶对话的容纳
    七折衷主义与多元宗教参与的危险

    第二章宗教多元主义与神学的处境
    一历史的反思
    二儒家学者和基督徒之间缺乏敌意
    三一些神学问题
    四方法学的考虑
    五比较神学
    六儒耶对话的脉络
    七对话的各种定义:梵蒂冈和日内瓦
    八儒学的对话性
    九有关儒家代表的问题
    十与儒学对话的神学挑战

    第三章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一儒家对超越性的反思
    二儒家传统的根源
    三儒学的主旨
    四儒家的古代经典
    五儒学的各个时代
    六早期现代儒家论说的兴起:朱熹的基元系统
    七朱熹之道的概要
    八朱熹道德形上学的价值论基础
    九“理”的理论
    十“心”的能动性
    十一存在的枢纽:“命”与“太极”

    第四章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辩护和杜维明对信赖社群的诉求
    一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界定
    二牟宗三对儒家之道的分析
    三牟宗三的宗教理论及其与儒学的关联
    四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
    五进入一种社会关怀的关系世界
    六中庸与相互感通性

    第五章过程神学与双向超越性
    一超越性与内在性的问题
    二有关过程传统的。一般观察
    三过程宇宙论和神学的几条原则
    四理性主义的希望
    五对话性的上帝与过程之道
    六双向超越性与神学方法论
    七三参性的创造

    第六章双重公民权:折衷主义的修正
    一前言:引入问题
    二双重公民权的问题
    三牟宗三的儒家回应
    四基督教神学的挑战
    五折衷主义的一成不变性
    六仍然是真理所有权的问题

    附录一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一导论
    二儒家之道的六个阶段
    三儒家研究的学术变革
    四儒学研究的类型
    五人道之教、宗教精神性和道德形上学
    六结论
    附录二宗教对话中现代新儒家的精神性
    一背景
    二儒释之遭遇
    三现代的联姻
    四参与及借鉴
    参考书目
    译后记
  • 内容简介:
    在一定意义上,《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既是有关这种至关重要和引人入胜的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历史,同时也是对于如下问题的哲学和神学反省:1980年代早期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参与者们探讨儒家和基督徒之间产生对话的可能性。
    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
  • 作者简介:
    白诗朗(JohnBerthrong),1946年生于美国威思康辛(Wisconsin)的LaCrosse。堪萨斯大学文学学士(1969),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1972、1979)。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为道家哲学和宋代理学。曾在台湾进修中文(1974~1975)。曾任加拿大联合教会信仰问对话秘书(1980~198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1985~1987)。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宗教对话研究所所长。除本书之外,还著有TransformationsoftheConfucianWay(1998)、ConcerningCreativity:AComparisonofChuHsi,WhiteheadandNeviHe(1998)、TheDivineDeli(1999)。与MaryEvelynTucker合编ConfucianismandEcology:TheInterrelationofHeaven,Earth,andHumans(1998)。
  • 目录:
    导言
    一他者的差异
    二听众的差异
    三对话的阶段
    四三重线索
    五原因何在
    六本书结构

    第一章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一双向转化
    二四种转化中的遭遇
    三过程选择与神学论说
    四神学重建的问题
    五儒家传统
    六儒耶对话的容纳
    七折衷主义与多元宗教参与的危险

    第二章宗教多元主义与神学的处境
    一历史的反思
    二儒家学者和基督徒之间缺乏敌意
    三一些神学问题
    四方法学的考虑
    五比较神学
    六儒耶对话的脉络
    七对话的各种定义:梵蒂冈和日内瓦
    八儒学的对话性
    九有关儒家代表的问题
    十与儒学对话的神学挑战

    第三章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一儒家对超越性的反思
    二儒家传统的根源
    三儒学的主旨
    四儒家的古代经典
    五儒学的各个时代
    六早期现代儒家论说的兴起:朱熹的基元系统
    七朱熹之道的概要
    八朱熹道德形上学的价值论基础
    九“理”的理论
    十“心”的能动性
    十一存在的枢纽:“命”与“太极”

    第四章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辩护和杜维明对信赖社群的诉求
    一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界定
    二牟宗三对儒家之道的分析
    三牟宗三的宗教理论及其与儒学的关联
    四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
    五进入一种社会关怀的关系世界
    六中庸与相互感通性

    第五章过程神学与双向超越性
    一超越性与内在性的问题
    二有关过程传统的。一般观察
    三过程宇宙论和神学的几条原则
    四理性主义的希望
    五对话性的上帝与过程之道
    六双向超越性与神学方法论
    七三参性的创造

    第六章双重公民权:折衷主义的修正
    一前言:引入问题
    二双重公民权的问题
    三牟宗三的儒家回应
    四基督教神学的挑战
    五折衷主义的一成不变性
    六仍然是真理所有权的问题

    附录一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一导论
    二儒家之道的六个阶段
    三儒家研究的学术变革
    四儒学研究的类型
    五人道之教、宗教精神性和道德形上学
    六结论
    附录二宗教对话中现代新儒家的精神性
    一背景
    二儒释之遭遇
    三现代的联姻
    四参与及借鉴
    参考书目
    译后记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神道与中日文化交流
王守华、王蓉 著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西田几多郎的现代思想
藤田正胜 著;吴光辉 译
相关图书 / 更多